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察人类的语言行为,语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它赋予自然语言以相对确定的意义。语境的这种功能何以可能,它与人们的逻辑思维有何联系,是探讨的核心问题。语境意义之所以能实现,是因为有交际者共同的逻辑思维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逻辑预设作背景,逻辑预设是语境预设的前提或先决条件,语境意义又是语境预设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2.
在涉及康德逻辑观点的评价这一问题上,当代哲学和逻辑流行的看法是康德只是简单地继承和重复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传统;康德的逻辑观在当代已经被(例如,弗雷格的逻辑哲学)彻底取代,其观点对当代哲学争论几乎没有任何影响;本文的观点恰好相反。笔者认为康德虽然继承了他那个时代理性哲学的逻辑传统,但联系到这种传统的创新是十分明显的,康德的逻辑论题具有始源性、基础性和奠基性;康德的逻辑观点与当代逻辑哲学的关系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3.
量子计算和量子逻辑分别是量子理论发展的两个方向,但是量子计算语境下的“量子计算逻辑”与量子逻辑语境下的“量子逻辑”这两个概念却极易让人混淆.文章首先探讨了量子逻辑与量子计算这两个量子理论发展的不同进路,进而对量子逻辑和量子计算逻辑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进行了区分,最后指出了“量子逻辑”哲学研究未来应关注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5.
本文通过对语境的基本范畴与分类的描写,进一步阐述说明语境的丰富内容决定了语境在语言学习中所具有的特有功能。语言形式的意义和用法都与语境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6.
语境与歧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言语行为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的。语境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显性语境,另一类可称之为隐性语境。学者们普遍认为,大多数情况下语境有助于化解歧义。然而,我们发现语境有时也是产生歧义的原因之一,因为语境可以为歧义提供合理的语用解释。  相似文献   

7.
迄今,还没有一门科学像语言学这样不能提供研究对象的结论性定义。语言有三个本质属性,即社会事实、心理表征及声音和意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只有对语言进行三维观照,才有可能本真地推导出语言这一语言学对象所特有的、本质的属性  相似文献   

8.
首先,本文通过分析以亚里士多德和康德为代表的传统定义理论,总结出了它们的四个特点,指出:由于传统理论限于从认识论的角度研究定义问题,它提出的定义类型是不全面的,应用范围有限。其次,分析了罗素、怀特海和卡尔纳普的定义理论,讨论了现代逻辑在定义理论方面的新贡献,据此总结出现代定义理论的四个特点。最后,本文对传统定义理论与现代定义理论作了比较和综合,提出了一种新的定义分类理论,涵盖了12种定义方式,并讨论了分类的完备性。  相似文献   

9.
文章提出“语境移位”定义,并将其分为十二种类型,尝试从心理认知角度探讨认知语境的基本理论问题——语境移位变化的基本规律。这无疑会一定程度补充语境动态研究理论,为现代语境学研究提供一个崭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近二十年来,语境本体研究一直得到国内语言学界学者们的持续关注,语境理论在相关学科中也不断得到应用与发展。笔者简要梳理了与对外汉语教学密切相关的现阶段语境本体研究成果,归纳语境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主要作用,并针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需要的语境研究现状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传统逻辑和标准量化逻辑在分析自然语言命题时,只使用全称和存在两种量词,把自然语言中的非全称的量化命题都当作存在命题来处理,然而在自然语言中除了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外,还有复量词、百分比量词等。自然语言中许多根据复量词和百分比量词的逻辑意义而进行的直观上正确的推理在传统逻辑和标准量化逻辑中都是无效的。显然,复量词和百分比量词不能当作存在量词来处理,它们有着不同的逻辑意义。  相似文献   

12.
日常语言学派与逻辑语言学派有诸多不同,斯特劳森认为由于日常语言的复杂性,精确的逻辑分析是不能够做到的。采用逻辑分析方法的同时,将语用学中的语境引入语言哲学中,并就语境的两种类型言内语境与言外语境、静态语境与动态语境加以阐释,进而得出结论:语境的提出为日常语言指称的确定提供了新方法,为语言哲学拓展了新的研究领域,对语境的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比喻句逻辑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比喻句均有其成立的逻辑条件。一是句中词语表达概念,而概念的内涵是相异的,但其他某些属性又必须相似。二是凡比喻句都有深层隐含,而隐含的恰是判断。三是比喻句直接或间接的表达判断,而判断正是比喻句形成必不可少的逻辑条件。上述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4.
语境是语言使用的实际环境,语境分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包括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而翻译是语际之间的语义转换活动。本文从不同层面的语境分析其在翻译活动中的特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汉语法学命题(概念)的提出,在法学方法视角,可予以多层面的分析和观察。其中语境视角的条件和预设、修辞视角的摹状和设问、逻辑视角的判断和推论等是在方法论立场上分析该命题能否成立的主要途径。基于如上三种方法和思路,尝试对汉语法学命题成立与否的语境、修辞和逻辑进行三维的处理和论析。在语境方面,汉语法学的文内语境涉及语言运用、语言运用者、华人法学和汉语运用者法学、本土表达和继受表达等问题的界定,而其文外语境则涉及汉语世界的法学家对汉语法学有所创造的功利一价值期待。在修辞方面,对汉语法学一词,可以借用摹状、双关和设问三个方面的修辞格进行深入剖析。在逻辑方面,汉语法学无论从概念(内涵和外延)、判断(真假),还是从推论视角,都有其独特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主要研究英国文学欣赏和研究中的语境问题。作者首先对语境的范围作了五个方面的划分 ,即文类语境、作者语境、文化语境、历史语境以及中国语境 (读者语境 ) ,从而就不同语境在文学欣赏、解读和学术研究中的作用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指出在强调语境作用的同时 ,还应坚持严谨的文本分析。  相似文献   

17.
翻译的正确理解与表达离不开语境的参与。语境是决定语义的重要依据,翻译依赖于语境,语境制约着翻译。从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入手,辅以实例分析它们对翻译中跨语言跨文化的语际转换活动的影响,阐释了在翻译实践中考虑语境因素的重要作用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文章就认知语境概念与传统语境概念之间的关系及不同功用提出若干理论假设,通过相关话例的分析构建了反映两种语境对话语理解过程的不同介入状况的流程图式。其目的在于说明,对于语用规律的探索而言,虽有认知语概念的提出,客观语境的研究仍有前者无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应该在语用学理论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9.
人文科学研究者奉行特立独行的人格品性以坚守社会批判者和尊严捍卫者的学科立场,但是,在历史进入以权贵资本挤压人文知识并成为支配力量的社会语境中,人文科学的研究空间、批判使命、化人职责遭遇侵蚀性吞噬。如何与狼共舞、穿越资本隧道,加快推进人文科学研究乃坚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20.
对语境的历史发展进行了简单的回顾,指出传统语境与认知语境各自的缺陷:传统语境包罗万象过于琐碎;认知语境过于抽象生动性不足,因而二者不可相互替代,以期引起感兴趣者对语境学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