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市镇发展进入全盛时期,形成了以苏州为中心的太湖市镇网络结构,这与太湖地区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长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政策的优化、海外贸易的刺激、文化浸润等因素有密切关系。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国门被打开,传统的市镇体系出现分化。总体上看,太湖地区市镇在20世纪后明显走向衰落,这与经济中心转移、农村经济衰退、人口流失等因素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清代中叶江南粮食供需与粮食贸易的再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江南的粮食短缺及其与其他经济区的粮食贸易是江南经济史上一个重要课题。直至18世纪末,作为一个整体,江南的米粮供应缺口不太大,存在严重粮食短缺现象的是江宁、苏州、杭州、太仓州以及松江东部,粮食短缺主要原因是庞大的城市人口的存在,太仓州和松江府东部诸县则是因为"土不宜稻",而其余地区尚有余粮可以供应别地。因此18世纪江南的粮食短缺并不严重,常年数百万石的供给缺口,在丰年基本能够自给。18世纪大量关于江南米严重不足的记载,不是今天习称的"江南"全境。对于这些严重缺粮的地方来说,供给缺口的填补并不是全部依靠长途贩运的米粮,来自江南其他府县的内部调剂也是相当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清代,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勃兴以及商人经营的活跃,较之以往,安庆府市镇有了新发展。按照经济功能原则,散布安庆府各处的大小市镇主要可分为传统型、商品流通集散型及交通枢纽型等。专业化程度不足、地理分布不均衡以及整体发展水平低是其发展的主要特征。就功能发挥而言,作为商业经济发展的实体,清代安庆府市镇不仅助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同时在加快人口流动和引领地方文化发展等方面亦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代市镇研究的方法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所言近代指1860年代至1940年代,市镇指介于城市和乡村的商业性实体。近代市镇研究虽然开启于清末民初,但迄今为止专精研究仍不多见。近代市镇研究的意义在于,它有助于增进人们对近代中国复杂面相尤其是农村问题的了解,加深人们对中国城乡关系的历史认识,亦有助于人们摆脱宏大叙事的思维定势,从另一种角度思考工业化、城市化、近代化等问题。就现实层面而言,近代市镇研究对于当代方兴未艾的小城镇建设亦有借鉴作用。作为一项有待拓展的研究课题,近代市镇研究在方法论层面尚有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需要学界同仁从理性思维角度予以审视,这对于相关研究的持续和深入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明清长江三角洲的市镇网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三角洲的苏州、松江、常州、杭州、嘉兴、湖州六府之地,由于地理条件与经济发展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内在联系,在明中叶就被视为一个经济共同体,它以经济发达、人文蔚起而引人注目,成为全国的财赋重地,无怪乎昆山出生的大学士顾鼎臣说,苏松常镇杭嘉湖七府供输甲于天下。全国农业税(即夏税秋粮)总额二千六百多万石,其中苏松常杭嘉湖六府占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苏州一府即占十分之一左右。这一经济区在全国举  相似文献   

6.
明代中后期,全国各地区均发生了程度不等的社会风尚变化。以苏州府、松江府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变化最为剧烈,也最为典型。而江南周围地区也发生了深刻、有特色的社会风尚更新,本文就此作一探讨。为了揭示这二类地区变化过程中的联系,我们称江南地区为第Ⅰ类型,而江南周围地区为第Ⅱ类型。 一 第Ⅱ类型包括第Ⅰ类型濒近地区,南直徽州府的某些地区、以及东南沿海地带的浙、  相似文献   

7.
清代荆州市镇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其经济功能加强、人口聚集、商业文化特征明显。清中后期,市镇发展也具备城市化发展趋向,但发展体现出不平衡性。清代荆州府市镇经济加快了近代荆州城市从农业城市到工业城市的转型,其历史作用和价值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市镇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产物,也是区域社会结构、多层级市场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市镇的研究,可以作为解读历史时期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的窗口,也可为时下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对近几十年来江西市镇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通过与其他区域市镇研究进行比较后认为,今后江西市镇研究应该注重研究视野的拓宽,研究时段和地域的拓展,多学科研究理论和方法的融贯,研究取向的现实关怀与研究资料的发掘创新,从而深化市镇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出版和发表的关于古代江南市镇研究的专著和论文中,涉及的主要是江苏的苏州府、松江府和浙江的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等,对于浙江其他地区则很少或者没有展开研究。古代的绍兴在浙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她不仅是越国的都城和中心区域,文化历史悠久;而且位于钱塘江南岸的宁绍平原,自然条件优渥,在我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中,乡村都市化趋势较早,涌现了一批很有活力的市镇,在推动本地区和全省的社会经济发展曾起了积极作用。一市镇与集市秦汉时,山阴县治已有市集。《列仙传》载有“蓟子训,齐人,卖药于会稽市,乘青骡往来。…  相似文献   

