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弗洛伊德认为,梦与文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梦是潜意识的表现;梦境的内容和对象有其材料来源。《罪与罚》中的梦境有多处,其中以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梦最为逼真,尤其是他的第一个梦,暴露了拉斯柯尔尼科夫行凶前的痛苦与恐惧,以及其内心的挣扎。而这一切似乎都可以从作者身上找到梦的材料来源。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讨论了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短篇名作《人妖之母》在艺术上的“得”与“失”。《人妖之母》之“得”在于其选材、人物形象、风格方面的成功;而其“失”则在主题的分裂,即“金钱的恶果”与“虚荣的恶果”两个主题的出现破坏了作品的整一性,也有悖于短篇小说创作的一般规律。这是莫泊桑以创作中的“败笔”为我们提供的教益。  相似文献   

3.
《鬼恋》是徐訏的代表作之一,在这一段扑朔迷离的"人""鬼"爱情故事中,从精神分析角度看,"人""鬼"之间的感情纠葛实际上更像是个体自我意识与本我无意识之间的复杂关系的形象表述,透过奇幻、匪夷所思的想像和情节发展,读者会发现这种复杂的关系恰恰正是"人""鬼"的个体矛盾、相互矛盾与焦虑产生的具体表现形式和来源。  相似文献   

4.
文章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产生的背景和《精神分析引论》的主要内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对《精神分析引论》的学术价值和缺陷进行了分析。肯定精神分析是心理学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它打破了人是百分之百的理性生物的神话,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补充。同时,指出了其以偏概全,把性欲升华扩大到不仅是艺术,而且是人类一切文明的起源,幻想和空想的色彩浓厚,文章还就当代人的生存状况,说明了精神分析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5.
6.
莫泊桑《项链》的互文性形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链》是西方“女吉诃德小说”传统中的一个短篇,其主题在原文互文关系中的解读不同于中译本的解读。而中文社会文本的历史变化,又进一步导致了批评上的二项对立。这一差异变化与文化迁移过程中的拒斥与趋同、不同互文关系中文学文本意义结构的客观性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张清祥 《南都学坛》2020,40(6):57-63
小说《青光》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青年知识分子王辰匀生活焦虑、情爱焦虑和身份焦虑的叙述,揭示了男性生存的焦虑。通过对主人公穷困与潦倒的生存现实的叙述,揭示了青年知识分子面对生活焦虑时所产生的焦灼与惶恐心理压力及透过投射与文饰防御机制对这种焦虑心态的消解。通过对肉体与灵魂吊诡的叙述,表现了青年知识分子面对情爱焦虑时所产生的爱情与婚姻悖谬心态及凭借梦境与幻象防御机制对这种焦虑的抚慰。通过对认同与拒绝身份寻找两难抉择的叙述,剖析了青年知识分子面对身份认同时产生愤怒与绝望的心理压力及假借替代与升华防御机制对这种焦虑心态的调试。  相似文献   

8.
“青昏”一词出自《太一生水》,目前对其理解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读作“请问”,一种认为是“道之名”。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然从上下文来看,“青昏”应与“土”为地名、“气”为天名相类,它应指“道(太一)”的名。其含义应为“情昏”,分别代表了“道(太一)”的有、无之双重特征。这与先秦道家关于“道”的特征的论述有着相近之处。  相似文献   

9.
作为20世纪的英国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创作中的现代主义特色是极为鲜明的,如人称变化、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和象征手法等的运用。《帕克大妈的一生》一文中,作家娴熟运用了意识流技巧。  相似文献   

10.
《太一生水》之主旨并非在于论述天道的宇宙生成论,而是在强调人道的无为而治,且整个篇章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对《太一生水》与《老子》丙本内容的分析比较可知,二者具有相同的旨归,只是《太一生水》在以天道明人道方面补充了《老子》丙本在天道论述方面的不足,继而在理论上阐明了天道无为与圣人无为而治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完善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在上承老子之学的同时,《太一生水》又在一定程度上启迪和影响了后来以《黄帝四经》《鹖冠子》等典籍为代表的黄老之学。  相似文献   

