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炎帝与楚人     
炎帝是上古传说中的华夏族祖先,楚人则自称是炎帝的后裔,文献中也多有楚人先祖听命和从属于炎帝的记载。炎帝与楚人的关系,也就是华夏族与楚民族的关系;楚人习炎帝的结合,也就是楚民族与华夏族的融合。一、帝高阳之苗裔兮伟大诗人屈原在《离骚》开篇就“上陈氏族,下列祖考”:“帝高阳之南裔兮,联是考日伯庸。”王逸《楚辞章句》;“高阳.新项有天下之号也……伯庸,字也.屈原言我父伯庸……”古往今来,文人学土多从此说,以为屈原所称的“带高阳”即指古帝撷顶、“伯庸”乃指其父。加之《史记·楚世家础文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撷…  相似文献   

2.
拾遗记     
此书为道家之书,其附会之迹,显然可见,然亦有间存古说者。记云:「帝喾之妃,邹屠氏之女也。轩辕去蚩尤之凶,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迁恶者于有北之乡其先以地命族,后分为邹氏、屠氏。女行不践地,常履风云,游于伊、洛。帝乃期焉,纳以为妃。」案颛顼取于蜀山氏,为蚩尤之族,予别有考。今观此说,则帝喾亦取于蚩尤,无怪秦、楚等南方之族,皆以帝喾为祖也。  相似文献   

3.
《楚居》是出土文献中一篇有关楚国历史的最重要的文献。两年多来,学术界已有多位学者撰写文章加以探讨,这些文章的内容集中在一个焦点上,即有关楚族起源的问题。笔者读了这两年来发表的有关《楚居》与楚族族源的论文后,颇觉意外,同样根据一篇出土文献,学者们作出的解释却五花八门,大体有淅川说、关中说、湖北说与中原说诸种。这固然因《楚居》中所涉及的古地名可能和今日学者们考释的地名在文字的记录上差别较大外,应当也和学者们在楚族源流及迁徙过程认知的不同有关。笔者通过对《楚居》及相关信史资料对比考辨,认同黄灵庚先生的"楚族起源于中原"说。  相似文献   

4.
和人与黑齿两大远古民族的源流与迁徙史长期为历史文献所忽略.古和人民族形成于阿尼玛卿山南麓至巴颜喀拉山一带,经古南海、阿坝等地向南迁移,曾长期在今四川峨眉至都江堰一带生活,将山下的川西平原命名为"诺玛阿美".远古和人民族的直系后裔今有哈尼人等,亦为日本大和民族的主要族源.黑齿五帝时期属于帝俊部族集团,帝颛顼是濮人,帝喾及帝挚皆可能为黑齿族人.远古黑齿民族的直系后裔今有新平、元江一带的花腰傣人等.  相似文献   

5.
水族始祖共工六千三百年以前降生在与炎帝神农故里会同紧邻的洪江(今湖南怀化洪江市),颛项和帝喾高辛时期曾任“水正”.他的子裔及其部族均以治水和水田稻作为业,其势力由南向北迅速发展到了以洞庭为中心的荆楚江淮地区,形成了一个“乘天势以隘制天下”即可与帝喾高辛抗衡的部族集团.公元前4371年(庚午)共工与高辛争帝失败后,其子裔和部族集团,从荆楚江淮的北部地区,撤退到了常德和湘西武陵地区,并在澧县城头山等处建设了宏伟的都城和巩固的根据地.因“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水族的族称亦自此而来.  相似文献   

6.
邵炳军 《中州学刊》2013,(1):156-160
春秋时期,楚国存在一个比较大的世族作家群体。其中,楚伍氏为熊氏分枝,春秋时期世系为:伍参→伍举→伍奢、椒鸣,伍奢→伍尚、伍员;楚观氏为夏禹之孙、帝启庶子五观后裔,出于观丁父,春秋时期世系为:观丁父……观起→观从→观瞻……观射父;桀氏为夏禹之子帝启后裔,春秋时期世系未详;陆氏为熊氏之别,春秋时期世系未详。伍氏、陆氏二族为楚公族,观氏、桀氏二族皆为楚公室异姓贵族。其中,有传世文学作品者为伍参、伍举、伍尚、伍员、观射父、观瞻、桀溺、陆通,伍参、伍举、伍尚、伍员、陆通五子皆属楚公族作家群体,观射父、观瞻、桀溺三子可称之为楚公室异姓贵族作家群体。  相似文献   

7.
楚学研究的新成果──评马世之的《中原楚文化研究》赵立马世之先生的《中原楚文化研究》,作为中原楚文化研究的第一本专著,为我们揭示了中原楚文化发展历程。这一光彩夺目的历史画卷,足可为学苑众人所称道。中原楚文化是楚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江汉流域的楚文化相...  相似文献   

8.
鬻熊是殷周之际的楚人。《史记·楚世家》记载:颛顼高阳氏之曾孙重黎,在帝喾时为火正,有功,席喾命之曰“祝融”。当时,共工氏为乱,帝喾命重黎诛之而不尽,帝喾就杀了重黎。后以其弟吴回为继,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孙曰季连。鬻熊即季连之苗裔。《楚辞·离骚》篇中有“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之句。这是屈原对自己祖先的追述。他说他是帝高阳(即颛顼帝)之后代。屈原是楚武王熊通的后代,当然也是鬻熊的后代。从《史记》和《楚辞》这些  相似文献   

