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周作人对“苦涩”审美境界的追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人说煎药的时候,和着中药味读梁漱溟的书,效果会出奇好,因为梁先生的书中是会流淌出浓浓的中药味的。我们在品尝周作人的小品散文时,恐怕也会产生同样的感觉。周氏的散文明显有着和中药一样的味道,那就是“苦涩”。他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对“苦涩”的一种特殊喜好,他的散文有许多是以“苦”或“药”为题,诸如《苦茶随笔》、《苦竹杂记》、《苦口甘口》、《药味集》、《药堂杂记》等等,甚至他的书房也命名曰:“苦雨斋”、“苦茶庵”。“苦  相似文献   

2.
“寄沉痛于幽闲”  ———读《关于活埋》  周作人晚年曾毛遂自荐了一批自己的散文 ,除我们已经分析过的《无生老母的信息》、《关于傅青主》、《游山日记》诸篇外 ,还有收入《苦竹杂记》的《关于活埋》。这篇同是文抄公体的散文却另有特色 ,其特别之处在我看来至少有二。先说其一。《关于活埋》是讨论“死法”的。这是个大题目 :人生无非是“生”、“死”二字 ,周作人既要关注与研究“人”(人性 ,人生 ,等等 ) ,当然要大谈“死” ,周作人确也写了不少文章讨论“死法”(参见收入《雨天的书》的《死法》) ,研究与死有关的风俗 ,以至于鬼…  相似文献   

3.
李白一生写了不少优秀的散文,如《与韩荆州书》、《春夜宴桃李园序》、《上安州裴长史书》、《泽畔吟序》等。本文试就李白散文的艺术特色进行粗浅的分析。(一)李白自述其文章是“清雄奔放”的,这颇能确切地概括其散文的的风格特点。李白并没有能自觉地从事散文创作,其作品则是表书序记一类。其形式基本是骈  相似文献   

4.
对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论者甚多。有人判定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也有人认为是一篇抒情散文,还有人说,作者是以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为经,以对荷塘月色景物的描写为纬,来构思这篇散文的。 以上诸说,都不难从作品中找到例证,都有一定道理。不过,我以为《荷塘月色》就其终极意义而言应是一篇哲理散文,它所演绎的是一种人生生存的智慧;或者说,它简直就是对叔本华人生哲学的一种形象表述;反过来说,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是朱自清《荷塘月色》的哲学原型。 《荷塘月色》的艺术构思是独到的。它通篇主要是写景,但却以一句点明心境的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篇;接着“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于是“沿着荷塘”走去。这种开篇方法在中国古代写景散文中很难找到前例。不少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先秦诸子中,庄子的散文艺术性最强。这一点,鲁迅先生早已精辟地指出:“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庄子·内篇》的首篇(《逍遥游》是一部《庄子》的纲领,也是庄子散文的代表作。 所谓”逍遥游”,就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精神自由。在这篇最能代表庄子思想艺术特色的哲学散文中,他极力鼓吹“无所待。否定“有所待”,宣扬虚无主义的人生观,以达到逃避现实斗争的目的。庄子不满现实,认为人生是痛苦的,但又无可奈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一生主要精力付诸散文创作的艺术实践。他以散文这种形式“表现自己”,也“表现着、批判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背影·序》)素享盛名的《荷塘月色》,状写月夜荷塘的静谧美,堪称绝致;抒写人生的苦闷,时代的忧思,酣畅而缜密;曲现出这位“积极的狷者”庄重而矜持的品格,沉默而坚韧的风貌。清风亮节于“囹圄”,郁勃歌啸于浊世。  相似文献   

7.
茅盾三十年代以故乡乌镇一带为背景的乡土散文,是茅盾文学宝库中一笔可贵的财富。所谓“乡土散文”,是指以家乡社会为背景,以故乡的人、事为题材的散文。茅盾的乡土散文,是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也是南方一隅城乡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虽然这一篇篇散文所触及的仅仅是人生的一个侧面,社会的一角,是普通的一个场景,但是“通过这一角却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和全貌”。茅盾的乡土散文是杂取故乡五光十色的世象作为题材的,从整体考察,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是乡村型,如《乡村杂景》、《陌生人》、《大旱》、《戽水》、《桑树》等。在这些散文中,茅盾着力描绘三十年代乌镇农民生活的艰辛,并通过某种象征手法揭示其根  相似文献   

8.
《孟子》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先秦诸子散文的典范之作,《孟子》一书在思想性上优于《论语》之处,主要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民贵君轻”观点的确立。就艺术性而言,《孟子》一书长于譬喻,语约而意尽,论辩气势磅礴,技巧高超,此皆为《论语》所不及。《孟子》一书的成就,既归因于孟子本人的气节和抱负,也得力于他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  相似文献   

9.
《论诚意》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议论性散文,1948年3月作者曾将它编入《语文影及其他》的第二辑《人生的一角》(该书于1985年10月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初版)。书中没有注明它的写作时间,只注明它最初发表于1930年的《星期评论》。意外的是,笔  相似文献   