10.
府衙建筑作为中国封建帝制时代统治的象征性建筑,是当时礼制制度与社会规范的浓缩反映.它等级明确,式样规范统一,又具有官式建筑与地方特色的多重特征.淮安府衙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现存为数极少的此类建筑之一,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与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类型格局与形制特征,有利于了解淮安地区特殊地理区位影响下建筑文化与技术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明代苏州府城附郭有吴县与长州两县.苏州府,苏州巡抚驻节之地和苏州府府治所在地,吴县、长州县治也设在府城.公安派领袖袁宏道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二十三年令吴,为官二载,卸任后游吴越年余.期间作品,分别辑入《锦帆集》与《解脱集》,此后又有一些追忆吴门篇什.这些诗作,从不同侧面映现出晚明苏州城市的人文形态.  相似文献   

12.
清代科举考试,自顺治三年(1646)丙戌开科取士,到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止,正恩会试112科。苏州府考取了十三个会元,二十五个状元,六个榜眼,十二个探花,状元数占全国的22.5%,为全国各府之冠。关于清代苏州府在会试中考取的情况,根据《清秘述闻》等书的记载,介绍如下: 康熙十二年癸丑科、十五年丙辰科、十八年己未科的状元,为长州韩菼、彭定求、常熟归允肃所蝉联。  相似文献   

13.
学界对日伪在华中的米粮统制之研究较深入,但多停留在政策层面,具体执行情况鲜有涉及.文章在深入发掘南通地方档案的基础上,深入考察日占前期南通的米粮统制,着重分析南通支社在米粮统制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论清代中叶广东米粮的季节差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价的季节变动又叫米粮季节差价,指同一种粮食在同一市场上不同季节的价格差异,其变化方式主要受粮食作物耕作制度和米粮运输线路畅达性变化方式(如河道的丰水期与枯水期、海路的季风变化)的影响,而其变动幅度则反映了米粮余缺情况、仓储状况和米粮市场在保持粮食均衡供应方面的有效性。本文试图研究清代中叶广东米粮的季节差价,通过对其变动方式和变动幅度的解释,说明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形。清中叶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东南城镇是我国商品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作为明清时期最大的商帮的徽商的经营活动离不开东南城镇。东南城镇是徽商商业活动的中心,徽商采用种种手段,获得了丰厚的商业利润。明清东南城镇经济对徽商资本的积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所论及的东南城镇是指明清时代的江宁府、镇江府、常州府、苏州府、太仓州、松江府、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八府一州的大小城镇。  相似文献   

16.
明清山西市镇经济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市镇,是商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市镇经济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份。明清以来,随着社会商品经济的繁荣,山西境内市镇经济也空前活跃起来。其中,大致可分为商业型市镇、工商型市镇、农产品集贸市镇等几个经济类型。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市镇工商业中已经出现了拥有人身自由的雇佣劳动者,并在日常文化生活中,也出现了与封建习俗相冲突的因素,说明了市镇经济的资本主义萌芽因素。通过对山西市镇经济的研究,对整个社会经济的研究会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自从魏良辅为首的一大批吴中的民间曲师、乐工对昆山腔进行革新以后,苏州府便成了当时戏曲活动的中心。从明代中叶到清代中叶,二百多年间,苏州府所辖各县,戏曲家人材辈出,名剧作指不胜屈,可谓济济可观,彬彬盛哉!常熟是苏州府的重要县城,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它又是明、清两代江南的著名藏书之处。在昆山腔的全盛时期,常熟  相似文献   

18.
作为近代商人社团的商会,不仅在各大中城市普遍创建,而且在乡村市镇也广泛渗透.本文对清末民初直隶商会在乡村市镇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分析了不同时期商会发展的特点.商会组织在乡村市镇的广泛扩展,有效地密切了城乡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苏州府“在顺治初,因明制,州一县七。雍正二年,升太仓为直隶州,割崇明、嘉定属之。又析长洲置元和、昆山置新阳,常熟置昭文、吴江置震洋。乾隆元年,又设太湖厅。光绪三十年,设靖湖厅,隶府”共领九县二厅。清代苏州的状元,长洲县七名、吴县七名、市熟县六名、元和县三名、昆山县一名,计有二十四名。另有嘉定县一名,因为王敬铭(嘉定县人)于康熙五十二年考取状元时,嘉定县尚“属苏州府,”故清代苏州府总共有二十五名状元。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形成了以杭州—苏州—南京为一级城市,松江—嘉兴—湖州—常州—镇江等二级城市,周边无数市镇为三级城市的国内最大都市群,由此奠定了今天长三角都市群的基础.杭州与苏州、南京等超级大都市,既共同形成了国内最庞大的都市丝织业商品市场,也构建了国内著名大都市—区域中心城市—地方重要城镇的三级市场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