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数字化与高等教育耦合协调机理阐释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我国各区域数字化和高等教育的耦合协调状况,并构建Tobit回归模型验证各因素对我国数字化与高等教育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数字化与高等教育耦合协调水平普遍偏低且发展缓慢,空间上呈阶梯化、集聚化的地理分布特征,耦合协调发展趋势在研究时期内没有发生较大改善。技术市场发育程度、政府支持力度、校企联系强度均对我国数字化与高等教育系统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社会人力资本质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作用表现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旅游产业、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发展机理,构建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引入余弦夹角值和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加权TOPSIS法综合评价系统发展水平,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5-2014年长江中下游六省旅游产业、城镇化、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进行纵向动态分析与横向对比。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六省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发展迅速,生态环境质量波动趋势存在地域差异,且生态环境的约束效应逐渐显现;长江中下游六省耦合协调度类型演进趋势相同,耦合协调度类型空间分布以城镇化领先型为主,但耦合协调发展的滞碍因素东中部存在差异。基于此,针对生态环境高度制约的江苏、浙江两省以及生态禀赋较好和环境破坏程度较小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四省,分别进行相应的旅游产业、城镇化、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3.
构建新型城镇化及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5年到2015年的浙江省相关数据对两系统的综合水平进行测度;借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浙江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程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浙江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处于高度耦合,其协调度近11年来已从低度协调耦合转向中度协调的耦合;(2)浙江省内各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区域差异较大,且演化趋势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5—2018年面板数据,运用三系统耦合模型,测算人口年龄结构、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三系统耦合协调度。测算结果显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三系统耦合协调度水平较低,但总体呈逐年上升态势。为进一步揭示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形成动因,通过考察人口年龄结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两两组合的两系统耦合协调对三系统耦合协调的影响,采用空间重心模型分析各两系统的空间匹配程度,发现由于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两系统的空间匹配程度增加,逐步凸显了消费结构-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对三系统耦合协调的支撑作用;而人口年龄结构-产业结构两系统空间配置效率的下降阻碍了其对三系统耦合协调支撑作用。厘清了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形成的动因,并为提高其耦合协调度水平提供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以日照和威海两市为例,使用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其2000~2011年期间高等教育与经济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后发现:两市两大系统之间都经历了从失调向协调的发展过程,但耦合协调度指标变化的平稳性存在差异。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分析可得到如下结论:构建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等教育体系是两个系统耦合协调的前提,发展适度超前的高等教育是两个系统持续耦合和协调的关键,但新兴城市两大系统之间从极度失调转向初步协调至少需要经历5~6年的磨合期。为促进两大系统更好地耦合协调,新兴城市应以调研和规划为先导,建立以高层次优质高等教育为引领、以应用型高等教育为主体的高等教育体系,构建政府、企业和高校之间的有效交流与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6.
湖南省14市州绿色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度与协调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11项指标构成的"绿色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因子分析法对湖南省14个市州绿色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绿色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整体较好;14个市州绿色经济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存在较小的差异,表现为湖南中部、东部区域的耦合协调度整体高于西部、南部区域的格局,对此,西部、南部区域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改变绿色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程度低的状态,从而实现区域绿色经济与生态环境向可持续的耦合协调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7.
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城市韧性之间存在着彼此支撑、相互体现的密切联系,厘清两者耦合关系对于推动区域城市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构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城市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中国十大城市群面板数据,利用PVAR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以及空间Markov链方法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动态交互关系,并考察了两者耦合协调度的地区特征、区域差异和时空演变趋势。研究发现:第一,十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与城市韧性均存在正向累进效应,城市韧性对高质量发展具有长效显著的促进作用,而高质量发展对城市韧性的强化机制有待进一步发挥。第二,十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与城市韧性耦合协调度逐年提升,但整体水平仍偏低,其中珠三角城市群耦合协调度最高,其他城市群普遍处于中低水平。第三,考察期内十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与城市韧性耦合协调的区域差异呈缩小趋势,且差异主要体现为城市群群间差异。第四,空间滞后效应会对十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与城市韧性耦合协调产生显著影响。耦合协调度的“俱乐部趋同”现象明显,空间集聚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并存,不同邻域水平下各个地区高质量发展与城市韧性耦合协调度的演变趋势表现出差异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采用自相关分析和累计信息贡献率法,对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评价指标进行二次筛选,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TOPSIS法和灰色关联度法,计算经济和环境系统历年单一评价值;采用支持度模型进行综合评价,得到经济与环境系统的动态综合评价值;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对30个省域2008-2017年的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耦合协调发展进行评级,为各省域协调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经济-旅游-文化系统协调发展成为当前学术界和政府关注的热点话题。为探究香港经济-旅游-文化的耦合协调关系,运用熵值法评价香港2010—2019年经济、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系统协调发展关系;运用障碍度模型诊断影响系统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9年,香港经济、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数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系统耦合度稳定在较高水平,系统间相互作用程度较高,协调度由实现轻度失调向良好协调的转变,协调状态趋向良好;文化子系统对协调发展的阻碍值最大,博物馆数、参观博物馆人次、图书馆藏书量、产业结构和入境过夜旅游收入等指标是主要障碍因子。基于此,提出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文化、科技双重加持,助力系统协调发展;因时因势,精准施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构建灾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以汶川地震10个极重灾区为例,研究其2005年到2012年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状况,并以2008年为界,通过MapGIS处理软件,作出地震前后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等级图,对比分析地震前后10个区(市)县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差异。研究结果显示,汶川地震10个极重灾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大小排序为:绵竹市>都江堰市>彭州市>什邡市>汶川县>安县>平武县>北川县>茂县>青川县。10个极重灾区在地震前后耦合协调度等级空间分布差异明显,震后耦合协调度等级均有所提升,差异有所缓和。  相似文献   