10.
现在,不唯上、不唯书、不唯众的“自说自话”式的述史方式在20世纪中国散文及散文批评研究中得到生动的证明。这即是指范培松先生早于!op年出版的《中国现代散文史》和新近问世的《中国散文批评史》(“20世纪中国散文研究系列”之一,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版,以下简称《批评史》)。前者因其独特的个性化阐释被孙玉石誉为“将在整个中国现代散文史的研究中树立起一个新的里程碑”(《批评史》第609页)。而后者,我以为也将以其构建个性化述史空间的典范实践屹立于20世纪中国散文批评研究的群峰之中。 我以为,范培…  相似文献   

11.
庄子所著《庄子》一书,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同时也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庄子》散文在文学上的价值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真正能当之无愧地称得上文学散文的,《庄子》应占首位。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论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而其文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梦”字取义虚幻,比喻人生若梦,并寓有醒梦、警梦即醒世、警世之意.《好了歌》是醒世歌,《红楼梦》寓有劝惩之意,书中虚幻人物的设计和谋篇布局也都体现了警世主旨.《红楼梦》的主题既非政治主题,也非爱情主题,它的主旨是警世,《红楼梦》是警世书.  相似文献   

13.
在这篇文章里,准备谈两个问题:一、《孟子》一书在先秦时期散文发展中的地位;二、《孟子》一书的艺术特点。在这两个问题中,以谈第二个问题为主,并且以它为文章的题目。 一 先秦时期,随着社会各方面的进步,我国的散文有了一个很大的发展,而诸子散文在其中占着一个重要的地位。诸子散文的发展,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他人记述某人简单的言行发展到私家专著。《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者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片断。《论语》中虽然也有一些章节描写得较为生动,用人物的对话及  相似文献   

14.
于在春先生的《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以下简称《翻译》),分初编、续编两册,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于1978年、1979年先后出版了。“由于这个译文结集的目的是提供文言文跟普通话对照比较的语文教学参考资料,也由于这些文言散文绝大部分是解放后被选作教材或者读物的”(见该书《出版说明》,以下引文凡不注明出处者同此),《翻译》出版后,一些大学文科的学生拿它作为学习文言文的自学读物,某些中学语文教师拿它作为文言文教材的教学参考书,还有个别语文教师,在讲授文言文的时候,干脆拿书中的译文到课堂上去宣  相似文献   

15.
《战国策》是我国文艺宝库中一部宏伟的历史散文巨著。它的基本内容,是记载战国时代各诸侯国谋臣策士和纵横家的事迹,而重点记录了纵横家饰言巧辩的说辞。这就使它在先秦历史散文中,以言辞“辩丽恣肆”与“敷张扬厉”而独树一帜。历代文人学者对《战国策》的语言曾给予高度评价。宋人李文叔在《战国策后》里赞许它“文辞骎骎乎上薄六经,下绝来世”。明人李梦阳在《空同集.刻战国策  相似文献   

16.
“诗言志”、“歌缘情”.诗情,是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和散文艺术生命的重要构成因素.没有诗情,就很难产生艺术感染力.正如别林斯基所说:“没有热情,就不可能有任何诗.”(《别林斯基论文学》第60页)鲁迅也说过:“没有文思,做出来也是无聊的东西.”(《鲁迅书信集》上卷第112页)散文是一种富于抒情性的文体,它和诗歌一样,应该抒发“作者心灵的歌声.”应该抒情,也便于抒情,是散文在艺术上的长  相似文献   

17.
由共青团广东省委组织,省青年读书活动办公室与《广州青年报》共同举办的“广东青年最喜爱的书”评选活动”结果于1992年1月21日揭晓。共15种书籍被评为“广东青年最喜爱的书”。其中,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有三种,占总数的1/5,它们是:《雷锋在我们当中》、《好书献给您——<人生的路标>丛书导读》、《写作大要》。《雷锋在我们当中》是中山大学出版社为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27周年而出版的重点书,它及时配合了1990年3月群众性学雷锋的活动。该书前半部“雷锋的故事”,形象生动地表现雷锋胸怀共产主义理想,全心全意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史传文学中,《左传》是一部了不起的著作。“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①历来研究者常把它和《史记》並称,尊为历史散文之祖。刘熙载作过一个很好的比喻:“文之有左、马犹书之有羲、献也。”②在《左传》多方面的成就中,叙事之工是它的主要特色。人们备极赞赏,为之倾倒。“左氏之叙事也……跌岩而不群,纵横而自得。  相似文献   

19.
《朝花夕拾》是一部文情并茂的回忆性散文。它以浓厚的抒情笔调,诗的意境描述了鲁迅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是作者“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抒情诗篇;它紧密地联结五四以后的现实,闪烁着战斗的火花,是对封建势力及“正人君子”斗争的锋利武器。《朝花夕拾》又是散文艺术中风格独异的珍品,在优美的散文中恰当地揉进杂文笔法,浓郁的诗意里交织着尖锐的社会批评,使《朝花夕拾》在艺术上放射出奇异的光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散文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个是它的杂文学性质。古典散文中有相当多的篇章,用今天的文学理论来要求,似乎难以说是严格意义上的“纯文学”、“美文学”。例如作为散文源头的《尚书》、《论语》等著作中,又有多少形象和抒情的成分呢,多的倒是议论说理的文字。再一个特点是它的实用色彩。中国古典散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是经典,也是史传,是思辩学说,也是经世策论。这就决定了古典散文不同于古典诗歌,它的功能不仅在于审美,更在于实用。古典散文中当然也有不少抒情写景的精美之作,但毕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在很长时期内地位是远不如那些实用性作品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