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花齐放、争奇斗艳的盛唐诗坛,一位天才的诗人带着他银河落九天般豪迈雄壮的诗篇走上诗坛.他的诗,仿佛是一声声震响诗坛的春雷,向盛唐这个气象恢宏的大帝国宣布;一位独具异彩的诗人步入了俊才云蒸的时代.他就是诗人李白.他的诗,令人目骇神摇.古人认为他不食人间烟火,诗歌迷离惝恍,不可究诘.今人则认为他的诗歌豪迈奔放.笔者认为,李白并非云端里飞来的诗人,而是盛唐诗歌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李白诗歌的风格固非一  相似文献   

2.
"盛唐气象"与盛唐诗坛的两大诗派和两大诗人密切相关,是盛唐诗歌的主旋律。"盛唐气象"在李白的诗歌中,是以名士气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杜甫的诗歌中,则是以儒生气象的形式表现的。同时,"盛唐气象"还表现为山水田园诗中的隐士气象和边塞诗中的英雄气象。  相似文献   

3.
揭示李白诗歌的真精神评孟修祥《谪仙诗魂》○邓莹辉作为最充分也最集中地体现了盛唐时代精神的李白诗歌,自问世以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几乎每一个细微的区域都为研究者所涉足,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引人注目的一门“显学”。因此,要想在这块早已是硕果累累的园地...  相似文献   

4.
建安气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辨析了“风骨”、“气象”等诗学范畴的涵义,认为:建安风骨不能标示建安诗歌的整体风貌;建安时代形成了足以与盛唐气象相对峙的建安气象;建安气象与盛唐气象之间有深层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
《沧浪诗话》的“兴趣”说,是严羽诗论的核心。它的内容包括互相联系的两方面:一方面,对诗人来说,必须通过“妙悟”,具备“别才”;另一方面,对诗歌来说,必须以“盛唐为法”,达到“盛唐气象”的境界。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创造出来的诗歌才会是有“兴趣”的诗歌。  相似文献   

6.
盛唐气象论     
(一) 宋严羽《论浪诗话》云:“唐人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兴”,指的就是唐宋气象的内涵有别。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论唐之气象也有类似看法,“格高气畅,自是盛唐家数”,“格高”指格调高越、诗旨昂扬。“气畅”指诗意师心,自然成篇。可见,盛唐气象原为诗评家推崇唐诗以丰神情韵擅长的风格。本文借用严羽、谢榛等人的盛唐气象概念,由诗扩大到文艺领域,凡音乐、书法、绘画、歌、舞、服饰等等,亦均有与诗歌相类的时代风格,产生气象的共鸣,其共同的意蕴是,闪耀着唐人健康向上的风采、恢宏豪宕的气质、雄浑宽远的境界。这种文化风骨成为唐人创造精神文明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六言诗作为一种特殊的诗歌形式,滥觞于先秦,发生于西汉,发展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在盛唐时期出现了一个小高潮,一些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等皆创作了六言诗,而他们笔下的六言诗篇大多呈现出“风趣”的艺术风貌,即风神俊逸、趣味非凡,这与盛唐的社会气象以及这一阶段六言诗自身特点密切相关。这一艺术风貌对宋代及以后的六言诗题材范围与表现手法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太白全集》中,关于妇女的诗歌共有八十余首,几乎占全部作品的十分之一。历代诗人作品中写妇女的,再没有比李白更多的了。而这部分诗歌迄未得到正确的评价,遭到指责却是不少,甚至有人说他“其识污下,诗什九言妇人酒耳”(王安石);直至现代,还有人骂他“下流”,说他“崇拜的美人,大都是下流女子”,把李白说的简直象个流氓,这真是冤哉枉也! 究竟真相如何,让我们专门就李白关于妇女的诗歌进行一番研究。李白关于妇女的诗歌中写得最多的是“思妇”,即思念远别的丈夫的妇女。他们主要是这两种人:一种是从军戍边的征人之妻,一种是南来北往的商人之妻。关于前者,有《乌夜啼》《子夜吴歌》《塞下曲》《捣衣篇》《北风行》等;关于后者,有《长干行》《江复  相似文献   

9.
从“盛唐气象”概念的生成及意义指向看,它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审美概念,是那个时代大多数诗歌呈现出的整体风貌,而不是全部诗歌的精神面貌。这种诗歌“气象”体现在美学要求上,主要是“风骨”与“兴象”,表现在风格上则是千姿百态,气象异彩。考察这些,对盛唐诗歌的理解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沧浪诗话》是宋代严羽的一部批评著作 ,其中心命题就是高倡“盛唐气象” ,本文从“气象”、“兴趣”两个方面入手 ,着重论述了盛唐气象“浑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严羽《沧浪诗话》论诗,重妙悟、倡兴趣、标举盛唐“气象”,极崇李杜,亦激赏孟浩然,独于王维很少涉及。拟从严氏理论与王维诗歌的离合入手,浅论《沧浪诗话》不论王维的原因:在根本上,严氏的用世之志与王维诗中佛理禅意具有隔阂;在风格上,严羽推崇雄壮之美,激赏李白的豪迈飘逸和杜甫的沉郁顿挫,而对王维诗“不落人间声色”处,则有意排斥;就人生体验看,严羽身处季柬,布衣一生,其个性气质、人生境遇与身处盛唐、“富贵山林两得其趣”的王维迥异,而更接近于“不才明主弃”的孟浩然。  相似文献   