11.
通过建立农村正规金融与农业经济双系统发展耦合性评价体系,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以时序视角对甘肃省1992年—2012年农村正规金融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了研究,揭示出1992年以来甘肃省农村正规金融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协调进程虽有波折,但两系统整体保持良性互动,协调程度由濒临失调阶段趋向初级协调。在对耦合协调度演进过程进行阶段性分析时发现,甘肃农村正规金融发展的波动性对两系统的协调性影响较大,亟需完善农村地区金融风险防御策略,并制定稳定和健全的农村正规金融运营制度,促使农村正规金融发展水平和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维持稳步增长。  相似文献   

12.
为了深入分析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在分析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高等教育系统与经济发展系统的多维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熵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0—2019年安徽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研究期内,安徽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度波动较大,但耦合协...  相似文献   

13.
该文利用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相关数据,在构建绿色金融与工业绿色转型两类系统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耦合协调度和P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从时间角度和空间视角两个维度综合分析两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及其互动发展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绿色金融与工业绿色转型的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各省市两系统间的发展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但区域之间的协调性还需要加强;在空间上,耦合协调度的Moran’s I指数表现为波动发展态势,呈现出“高与高”或“低与低”聚集的空间特征;工业绿色转型对绿色金融的促进作用明显,而绿色金融对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的促进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经济—生态—社会耦合协调是安徽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构建安徽省农业经济—生态—社会复合系统三个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耦合模型量化分析2010—2020年安徽省农业复合系统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结果发现,安徽省农业经济、生态、社会三大子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关系呈现不断优化的趋势,但子系统间发展不平衡性,特别是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是安徽省多数地区的突出问题,需要深化改革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利用社会子系统的发展优势,同时建立乡村经济—生态—社会统一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对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区域经济、农业与物流业的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对三系统2021—2030年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农业、物流业三个子系统综合指数和总体综合指数大致呈增长趋势;三系统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上游、中游、下游地区的耦合协调水平依次增高;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呈现出正向关系,空间聚集性逐渐增强;2021—2030年,预测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水平将不断增大,发展速度也将逐年递增,预计到2030年达到良好协调状态。据此,建议政府加大对农业与物流业的投入,分区域制定相关政策,各区域加强合作力度,培养专业化人才,以共同促进长江经济带的高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深入分析我国能源、经济、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本文构建能源、经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这三个系统的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利用构建的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系统的协调度水平。结果表明我国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协调度等级较低。该结论有助于更理性地把握我国能源、经济和环境系统的发展态势,为制订能源、经济、环境发展战略提供一个基本的前提,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针对煤矿安全应急管理系统耦合协调度低导致矿难事故发生的问题,构建了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ANP)和序参量法的煤矿安全应急管理耦合协调度模型。将应急管理系统分为应急目标、应急运作、应急保障、应急激励和应急约束5个子系统,构建了包含39个序参量的煤矿安全应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超级决策软件(SD)确定各指标权重,采用序参量法对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的煤矿安全应急管理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以预防阶段作为基期,案例煤矿应急管理系统耦合协调度在准备阶段为0.052 5,响应阶段和恢复阶段的耦合协调度分别为-0.036 4和-0.300 7。案例煤矿安全应急管理系统各子系统有序度在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阶段波动大,系统内部协调程度低,外在表现为整体协调度水平低。  相似文献   

18.
构建旅游产业成长与新型城镇化耦合系统指标体系,利用湘西地区1998~2014年相关统计数据,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湘西地区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及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998-2014年间,湘西地区旅游产业成长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水平整体呈增长趋势,各市州的耦合程度低是阻碍区域耦合协调度增长的重要因素。由于受资源禀赋、交通条件、制度与产业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湘西地区耦合协调度等级呈现出北部优于南部的格局,旅游产业成长的差距成为区域内耦合协调度等级空间分异的主要贡献因子。  相似文献   

19.
协调城市群资源环境和产业结构升级关系对于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使用耦合协调模型度量2005—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资源环境和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度,并利用空间面板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样本期间,长江中游城市群资源环境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并以2012年为间隔体现不同发展特点。(2)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行为和人口因素对耦合协调度具有正向效应,而工业化水平则会产生一定的负向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促进江苏省医药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对江苏医药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建立医药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两个子系统14个指标,选取江苏2012—2018年相关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医药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江苏省医药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两者的耦合协调度逐年提高,但整体协调度水平尚处于初级耦合匹配状态。建议政府优化医药产业空间布局,加强医药产业区域合作,充分发挥产业溢出效应,进一步推动江苏医药产业政产学研合作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创新动力源,营造良好医药产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