9.
楚族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要追溯的楚族之源,是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草创楚国之前辗转迁徒而来的楚国统治集团及其族属的先族,不是荆楚之地土著居民的先族.春秋时代所谓"华夏"族称楚人为"荆蛮",楚人也毫不隐讳地自称"我蛮夷也",以别于中原诸国.不过,这种蛮夷华夏的分野并不反映鬻熊以前,也就是周文王时代以前的情况,而仅仅是西周春秋以后凝成的地域——文化观念.我们认为,所谓"华夏"族,无非是统治了中原,或多或少地融合并文明化了的蛮夷戎狄.华与夏原是黄河下游与中游东西对峙的两大部族,楚人的先族出于黄河下游的"华族"部落联盟.一楚人与鬲楚人与鬲有着特殊的关系.楚人最显赫的祖先就是祝融和?熊,出于楚族的变竟因不祭祀祝融、?熊而被楚国所灭(《左传·公二十六年》).可  相似文献   

10.
高阳伯庸《离骚》主人公灵均作为一个神灵从天而降楚地,他自述“帝高阳之苗裔兮,联皇考曰伯庸。”他是高阳的后裔,伯庸是他的先祖。可见“高阳”和“伯庸”与楚地关系密切。“帝”,古指最高天神,如上帝、天帝;也指专主一方的神。然而与楚地有关的天帝高阳、伯庸在楚史上没有明确记载,因此,我们只有从地下出土的文物中探求。  相似文献   

11.
蔡平 《齐鲁学刊》2012,(3):46-52
岭南作为中国历史地理的一个重要单元,自秦平百越置三郡起而归于中原统一王朝版图。战国以前,今桂东北、粤北、粤东部分地区分属古九州之荆、扬二州。战国时期,岭南政区和民族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今广东潮、梅二州部分地区属闽越,韶关、清远、河源大部分地区属楚国,广西贺州、桂林大部分地区属楚国,两广其它地区为传统的百越之地,分为杨越(南越)人、西瓯人、骆越人所属。  相似文献   

12.
文字和词汇是文化的载体,常常反映着它们初次出现之前业已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而《说文解字》它不仅是文字符号集成,更是文化习俗世界的展示。它从饮食词汇的词义说解,从各个角度反映了中原地区上古生活状态和先民饮食文化观念,是上古社会客观的佐证。综合许慎的点描钩稽,又可对上古饮食文化作更深层次的内涵分析。  相似文献   

13.
乐人是唐乐的创造者、传承者、传播者,其音乐传承方式是唐代音乐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它大致有家传、师承、家传兼师承、以及梦授说四种方式。通过对这四种传承方式的考察,可以了解它们在唐代音乐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阐明南北音乐、胡乐与中原音乐、宫廷音乐与地方音乐的交流和融合,还可以更好地认识梦授说这种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4.
在“中原城市群”建设中,小城镇建设和发展举足轻重。如果只重视“城”和“市”的发展,忽略“镇”的发展,中原城市群只能是概念中的“经济圈”。从中原城市群中的“城市”与“城镇”的关系出发,论述大力推进小城镇发展对于中原城市群建设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中原城市群中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探求持续推进其发展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5.
北宋时期中原居民的副食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时期的中原居民的副食以蔬菜为主,以肉类为辅。与前代相比,由于外地的羊、鱼虾等食物原料的大量输入,北宋时期中原居民的肉食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肉食消费上,人们以猪肉、羊肉为主,以鱼虾鹑兔等为辅。素菜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获得了较大发展,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菜系。  相似文献   

16.
春秋时期楚国青铜器,多为楚国政臣贵族自作器物。其铭文所塑楚国贵族,大都礼敬谦恭,惠爱勇武,贤智圣明,公正谦谨。楚国贵族形象的精神品质与儒家文化的君子人格风范极为符合。春秋楚国青铜铭文表明,楚文化对中原文化的道德精神进行着自觉认同,中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对楚人的精神世界和道德规范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查明昊 《晋阳学刊》2008,(3):107-111
唐五代敦煌诗僧群体文学可分为陷蕃时期的沦陷区文学、张氏归义军政权时期的光复期文学和曹氏归义军政权时期的孤岛文学三个阶段。敦煌地区陷蕃以后,由于与中原的交往被阻隔,敦煌文学被迫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初步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学;张氏归义军时期,由于重新得到中原文学的补养,敦煌文学达到鼎盛;而到了曹氏归义军政权时期,敦煌与中原的联系被阻断,没有中原文化文学的滋养,敦煌文学也慢慢走向衰落。在敦煌文学的发展进程中,诗僧起到维系传统、导夫先路和创作主力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陈如碧 《云梦学刊》2007,28(4):45-48
《庄子》和屈骚都以繁多的意象著称,大量的意象形成意象群。总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不同:一者不避恶俗,一者尊崇高贵;一者以天然为美,通过“道”连结在一起;一者以修饰为“美”,通过情感联系在一起;一者以主观创造者居多,一者多是楚文化的产物。这些区别是由于各自的出身经历、价值体系和创作心态等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史道祥 《殷都学刊》2005,(2):96-101
中原岩画的首次发现,折射出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走过的共同道路。中原岩画的早早消失,说明这些人为的敬畏早已成了历史的陈迹,中原居民在认识人类自身的力量以后,很快把自然神作为人类社会组织的附属,中原政治是一种世俗政治;岩画集中而保存完好的少数民族地区,在人类文明时代的地平线上徘徊时间较长,自然神和宗教政治长期作为一统治思想而存在,巫术是氏族部落的稳定剂。但意识形态的发展是跳跃性的,思想一旦与先进的文明相碰撞,便如脱疆的野马,一跃从百年不变程式化思维的鸿沟上越过,自觉不自觉地开始了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20.
中原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业态的融合,要充分运用新兴文化业态中各种数字技术和软硬件载体,将博大精深的内容进行宣示;要调动一切积极性,使大众参与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弘扬其中的民族文化精神;要找到新兴文化产业的市场切入点,将产品文化化、文化产品化,发展中原特色的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