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文献中对提鼓和早期进谏方式的记载表明,登闻鼓最先可能指古代上朝进谏时手中所拿的一种小鼓,但后世的登闻鼓就其形制来看,则当肇始于西周时的路鼓制。  相似文献   

2.
发章 《今日南国》2014,(11):26-26
人们都在电视上看过击鼓鸣冤、冒死拦御驾,其实,古代真实的举报远不止这么简单.为了征集到举报线索,统治者在公堂和民间设了各种举报工具,诽谤木、登闻鼓、铜匦……在唐朝,知而不报者要处以绞刑、流放2000里;在明朝,朱元璋规定民众可将贪官污吏“绑缚赴京治罪”,各朝代的举报制度到底有着怎样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唐诗中大量出现的“日暖”与《锦瑟》全诗的关系进行分析,进一步肯定了《锦瑟》是春天之诗。尤其是李商隐自己在《二月二日》诗中写有“东风日暖闻吹笙”之句,足以证明“日暖”是对春景的描述,与鹃声、冷月同为特定时空的春天物象。作者认为,作为春天之诗,《锦瑟》有着自己不可移易的逻辑线、情感线和生命线,不可任意将其零拆碎摆,掺入种种《无题》之句组合成新的诗篇。  相似文献   

4.
李渔“抹倒”汤显祖辨闻而畏李渔在《闲情偶寄》“演习部·选剧第一”中说:“汤若士之《牡丹亭》、《邯郸梦》得以盛传于世,吴石渠之《绿牡丹》、《画中人》得以偶登于场者,皆才人侥幸之事,非文至必传之常理也。若据时优本念,则愿秦皇复出,尽火文人已刻之书,止存优...  相似文献   

5.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表达的“登真度世之志”,恰为叔本华人生哲学之“自欺欺人式的希望”;前者描写的“慕功名”的自我等同后者所述之“急切地想攀摘彩虹”“总爱以一本趣味小说的形式去憧憬自己的人生历程”的青年人。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中《曹刿论战》里有这样一句话:“公将鼓之。”意思是:鲁在公将要击鼓进攻敌人。对句中“鼓之”的解释,其说不一。对“鼓”的解释,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动词。刘宋川在《古代诗文详解》中说:“鼓,在上古兼作名词和动词,作动词,意思是‘击鼓(进攻)’。”二是活用词。这又有两种情况。①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刘岳松等在《中学古诗文对照注译》中说:“鼓,击鼓,名词用如动词。”②动词的为动用法。黄岳洲在《文言难句例释》中说:“‘鼓’不妨看成动词增加为动用法,‘鼓’是‘为之鼓’,因为战争而鸣鼓。”鼓,…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之“登”,实为“癹(ba)”字之误。 据《说文解字》段注称:“‘皋,气白之进也……’气白之进者,谓进之见于白气滃然者也。……皋有训泽者,《小雅》‘鹤鸣于九皋’,传曰:‘皋,泽也’。泽与皋,析言则二,统言则一。”可知“皋”的本义即沼泽。再看“登”字。据《说文》,“登”字的本文为上车,引申为凡攀上高处的动作皆曰“登”,如《左传》成公十五年“登丘而望之”,《礼记·曲礼》“登城不指”。“东皋”可泛指东边的沼泽,既为沼泽,盖为低湿处,就不当说“登”,故作“登东皋以舒啸”于文理不合.  相似文献   

8.
齐宣王②问曰:“齐桓、晋文之事③可得闻乎?”孟子④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⑤,【注释】①这篇文章节选自《孟子·梁惠王草句上》。《孟子》这部书是由孟轲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一起编订的,书中记载、反映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和政治观点。《齐桓、晋文之事》篇是孟轲的一  相似文献   

9.
艺术的“意境”可以作两种理解:一是指一个艺术品内的“意象境界”。一是指艺术家怀着造形的目的和意向创造艺术作品所达到的艺术境界。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 《周礼·考工记》记古代工匠制造县挂钟,鼓、磬一类乐器的木架子,叫做“笋虚”。木架上面横木两端饰之以木刻的龙或凤;木架下面又有兽类或鸟类作为装饰品。钟鼓类乐器饰之以虎豹,象征着兽类“任重”,“有足而不能走”,“其声大而宏。”磬类乐器饰之以鸟羽,象征着鸟类“任轻”“其声清阳而远闻”。当人们听到钟声或鼓声时,同时看到  相似文献   

10.
在辛弃疾六百余首词作之中,怀古词的数目并不算多,但却是辛词中的珍品,集中显示出他在创作思想和艺术上的特色。“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水龙吟·举头西北浮云》,文中所引,凡不注明者都是辛弃疾的作品),每逢这样的时候,我们的词人便借古人的酒杯,浇胸中之块垒,长期郁积在内心深处的家国之恨,身世之感就找到了喷火口,一发而为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11.
《楚辞》之“灵”,所见57处,涉及诗文33篇。“灵”字的大量出现,暗示其与楚文化之间存在重要关联。楚“灵”作为楚文化的有效载体,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具体表现在祭祀过程中对楚“灵”身份与职级的严格划分,楚“灵”所选祭仪的精致性与科学性,楚“灵”所吟诵词与今之苗族巫师咒语的相似性,楚“灵”所奏祭祀歌舞集理性克制与感性娱神功能于一体的复杂性,以及楚“灵”所承载的楚地先民的登霞信仰等方面,呈现出递进式的文化谱系。对《楚辞》“灵”字进行系统且多方位的文化释读,不仅有助于溯清楚“灵”身份问题,使楚“灵”谱系得以具象化,更能管窥《楚辞》文本背后的文化渊源与创作动因。  相似文献   

