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类货币史从商品本位制度进入信用本位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信用本位制度下 ,货币不再有真实经济作为基础 ,其购买力取决于该种货币的信用力量 ,在此基础上汇率的浮动体现为货币间信用力量的竞争 ,因此强币间的巨幅波动 ,使得弱币不断被强币所驱逐。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多种储备货币与浮动汇率制度体系 ,仍然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 ,多种国别货币的存在是经济与货币灾难的基本根源 ,消除这种根源客观上需要货币的大同。货币将沿着美元化与欧元代表的合纵与连横两种方式走向大同 ,大同的结果将是崭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相似文献   

2.
金融危机伴随着严重通货膨胀,并造成人民财富流失。通胀背后存在深层次的制度性缺陷,即货币发行权的不受制约。金银本位的废止,浮动汇率制的出现,使货币权力最终摆脱了外在规则的约束。面对通胀,为使人民的财产权得到宪法性保障,即便恢复金本位存在困难,制定严格的货币宪法规则,对货币发行权加以规制仍然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龚刚在《中国金融家》2014年第5期撰文认为,所谓金砖货币体系是一种双重货币体系,“金砖”货币中的“金”并不指黄金,而是代表现有的金砖五国集团。其中,“金砖”称之为上币,体系中的其他主权货币可称之为下币。双重货币体制的基本运行规则如下:下币用于国内交易,上币用于兑换主权货币。这意味着当金砖国家间发生交易时,下币之间不能直接兑换,必须用下币和上币进行兑换。当金砖国家与金砖外国家发生兑换需求时,禁止使用其主权货币进行兑换,而需使用“金砖”货币与金砖外国家的主权货币(如美元)进行兑换。这一规则意味着金砖国家无需积累他国货币,而只需积累“金砖”。与此同时,就那些经常需要与金砖国家进行交易的商家而言,积累“金砖”也不失为一项有意义的选择。在金砖体系下,现有金砖五国共同发起成立发行“金砖”的超主权中央银行--金砖银行。原则上,“金砖”与各主权货币之间的牌价应该由各主权国自行决定。这一货币体系的好处在于:既能兼顾主权货币在对内促进本国经济发展、调控本国经济中的功能,同时在对外货币战略上又可聚五国之力,联合抗衡美元、欧元等超级货币。由于禁止使用本国主权货币与他国主权货币直接兑换,金砖国家无需积累美元等强势货币,而只需积累“金砖”。  相似文献   

4.
澜沧江一湄公河次区域国家间货币兑换市场的开放,有利于区域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货币兑换与支付体系面临一定的障碍,需要采取措施开放区域货币兑换市场,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金本位制度崩毁后,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货结构起了很大的变化,金币绝迹了。兑换银行券变为不兑换银行券,它的性质和流通规律也完全不同了。本来银行券是信用货币性质的,是银行发出的期票。银行是债务人,持券人是债权人。持券人可以随时向银行要求兑换货币(金),它的流通是靠对于兑换确实性的信任而流通的。所以它是信用货币。现  相似文献   

