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蔡元培提倡的健全人格教育观,建基于他对“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二分的世界观及其“舍己为群”的人生观。在他看来,教育的根本任务即在于涵养人的“实体观念”,以“超轶”于“现象世界”。这就需要科学与美术教育并重,通过“五育并举”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中国教育思想史上 ,蔡元培较早系统提出了人文主义的教育观。其重要观点包括 :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教育之理想在养成人格 ;大学应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原则 ;教育必须科学与美术并重 ;以及教育要尊重并发展个性等。这一教育思想体现了民族传统与世界眼光、时代精神与前瞻意识的有机统一 ,是一笔值得珍视和继承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3.
蔡元培的中西文化观构成其思想体系中富有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统文化,他一方面主张解构儒学意识形态,主张汉字改革,批评旧医的不科学性,这些与新文化运动的取向基本一致;另一方面他本人对于孔子抱以极大的尊崇,对儒家的中庸之道情有独钟。对于西方文化,蔡元培特别强调学习欧洲文化中的科学观点,所谓"欧化"就是"科学化"。学习西方文化最要紧的是"择善",择善的标准并无中外之别;融合中西文化的目的,既不是为了"欧化",也非保存"国粹";中西文化接触是为了达到相互理解,消除冲突。蔡元培将新文化运动定位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蔡元培的中西文化观对北大学风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蔡元培先生(1868——1940年)是我国人民熟知和尊敬的民主主义革命家,近代教育事业的开拓者,科技事业的奠基人。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培养、开拓人才的事业上,有其独特的建树。他的进步的人才观和历史经验,即使在今天,仍有其借鉴和启示的意义。蔡元培是近代最早把民主革命事业和培养革新人才联系起来的革命家。晚清末期,他在日益加剧的民族危机和维新变法失败的刺激下,从一个清朝的翰林,剧变而为民主主义的革命活动家。他清醒地认识到在清皇朝已论为帝国主义走狗的社会条件下,不革命中国没有出路;革命不培养革新人才,革命也断不能成功。前一点,是当时先进分子共有的认识;后一  相似文献   

5.
戊戌政变之后,蔡元培先生对晚清政府十分失望,舍翰林身份毅然南下,立志搞好教育培养人才,以“挽彼沦胥”。在主掌北大及中央研究院期间,以知人善任、不拘一格的用人思想为北大的新生与中国早期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并在人才的培养上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蔡元培鞠躬     
《阅读与作文》2007,(12):26
一位外国学者说过:“世界上大学校长很多,但没有一个校长能对一个国家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在禁元培身上,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一种不可言说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7.
素享“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之誉的蔡元培先生,是清末、民国以来中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和科学家。他学贯中西,博精群籍,学识宏富,操守高洁,一生桃李满天下,享誉海内外,为中外人士所敬仰。  相似文献   

8.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离开了我们。转眼74年过去,一代英才的光辉形象依然在我们心中闪耀。此时,捧读《蔡元培自述》也就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不仅是追忆,更是怀念,还有深刻的思考,对教育,乃至人生全方位的思索。  相似文献   

9.
蔡元培(1868—1940),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为中国文化、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开拓和奠基工作。蔡元培的一生处在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走向崩溃、新的社会制度开始孕育的伟大变革的时代。在漫长的七十多年的岁月中,他本可以走清朝翰林的封建仕途之路而官运亨通,但是他却义无反顾地投向反清革命斗争,进而成为伟大的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并且不断前进,直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鞠躬尽瘁,成为学林皆知、四海闻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他是集新旧思想于一身、冶中西学术于一炉、善于有分析有选择地向西方学习、同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文化巨子。毛泽东誉之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相似文献   

10.
11.
林希凡 《21世纪》2006,(2):40-41
10月30日,200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在瑞典皇家文学院揭晓,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获此殊荣。10月10日,哈罗德·品特刚刚度过75岁生日,值得注意的是,他是一位犹太裁缝的儿子。从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奖到2001年的100年间,有个统计数字:在总共680名获奖者中,犹太人或具有犹太血统者共有138人,占了五分之一!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这样写道:“犹太人的数目还不到人类总数的1%,本来应该像灿烂银河中的一个小星团那样不起眼,但是他们却经常成为人们的话题,受到人们的关注。”商业、政治、学术、文化……几乎在所有领域,犹太人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有人…  相似文献   

12.
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蔡元培先生于1917—1922年亲自主持北大校务,又于1923—1927年及1929—1930年先后居北大校长之名,他广罗人才,兼容并包。由扩充文、理科而废科立系,首创研究所,改年级制为选科制。实行教授治校,民主办校。推动学生组织各种社团,提高其研究学术的兴会,培养其服务社会的能力,提供其高尚娱乐,砥砺其道德修养。经过全面改革,北大学生以至全国学生的思想大为解放,民主与自由的意识大为增强,北京大学遂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发源地。这就为中国历史开一新纪元  相似文献   

13.
蔡元培 1901年 4月即论及修辞的重要性,他的有关白话文修辞、理解修辞的论述以及对中国修辞史演变轨迹的简略勾勒,均为 20世纪最早的修辞论。  相似文献   

14.
在蔡元培的大学理念中,大学品格蕴涵四重维度,即研究性、综合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研究性品格决定了大学是以治学为宗旨的研究高深学问的机构,它负有探究学理和培养研究性人才的使命和责任。大学的综合性品格是其研究性品格在更高层次上得以实现的需要,它回应了知识的整体性和学术的有机联系,为学科的会通和学术的交融与创造提供了条件。大学的自主性是探究学理的内在需要,它使研究成为积极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大学的开放性是由大学存在的社会性所赋予的,它蕴涵着面向社会和面向世界的双重使命。  相似文献   

15.
徐忠友 《社区》2011,(29):44-45
1868年1月11日,蔡元培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今绍兴市越城区萧山街笔飞弄13号)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1892年,25岁的蔡元培经殿试进士及第,  相似文献   

16.
蔡元培的教师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本文从蔡元培的教师观入手 ,认为蔡元培的教师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组成 :即教师聘用观、教师素养观、爱师观。分析了蔡元培教师观形成的历史原因 ,指出蔡元培的教师观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进入穷途末路,要爆发一场革命运动,是历史的必然。而这场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标志着划时代地位的五四运动爆发在北京,又由北京大学首先点燃起革命的火炬,也不是历史的偶然。在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的时候,在怀念参加这场斗争的革命先辈的斗争事迹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忘记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过启蒙工作的当时的北京大学校长、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  相似文献   

18.
知识才是最稳妥的财富犹太民族之所以耀眼于世界各个领域,他们认为这就是造物主对他们求知精神的回报。由于历史上的犹太人四处流浪,没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保障,他们深感物质财富随时都可能被偷走,但惟有知识智慧永远相伴。他们坚信,无论命运如何坎坷,不管流浪到哪里,只要有智慧  相似文献   

19.
新文化运动是现代中国历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由于在新文化运动中,《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的影响最大,它的创始人、编辑、主要撰稿人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吴虞,以及胡适等,又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因此,一般均以1915年9月《青年杂志》的创刊,为新文化运动的开端。许多研究或回忆新文化运动的著作,也就往往围绕着《新青年》杂志和这些主将们而展开。这是符台当时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四十年前,一九四○年三月五日,当蔡元培先生在香港病逝的时候,中共中央曾特派廖承志同志代表致唁,并在发去的唁电中指出:“先生为革命奋斗四十余年,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勋劳卓著,培植无数革命青年,促成国共两党合作。”认为他的逝世,是中华民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