12.
李白《菩萨蛮》、《忆秦娥》二词 ,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该文考察第一首词的著作权归属问题 :“菩萨蛮”词牌出现于李白身后 ,词成熟于中唐 ,李白作品早期版本未收录该词 ,诗人终其一生从未到过该词首次被发现的公共场所———“鼎州沧水驿楼” ,该词所呈现的“气象”亦与李白的个性及其诗歌的艺术风格相去甚远 ,据此种种 ,认定此词不是李白的作品。  相似文献   

13.
“透彻”一词具备丰富的诗学意义,在严羽《沧浪诗话》中,它具有诗歌表意之明晰深刻、妙悟后之境界,以及盛唐诗境之特点三层含义。严羽在“妙悟”“兴趣”等概念之外,更借助“透彻”,将形而下的诗歌修习与形而上的诗歌悟解绾合起来,使其诗学更牢固地立足于“吟咏情性”与盛唐气象之上。通过对“透彻”这一语词的内涵及演变进行考察,能对严羽的相关诗学概念和诗论体系有更新的审视,同时也可以看出“透彻”同中国古典诗歌本质与诗人学诗工夫论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文人谣是指文人创作而又自称为"谣"的诗歌。唐代文人谣是文人新乐府的一部分,是文人新乐府诗歌多种体式的一种。盛唐李白的《箜篌谣》和《庐山谣》,开创了中、晚唐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人谣主题和风格,这两类文人谣分别对宋元以后的诗和词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白耕田考     
李白是否参加过耕田种地的生产劳动?史传均无记载。五十年代,林庚先生在《诗人李白》一书中曾简要地予以肯定,却遭到学术界的“革命批判①”从此,关于李白耕田的问题便无人问焉。笔者认为,在李白研究中,弄清楚这一问题,对于深入评价李白及其诗歌的人民性是大有益处的。现略考如下。一、李白耕田的直接佐证  相似文献   

16.
《蜀道难》是盛唐诗人李白的代表诗作,在其传入英美世界的过程中,被多位西方译者翻译。然而原诗中蜀道的“野性”特征在多个英译本中并未再现,而是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异。鉴于此,文章从比较文学和生态批评的视角考察了《蜀道难》中的地理意象与动物意象在阿瑟·韦利、艾米·洛威尔等西方学者的七个英译本中的翻译,探究了原诗中自然“野性”特征在英译本中的泛化与弱化,并揭示了这一式微现象所蕴含的东西方异质自然观。力图在发掘《蜀道难》的生态内涵和审美特征的同时,为李白诗歌海外传播研究提供新的阐释维度和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7.
严羽为纠正宋代诗学发展的弊端,主张学习盛唐诗歌的创作经验。他视诗歌为有灵性的鲜活生命,认为"兴趣"是诗歌的内在生命,而"气象"则是其外在表现形式。基于此,严羽提出,由于盛唐之人诗歌创作有"兴趣",故其诗有"盛唐气象";而宋人创作由于没有"兴趣",故其诗无此气象。  相似文献   

18.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初唐的开拓,盛唐的丰收,中唐的独创,都为古典诗歌增添了夺目的光彩。每逢提到唐诗,人们往往首先想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忽略了一些过渡时期作家所起的作用。本文将要论及的中唐诗人孟郊就是这样一位处于过渡时期的作家。一孟郊,字东野,人称“苦吟诗人”。历代评论家对他颇多微词。北宋著名大词人、散文家苏轼曾把读孟诗比作听“寒虫号”(《苏东坡集》卷九《读孟郊诗二首》之一);金末文学家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说:“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陆时雍  相似文献   

19.
李白与杜甫是唐诗的双璧,二人诗风不同,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也有异。李白诗歌代表盛唐文化向安史乱象的转折。籍贯与身世很难考定的市民李白,求仕(官职)一再碰壁的苦闷、矛盾、阻滞,困顿交迫的挣扎,在李白的诗文中都有耀眼的呈现。盛唐蓬勃狂欢的社会也造就李白狂欢的诗学。李白诗歌狂欢从五点表现出来:一、无阶级性;二、宣泄性;三、颠覆性;四、大众性;五、夸张性。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同志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曾立专章考证研究杜甫的生活。他认为:“杜甫的生活,本质上,是一个地主的生活。他有时也穷,但是属于例外。” 郭老此说,在近几年内,著文反对批评者确实不少。肖涤非先生留给人们约印象是深刻的。他在《关于<李白与杜甫>》一文(见《文史哲》1979年第3期)中,批评郭老是很尖锐严厉的,他说郭老是在“斤斤计较,拐弯抹角,寻章摘句来证实杜甫过的是一种‘地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