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有汉一代文学之代表的汉赋,人们历来注重叙事体物大赋而忽略抒情赋,这是十分偏颇的.全面考察汉赋的发展历程就不难发现,叙事体物大赋只是兴盛于两汉某些特定历史时期(主要是西汉中期至东汉中期),在叙事体物大赋于西汉中期兴盛之前和东汉中期衰落之后.赋坛固是抒情赋的兴盛时期,即使在西汉中期至东汉中期叙事体物大赋雄霸赋坛时,不仅其他作家仍然写作抒情赋,而且那些以叙事体物大赋著称的作家,如马、扬、班、张也同时写有不少抒情赋,可见抒情赋贯穿两汉始末,因此只有把叙事体物大赋与抒情赋结合起来考察,才能更加完整地认识汉赋的发展演变历程.同时我们  相似文献   

2.
"以四声为韵"是唐代试赋用韵中的一类.作者可以自主选择四声中的任何一个韵部押用,在没有特殊规定的情况下,押韵次序为顺次.其中"周而复始"和"终而复始"与"两遍用四声"不同,只是在一遍用四声的基础上从平声始顺次加用一两个韵而已.与其他限韵类试赋相比,"以四声为韵"至少押四韵,而且各韵分属于四声中的相关韵部,但其他限韵类试赋会出现某一声的任何一个韵部都不被作为韵脚的情况.与"任用韵"一样,"以四声为韵"不具有"注题目之解"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刘昆庸 《学术探索》2007,6(2):125-130
本文根据先秦文献记载,对“不歌而诵谓之赋”的传统定义提出商榷,并考证了在春秋赋诗活动中,赋、歌、诵的本义,指出赋是诗的表达行为的总名,诗可歌可诵,所以赋义兼歌诵。歌与诵两种形式因为表现的主体和对象相同,在语义层面和某些特定场合下也可以相通。根据“赋”在汉代的语义拓展,我们考察了秦汉间从赋诗到辞赋创作文学形态的演化轨迹。  相似文献   

4.
《左传》赋诗历来以其浓郁的文学性引人关注。郑玄曰:"赋者或造篇,或诵古。"但人们对《左传》赋诗的研究多集中于后者的"用诗之能",而较多忽略前者创作行为的自然发生与独特表现。对《左传》"造篇之赋"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最大限度地还原现场,从创作论的角度发明"诗"之来源;对《左传》"诵古之赋"的研究则有利于了解春秋人对"诗"的接受方式和接受思想,从传播论的角度验证"诗"之流布。  相似文献   

5.
论赋的叙事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湘兰 《学术研究》2007,(6):128-133
赋的叙事性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有意识地虚构情节、假设人物,以对话形式叙事,二是信而有征地创作。散体大赋假设客主、一问一答的行文方式,构成赋体独特的叙事结构。赋序具有叙事功能,有的赋序假设情景对话,虚构叙事内容,以揭示作赋目的,有的赋序强调纪实描写,具有史料价值。纪行赋具有历史叙事意义,相对于史书记载而言,纪行赋是另类的历史记载。寓言赋的创作体现了作者"假象尽辞,敷陈其志"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禁欲主义"经由儒家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双重阐释积淀为一种"色戒意识"并渗透于传统文学叙事中。这种古老的"禁欲主义"的幽灵虽经"五四"现代启蒙思想的强光照射,却并未消失,而是依旧隐现于新文学的创作中。到了20世纪30年代左翼作家笔下,这种传统的"色与戒"的两难更变相为"情爱与革命"的冲突并一直影响到50—70年代的文学叙事。张爱玲的《色.戒》是一个异数,她是以一种"逆向书写"为以往父系意识形态下的"色戒"重新释义。这种"阴性叙事"解构了宏大的革命乌托邦和英雄话语,显示出了别样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7.
赋本是抒情文学样式,但又具有叙事特征。赋的叙事学特征表明,赋对整个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的形成与发展起过无法忽视的作用。以唐赋为对象阐述赋的叙事特征,探析赋之叙事与抒情、议论的关系,由此可以证明中国文学史确实存在着共生同荣、相辅相成的叙事与抒情两大传统。  相似文献   

8.
赋韵作为自觉的批评,肇端于魏晋齐梁,完成于唐代科举“诗赋取士”,其间包括“韵书”的编纂和运用。考查“赋韵”由宽松到严紧,与赋史变迁相关,即赋从“口诵”到“文本”,标志赋体由听觉鉴赏向视觉鉴赏的转移;赋的声律从“方音”到“官韵”,标志了赋韵由区域渐趋统一;从“赋创作”到“赋批评”,显示出“韵”学进入“赋”学的历程,其中最突出的是由重“节奏”向重“韵脚”的转移。这一过程所标明的赋韵批评的完成,又取决于科举考赋中首重“押韵”与最忌“声病”的制度与风尚。而赋作为语言的艺术,其押韵、设辞、声势、俪语等创作特征,必然进入赋学批评视域,其论“韵”,则首在声病与赋禁,这是“韵”介入赋体的重要表现;次在赋韵与制度,这缘自赋的宫廷文学性质,落实于赋韵批评,则是由汉至唐从雅、郑乐教争锋到韵脚协律的转变;三在赋韵与气势,从而体现其音节美,这又具有辞赋章句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天生人成"与道德叙事——论荀子叙事观的理论旨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叙事理论形成于先秦时期。作为集百家大成的荀子,他的叙事理论生发于天生人成的基本原则之中,其征圣、宗经、明道的理论观点以及在《成相》与《赋》的文学创作中,无不透射出道德叙事的特点,在中国的叙事传统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文学史叙事与抒情两大传统角度考察,唐赋似乎应归属抒情传统.然而,唐赋又具有鲜明的叙事特征,对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唐赋,特别是唐律赋,以辞藻华美著称,修辞在唐赋叙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修辞本身与叙事有着密切关系.从“叙事如何运作”的层面看唐赋赋前小序,作为赋的副文本,或为纪事,或如寓言,几乎都是有助于赋之主题阐释理解的叙事文章.而唐赋作家又往往运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技巧来叙事,从而在赋的修辞与叙事之间建立起一条紧密相连的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