6.
丘浚是明代大政治家、经济学家,在其代表作《大学衍义补》中,有许多关于货币的杰出的思想:1.货币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的交换而产生的,货币具有价值尺度与贮藏手段的职能;2.主张货币的铸造权和发行权应统归国家;3.提出了以白银为基础,银、钱、钞平行流通的货币改革方案,并明确规定其兑换比率。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学中,信用、信用货币是使用广泛的概念,但其定义却粗糙、模糊不清,这将直接导致对信用货币本质的认识不够深刻,而信用与货币两者间的关系更是成了未解之谜。本文从合同这一新的视角出发,对信用、信用货币重新定义,试图明确信用概念,厘清信用与信用货币的相互关系,揭示信用、信用货币的本质。同时,对信用与货币的相互关系以及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也提出了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在网络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以电子形式存在的虚拟货币日益普及,为了理清虚拟货币的兑换机制,得出与虚拟货币发展趋势相匹配的监管策略;从虚拟货币的定义入手,解析了“虚拟货币”在参与交易过程中的作用,得出了虚拟货币的特性,特别是特殊的均衡价格曲线。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对虚拟货币的盈利模式进行分析,并运用了博弈论的知识,对各虚拟货币实现兑换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虚拟货币作为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促进了网络产业的发展,虽然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货币体系,但有动能去打破双向兑换壁垒,获得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伪造货币罪的法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伪造货币罪侵犯的法益应当是货币的公共信用,因为从本质上看,货币具有公共信用的价值,体现了刑法中的社会法益,伪造货币能够动摇社会公众对货币的信赖程度,而目前作为通说的国家货币管理制度实际上是保护货币公共信用的一种手段,其本身并不能作为法益。伪造货币罪的行为客体是指能够体现公共信用的具有强制通用力的货币。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分析货币的起源,认为货币有两条主要的发展路线,其一是由物物交换发展为利用一般等价物交换,一般等价物后固定为金银,然后发展出铸币;另一条路线是由生殖崇拜物贝壳发展到仿制贝壳,再到铸币。从这两种发展路线说明价值的两种来源:实用价值和精神价值;两种价值都产生了铸币。本文认为在历史上货币价值的产生早于信用的产生。由货币的发展过程说明本质上货币是价值和信用的复合体,起初人们看重的是价值,后来价值的成分逐渐减少而信用成分逐渐增加,最终发展成为纯信用货币。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克鲁格曼、列特尔和党爱民等的文献解读,提出了补充货币及其社区货币中国试运行的四种选择路径:公益互助性的城市社区货币所昭示的时间经济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农村流行的道义性“社区货币”中硬塞进一个信用券证无助于扶贫济困;以名目繁多的消费券为主要标志的社会分红试验显示出全民分红逐渐推广的重要迹象;对网络虚拟货币突破货币发行政府垄断之“门”的小小缺口,宜疏不宜堵。  相似文献   

12.
最优货币区理论为欧洲货币联盟提供了理论依据,欧元的流通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针对亚洲地区建立统一货币的困境,提出统一中国货币以及构建大中华经济圈的设想。  相似文献   

13.
按照现行刑法规定,伪造货币罪和变造货币罪是两个不同的犯罪行为,构成要件也不同,通过对伪造货币罪和变造货币罪的比较和分析,为了便于司法实践中打击和惩治这类犯罪行为,伪造货币罪和变造货币罪宜规定为同类犯罪,适用相同的量刑幅度。  相似文献   

14.
从货币市场规模的发展程度、市场利率市场化程度及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连通等多角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规范和发展货币市场,促进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5.
唐代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是一种以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兼而行之的多元的货币制度,不但其本身存在着明显缺陷,而且越来越不能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由于错误落后的货币思想的影响,唐政府没有改革过时的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而是采取多种措施极力维护它,使得流通中通货紧缩的问题日益严重并且无法较好解决,极大地阻碍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货币生产力论是哲学生产力范畴的必然性概括和总结。从理论上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货币才能实现个人生产力向社会生产力的转化,形成先进生产力的功能;从实践上讲,货币生产力更是"本题"视角下市场经济充分发展了的时代、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的新形态。货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中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货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不断冲破区域、民族、国家局限,实现自己的社会化和国际化本质的直接动力;是生产力一切主客体要素在实践中合力化与量化的"万能"因素;使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发展具体实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互动;促进了专业阶层的产生,为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和持续创新提供了主体力量。不仅如此,货币生产力还利用其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作用,发挥着积极的实践文化效应。  相似文献   

17.
凯恩斯货币理论将货币供给定义为外生变量,却不能解释货币供给与市场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运用蛛网模型进行分析可知,货币供给既有外生性,也有内生性。因此,在双轨经济时期,应逐步减少政府干预,采取浮动利率政策,以达到实现经济和持续稳定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实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来探究衡量“最优货币区”标准。本文着眼于蒙代尔(Mundell)的最优货币区理论及其衡量标准,针对我国区域经济现状,探讨我国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实行区域货币政策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从储蓄、投资、融资机制等方面,分析了通货紧缩时期,中央政府几次调低利率却对社会投资和需求刺激不力以及经济增长不明显的原因.针对货币政策传导受阻的原因,提出了当前解决通货紧缩应采取的货币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晚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货币和货币制度发生了巨大变革,银两与制钱并行的货币体系逐步动摇并解体,银本位的货币运行原则最终确立起来.晚清时期的货币和货币制度的变革是货币体系由传统向现代迈进的重要一步,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历程.文章着重考察了晚清时期银元、铜元、纸币等新的货币种类的出现及其对银两和制钱的替代,货币制度的变革以及清末的货币流通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