12.
[原文]陈忌问垒(一背) 田忌问孙子曰:“吾卒……(一) 不禁,为之奈何?”孙子曰:“明将之问也。此者,人之所过而不急也。此□之所以疾□□□□□(二) 志也。田忌曰:“可得闻乎?”曰:“可。用此者,所以应卒(猝)窘、处隘塞死地之中也;是吾所以取庞□(三)  相似文献   

13.
“歇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笔者采用了历史文献与文学作品相参证的方法,论述了“歇家”的基本概念、人员构成及“歇家”含义之延伸。认为“歇家”为客店之别称,其人员主要由牙保、棍徒、矜监、巨室豪富(勋戚甲第)、衙门胥吏所构成,“歇家”除了客店这一基本含义外,后来还特指住所和一些衙门某些特殊的职役称呼。同时,“歇家”虽是客店之别称,但它又在客店的基础兼营各种业务,其中商业贸易的特性尤为突出,因此,它与纯粹提供住宿服务的客店又有实质性的差别。“歇家”还利用其商业势力和特殊身份强力介入了赋役和司法领域。  相似文献   

14.
当下的高校,其“衙门化”程度之高,对学术自由之害,已经不容小觑,亟待改弦更张。整体而言,高校行政化会带来两种后果:其一,学者争相入仕;其二,入仕者垄断资源、压迫学术。二者既可以成为一个先后过程,也可以并行不悖,但本质上是一个问题——官化,让学术走开。所以我们要反对的,  相似文献   

15.
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无余春。鼓完瑶瑟人不闻,太平成象盈秋门。这就是鲁迅的《湘灵歌》,对于这首诗内容的理解,多年来一直存在着分歧。有人说它是“歌颂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领导的红色革命根据地”①。有人则认为它“既赞美反‘围剿’的胜利,也指斥反动派的罪恶。”“这首诗的开头四句,该是对革命的赞美  相似文献   

16.
铜鼓雌雄论     
铜鼓作为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乐器,在使用时经常成双成对,这种成双成对使用的铜鼓往往被称为“雌雄鼓”,或曰“公母鼓”。最早提出铜鼓分雌雄的是明代著名学者邝露,他在《赤雅》一书中说:“伏波铜鼓,……东粤二鼓,高广倍之,雌雄互应。夷俗赛神宴客,时时击之。”清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了雌雄铜鼓的区分和使  相似文献   

17.
《经义述闻》乃经学之权威,亦是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之代表著作.二人每立一说,必言之有据,去取之间,尽见卓识.但书中亦有未尽完善之处,其中,“以孝烝烝”可读为“克谐以孝,烝烝父不格奸”,“烝烝”于先秦典籍习见,其义为“盛”、“美”,而非“孝”;《汗简》、《古文四声韵》之“誓”或沿自金文,而非籀文“折”字;“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一句,王引之训“敷”为“徧”,实则“敷佑”音义皆同“抚有”,是“匍有”、“抚有”的同音假借.  相似文献   

18.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尽人皆知,但他写此文的一段故事,恐怕还是知之不多的。 刘禹锡在唐贞元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 科,授监察御史。因参加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 力的活动被贬为司马和刺史。当时,和州知府是 个权利之徒,他对刘禹锡故意刁难,一再缩减其 居室标准。按当时官员待遇,刘禹锡可以住三间 居室,应该在衙门内居住,而他却把刘禹锡安排 在城南面江的一个住处。刘禹锡并不埋怨,还撰 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联语云:“面对大江观白 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后来知府又让他搬到北 门,房间也由三间减少为一间半。此房位于德胜 河边,附近有一排排柳树。刘禹锡面对此景,又作  相似文献   

19.
早听人说,卢星堂作画十分潇洒利落,从尺幅小品到鸿篇巨制,不假一根草稿线,成竹全在胸中,“登登登”几下子上了架子,人便似醉了过去,笔起笔落,非到饥肠如鼓、大汗淋漓不歇手。 后来相识相知,觉得卢星堂岂止是作画如此,他这大半生也全醉迷在山水画艺术之中。卢星堂生在常熟,父亲是虞山画派的传人之一。家学渊源,耳濡目染,穿着开裆裤就在村头巷尾到处涂鸦,  相似文献   

20.
《诗经·卫风·氓》,弃妇之辞也。末章曰: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信誓,即上文所言之“及尔偕老”,谓“总角之宴”时新婚夫妇白头相守之约誓也。“二三其德”之夫将此抛却脑后,弃旧迎新,故诗人述旧而为此刺心之论也。“旦旦,”曰”言其恳恻款诚”。准诸上下文义,郑说不误,然旦字向无“恳恻款诚”之义。释文曰:“旦,《说文》作悬。”《说文·心部》曰:“怛,也。从心,旦产。或从心,在旦下。《诗》曰:信誓悬悬。”悬为怛字别体,其义与诗辞之“旦旦”大不相类。今案“旦旦”应读作“沓沓”。上古沓读透母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