11.
美国诗人兼翻译家大卫·杨《杜甫:诗的一生》是一部关于杜甫诗歌的最新译作,受到英语读者的好评。译者力求尽可能传达杜甫的独特声音和人文精神,采用"折中"的策略,主要体现在博采众长、诗传结合;双行体诗,意象突出;显化典故,添加注释评论,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海外译介和文化资本的传播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挪威作家温赛特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克里斯汀的一生》,虽然背景是父性化意识极其浓厚的中世纪,但作者却对父性话语有所质疑,对女性话语给予明显的肯定和支持,明确指出女性的历史应由女性自己书写,女性的身体与情感应由女性自己确定和把握,女性与男性在情感与经济上都是平等的。这样的女性意识体现了作家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从精神分析学的视角分析祥子与虎妞、小福子、夏太太3个女性人物的情感纠葛以及祥子面临她们时截然不同的心理结构,并透析祥子心域中力比多投射、反向表现、阿尼玛原型及其集体无意识、认同与对象丧失性认同等心理运动、演变的过程和发展态势,是解读祥子人格异化、呈现人类心理发展某种趋势与规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爵士乐》是托妮·莫里森的第六部长篇小说,是标志她的作品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里程碑。本文借用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进而分析《爵士乐》的文本结构。  相似文献   

15.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檀香刑》中的赵甲洗手成了身体被"阉割"后欲望变态满足的替代品,在其成为首席刽子手的过程中,其"力比多"经历了从压抑到转移升华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同时也是其人格的建构过程。看客之所以对砍头趋之如鹜,其原因不仅在于它刺激了观众虚伪的同情心,更重要的在于它满足了人的窥视欲。就此而言,莫言在继承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同时,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化,同时把赵甲型塑为中国文学人物形象画廊里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刽子手形象。  相似文献   

16.
托妮·莫里森的《慈悲》描绘了美洲蓄奴制初期不同族裔人群的精神创伤。从小说遭受精神创伤的人物、自由联想的小说结构和文本空白间隙诸方面可以看出小说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特征。  相似文献   

17.
过去的意识哲学认为"自我"作为主体是理性的,而且能够在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展开自己的意义,然而这仅仅是从有限的思路来讨论问题,忽视了主体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的结构性作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让"自我"的非理性层面得到一定程度的解释,与之相关的"无意识"和欲望也都与构建人格的"力比多"有关。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结合了索绪尔的语言学的分析方法,通过对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和"欲望"的观点予以重新解释,颠覆了传统的主体"自我"的形象,否定"自我"的建构性与合法性,用一种反讽的方式揭示出一个"异化"的"自我"能指概念,这样的"自我"不仅始终无法满足其对象的欲望,同时也是属于一种语言和文化结构性的无意识的自欺,是一个空洞的幻象。"自我"的本质被潜在地证明为一种不可能。  相似文献   

18.
伊丽莎白·乔利,作为澳大利亚当代女性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一生共出版了十五部长篇小说,五部短篇小说集,四部文集。作家融合了后现代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写作风格,以女性特有的细腻视角展示了各式各样的女性边缘人物,其中以《井》最为著名,这部小说一举拿下澳大利亚最高文学奖——迈尔斯·弗兰克林文学奖。对于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国内有众多学者大多是从传统的弗洛伊德精神理论进行分析的。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试图从新弗洛伊德精神理论的视角来分析小说中的各色女性人物,力图为读者展现处于社会边缘的澳洲女性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9.
《紫颜色》是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借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对其进行文本细读,旨在探寻主人公西丽叙事中隐藏的童年无意识记忆,挖掘历史记忆中的沉默话语.在与爱欲的斗争中,西丽的自我不断成长,情感得以升华,从而回归完整的自我.  相似文献   

20.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分析<红与黑>中于连悲剧的成因及其背后的心理动力机制,阐述于连个体人格在理想之我和真实之我的冲撞下的扭曲和对其外在行为的影响,说明真实存在是人格健全的标志.人格的自我健全的先决条件是个体的自然天性能够自觉地摆脱外在的奴役,表露真实自我,实现精神层面上的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