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面对教育市场化与教育城市化的浪潮袭卷,城乡教育均等化成为教育发展的时代共识。农村义务教育何去何从,是当前教育均等化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梳理乡村教育的演进路径可以看出,乡村教育的发展存在着结构性困境,即空间分离。乡村教育场域的缺失体现在场域结构中关系资本网的位置缺失及其与场域系统的游离。它表现为:家庭教育的缺失、村庄教育环境的消失、教育资源的区域差异。乡村教育的振兴需要重塑乡村教育的场域结构、建构场域教育共同体。而乡村教育的场域重构需要建立多元化的家校沟通机制、利用乡土文化重构乡村教育想象、激活乡村教育的保护性话语,并需进行宏观区域性政策的顶层设计。因此,找回乡村教育场域,提升农村教育质量,重塑场域主体关系,实则是探寻传统与现代的平衡之道。  相似文献   

2.
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教育振兴的应有之义,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乡村儿童文化认同。因此,乡村儿童文化认同教育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就显得尤为重要。研究以“位育”为理论视角,聚焦乡村儿童,基于其身处乡村的内在感受,以乡村儿童文化认同教育中存在的乡村衰落、本地文化缺失、离农教育等问题作为切入点,利用环绕在乡村儿童身上的各种关系,从“教育之外”和“教育之内”两条道路出发,分别从城乡一体化、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文化教育、乡村儿童本土生长出发,构建乡村儿童文化认同教育路径。  相似文献   

3.
人的“符号”属性决定了人类文化是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产物。教育活动知识包含位育理念的四个方面: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位育、人类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位育、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位育、个体自身内在的位育。传统教育活动中的“教”与“学”是借助符号系统的媒介作用得以完成的。现代教育活动中的“教”和“学”不同于以往,它是伴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迭代更新而不断发展的,由此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具体表现为传统教育对象、教学环境、教学方式等都发生了颠覆性改变,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教”与“学”的模式。这些改变要求教师教育在秉承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理念的同时,还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在新时代背景下重塑教师职业角色,这也是当前教师教育位育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4.
《大学》以精辟的语言和成熟的思维提出了儒家对于大学教育的目的、任务和途径的总结性论断,构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以及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程序。研读《大学》,可从“三纲领”和“八条目”及其内在联系入手,以大学之道及其实现的途径和方法为主线,力求发掘不同历史时期著名学者对“大学之道”的传承与发扬;从大学校训对大学之道的吸收与运用的角度,揭示传统意义上的大学之道对确立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城市家庭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甚至向后现代过渡的漩涡中,这对家庭结构、家庭伦理造成巨大冲击,家庭冲突不可避免地相伴而生。基于位育论,通过对城市家庭关系冲突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提出化解冲突,即构建和谐家庭关系的位育之道:个体—家庭层面上,家庭成员提高修养,家庭成员之间达成契洽;社区层面上,建立社区文化维系机制,加强家庭和谐文化建设;国家层面上,从意识形态、社会政策上为家庭提供价值引领和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6.
“中和位育”是儒学体系中具有统摄性的认识论和行动哲学,其内涵是尊“中”为天理,以“和”而达道,最终实现天下万物各安其位,生长化育。当代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由于以简单思维处理各种矛盾,导致教师教育课程的“偏差与失衡”,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应把“中和位育”作为一种批判现状、把握事物、协调矛盾的思维方法,明确以学习者的发展为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逻辑起点,运用“渐进取向”的方法论开展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最终实现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和合创生。  相似文献   

7.
老子创立了以“道”、“无为”为核心的哲学体系,由此老子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能悟“道”、弘“道”的“圣人”,教育方法是“行不言之教”。老子还对“为学”与“为道”的关系,以及师道观等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述。为此,可以从探讨老子的哲学思想入手,对老子教育思想的内在要义及其影响进行解读,以分离出其中具有永恒价值的思想元素。  相似文献   

