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诗人——学者——战士”是闻一多追求一生的思想脉胳和人生志向,透视着他做为一个中国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肉关系。他以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人类留下了不朽的诗篇,用全部的身心和奋斗树起了一道精神的丰碑。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走得是一条吸收、迷恋、反思、钻研、扬弃的道路,构成了他壮丽的生命三部曲。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批判是影响他一生的精神根源,是他强大人格形成的灵魂基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致力于诗歌创作倾心学术研究是他取得重大成就的必由之路。透过他最壮烈的牺牲和他最为骄傲的著述即生命的最后完成,并非可以简单地解释为接受进步思想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和判断后,获得的人格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培养他,拯救他的土地。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的创始人,他奠定了延续至今并将还要传承下去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宏伟事业的根基。他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历史任务,并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奠基人;他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和途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开拓者;他率先在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结合,是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率。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是开创性的、奠基性的。他取得的成就既是阶段性的,又是长久性的、历史性的。承传毛泽东所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坚持他指明的道路,对于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建设工程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蔡元培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致力于重塑中国的大学精神,他为我国高等教育留下了珍贵的教育遗产。当重读他的《中国现代大学观念及发展趋向》,再次领略到他把中国传统教育的精华与国外高等教育相融合,建构了他的大学理想、大学使命。该文揭示了蔡元培的高等教育的本质、高等教育的管理理念、大学教师观和学生观等,对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在中国的地位很特殊。不仅因为他是目前唯一的中国藉犹太人,更因为他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延安迷”。这位犹太血统的世纪老人从16岁开始就以国际记者的身份融入到中国的革命事业中,为真理、为正义、为养育他的中国人民呼号奔走。他的一生跨越了二十世纪的绝大部分,进入二十一世纪,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曲折经历和今日中国的辉煌。他的特殊地位和影响力,成了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犹太人研究中心的重点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5.
李达同志是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并立志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社会的先驱者之一。他在中国社会变革最剧烈的年代里用笔和舌战斗了一生,直到为坚持真理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是一位满腔赤忱热爱人民的革命家,又是一位富于开拓精神、具有严谨态度的理论家。他在广阔的领域里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坚实工作,对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法学理论、史学理论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他的战斗历程表明他是中国现代革命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青年时期就确立了对中国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的思想,这对他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环境激发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定了他立志改造中国的信念;务实求真的文化传统强化了他重视社会调查的历史基础;良师的思想和品格铸造了他学以致用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品质;与众不同的个人特质是他重视社会调查的主观因素。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环境、传统文化、良师引导、个人特质等方面是使毛泽东关心社会、注重社会调查完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7.
张横渠(载)是宋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崇高卓越的地位。他是第一次从哲学基本问题上批判佛教唯心主义的人;他提出了完整的唯气哲学,把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提到新的理论水平;他继承发扬《易大传》的辩证思维,对于中国古代辩证法哲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民胞物与”思想为中国近古时代人道主义思想确立了理论基础;他是中国近古(宋元明清)时代唯物主义传统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8.
李达同志是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并立志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社会的先驱者之一。他在中国社会变革最剧烈的年代里用笔和舌战斗了一生,直到为坚持真理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是一位满腔赤忱热爱人民的革命家,又是一位富于开拓精神、具有严谨态度的理论家。他在广阔的领域里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坚实工作,对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法学理论、史学理论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他的战斗历程表明他是中国现代革命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9.
实践本体论是刘纲纪在哲学上最突出、最独特的学术贡献,这一思想一以贯之成为了他在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美术理论等领域的指导思想。他发展出了实践批判的存在论美学;他认为关是自由的感性显现;他概括出了中国美学的六大流派与六大特征。刘纲纪的哲学与芙学思想在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学术史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张岱年是我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在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他建立了“新唯物论”哲学,实际上是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又一条新途径。他早期对中国哲学的研究,充分肯定了中国哲学的地位和价值,揭示了中国古典哲学的精华是固有的唯物论与辩证法思想以及人生理想的优良传统;在辩证法、本体论等方面突出了中国哲学的特色。研究方法上,他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研究中国哲学并注重比较法、逻辑解析等方法;他从经济、政治因素的制约以及哲学自身内部的矛盾运动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他预测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是适合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与自然科学相呼应,走综合创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卫礼贤是近代德国来华的著名传教士之一。他在中国前后共呆了25年之久,长期的中国文化浸润使他深深的热爱上了它,他甚至不无自豪地公开宣称自己是儒家弟子。当然他的这种热爱不是对中国文化的盲目崇拜,而是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对中国文化精髓的认可和推崇。  相似文献   

12.
40年代,他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少壮派”书中国第一财团的继承人50年代,他成了中国的“红色资本家”70年代末,他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80年代,他被评为“世界五十名知名企业家”之一90年代,他当选为中国人民共和国的副主席他一个人的历史几乎真切地反映他所处的时代史解放前夕,荣氏家族在中国各地经营的纺织、印染、面粉和机械厂共有24家,是中国工商界赫赫有名的“望族”之一。然而就是这个当时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却在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1949年,毅然选择留在了共产党的新中国,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  相似文献   

13.
李鸿章是他所处的时代的一个关键性人物。在清王朝末世衰危、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他"师夷长技",以清醒的头脑和勇于探索、实践的精神,求取中国的"富"和"强",他领导和兴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创办实力强大的中国近代海军;派遣留学生,培养人才。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使落后的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4.
北京大学博士生、韩国人林泰胜先生,看上去和中国同学没什么两样,可他言行中处处流露出的民族情绪,使你时时都不会忘记他是一个“韩国人”。从他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及日本侵略战争等现象的认识中,又可看到他视野的开阔。 林到中国来是为学习中国美学。这之前他对中国文化已有了一定的研究。他在汉城读完研究生,硕士论文的题目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的创始人,他奠定了延续至今并将还要传承下去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宏伟事业的根基。他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历史任务,并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奠基人;他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和途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开拓者;他率先在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结合,是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率。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是开创性的、奠基性的。他取得的成就既是阶段性的,又是长久性的、历史性的。承传毛泽东所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坚持他指明的道路,对于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建设工程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化是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方面资本主义化的过程。中国近代无数仁人志士为此作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其中容闳就是较有代表性的一位。 容闳(1828—1912)是鸦片战争以后到西方接受西学的最早的中国人之一,中国第一个留美毕业生。在他的自传《西学东渐记》里记述了他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经历。他对中国近代化  相似文献   

17.
竺可桢是卓越的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领导人之一,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他在历史气候学、历史天文学、历史地震学、中国自然科学史等学术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在他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创办了"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使我国的自然国学研究走上了建制化的道路。在他的身上具有很崇高的科学精神,但他是人不是神,他的学术研究不可能摆脱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他曾提出过"中国古代无科学"的观点,这是一种过分把西方近代科学中的实验基础本质化的观念。另外,西方科学的还原论思维特点,也限制了他对中国古代科学体系能够作出更高的认识。他奠基、开创和领导的"发掘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事业,其宗旨不是为了传统而研究传统,更大的目的是古为今用,即开发中国科学传统的现代科技创新功能,这种开拓性贡献是无人能比的。为了继承他的精神,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在保持几十年来的分科传统的同时,还要开拓综合性研究,以发掘中国传统科学中的宝贵矿藏,促进和实现全人类的现代科学创新。  相似文献   

18.
有这样一位日本人,自从1967年以来,他前后访华多达120次,平均每年来4次,90年代以来,他几乎每隔两个月就要来一次中国。他的足迹已经走遍中国大陆的31个省市,就连边远的西藏他都去了两次。如此频频访华,是出于公务或商务的需要吗?不是。他在日本没有公职,是位自由撰稿人,照他自己风趣的说法,是个“耍笔杆的个体户”。 池上先生今年51岁,作为战后出生的日本年轻一代,他从战争的反思中深感加强了解中国的必要,于是克服阻力毅然考进了东京外国语大学的中国系。1967年他还在上大学期间,就怀着好奇的心情,经过罗湖首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尽管那时正处在中国“文革”时期,但是中国发生的一切,都像一个个谜一样吸引着他,驱使他把自己的兴趣、精力和智慧都同中国  相似文献   

19.
1996年,格鲁尼格教授在北京首届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大会上向中国公关界介绍了他历经15年、覆盖10多个国家、预算高达40万美元的研究成果:卓越公共关系的特征。但因为他的研究项目的范围没有涉及中国大陆,所以他建议郭惠民教授和我就中国的情况提出卓越公共关系的中国特征。他特别强调,公共关系实践有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所以不要受他的研究成果思路的约束,尽可能独立地发表意见。在这种情况下,我提出了“中国卓越公共关系十五项标准”(以下简称“15条”)。成文后郭惠民教授作了修改、补充,并译成英文发表在美国《公共关系新闻》上。说实话,…  相似文献   

20.
钟敬文先生是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的泰斗,是民间文学、民俗学教学的大师,是民间文学、民俗学学科建设的开拓者。他毕生为中国的民间文学和民俗学事业努力奋斗,为建设中国的民间文艺学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他主张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和教学需要团结奋斗互相支持,而绝不能搞宗派;他主张不要妄自菲薄,要有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他不讳言缺点,不断在纠正缺点中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