8.
乡土情感是乡村教师在认识、了解乡村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乡村"、"乡村生活"和"乡村教育"稳定的情感体验与情感认同,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具有丰富的教育意蕴,它既是提升乡村教育品质的精神支柱,也是强化师生爱土兴乡的价值导向和推动乡村社会革新的重要力量。受当今时代社会巨变的冲击与影响,乡村教师存在对乡村教育的疏离、对乡村生活的陌生以及对自身角色的迷茫等乡土情感缺失问题。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情感作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和乡村教育质量提升的根基,其重塑需要有效发挥各方合力,即完善各级政府保障机制,增强乡村教师乡土安全感;健全乡村社会关爱机制,强化乡村教师乡土归属感;加强教师情感修养机制,激发自身乡土责任感。?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9.
对耶稣降世的信仰是天主教用来判别信徒是否确立了基督信仰的一个标志.因此,理解耶稣的降世及其与天主的关系是信仰基督的逻辑起点.天主教会及其教义对此有"圣神(灵)感孕"说和"道成肉身"论两类解释.中国乡土文化中的感生神话、神灵转世传说及伦理观念,中国近代乡土社会的天主教民对耶稣降世教义的理解、接受与转化,折射出乡土教民信仰中的耶稣形象及其特色.  相似文献   

10.
乡土农业知识是一种具有自己独特思维方式、生存环境、表现形态、功能作用的知识体系,现有法律法规、知识文献化、知识教育、知识推广、生态博物馆、民族文化生态村等简单地按照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方式、方法将其削足适履地放入现代科学知识的体系进行保护的方法,不能完全消除乡土农业知识发展面临的困境。要有效地保护乡土农业知识并促进其发展创新,必须有更加长远而深刻的眼光,要时刻保持一颗敬畏的心,在充分尊重乡土农业知识本身及其传承者的基础上,采取根本性措施在较大的范围内保持其适合生存发展的气候与环境,使之具备创新发展之基本动力、需求、条件和环境。  相似文献   

11.
如何使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对兰州市清真寺经济管理状况的调查,分析了兰州市伊斯兰宗教经济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进行的调整和变化,并就适应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予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由于创制方式不同,制定法和判例法在社会适应性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制定法以总的社会生活条件为基础,针对一般情况从全局的观念出发来制定法律,判例法植根于具体的社会生活现实,更偏向于通过对具体个案的调整来确定每个人的权利与义务;从法律创制和法律适用两方面看,判例法与制定法相比,更具确定性优势;同样,判例法比制定法能更灵活地适应社会生活,有较完善的自我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的主体,绝大部分人处于婚恋和生育的黄金阶段,其生育意愿对中国城镇化发展和人口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纵向和横向对比分析,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生育意愿具有明显的现代性特征。相对于老生代农民工而言,新生代农民工生育意愿显著降低,并趋近新生代城—城流动人口;其生育意愿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差异等内部分化显著弱化。而且,基于城市适应理论视角,从经济适应、社会适应、心理适应、制度适应4个维度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城市适应对新生代农民工生育意愿的影响呈现代际显著增强的态势。经济适应、社会适应、心理适应程度的提高会显著地降低新生代农民工期望生育子女数。这使得中国城镇化发展与新生代农民工生育意愿降低的现象并存,存在城镇化发展与人口可持续发展之间二律背反的矛盾困境。而制度适应却能显著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生育意愿,这为促进城镇化发展和人口可持续发展相协调提供了可能和路径。  相似文献   

14.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如何解决宗教问题及宗教如何实现自身的存在价值,其关键是如何实现宗教社会功能的调整与规范,并通过这种调整,使宗教最终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实现宗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重新定位。而宗教社会功能的调整,就是解决宗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存在发展的问题,而且也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具体步骤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民族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引导民族学生对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进行心理调适以达到新的和谐的过程.探讨和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的表现与成因,指出其客观存在的生活习俗、语言表达、思维情感、文化观念的差异以及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这些差异的主观感受和归因方式对其文化适应过程的影响以及进而对其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生涯发展产生的影响,我们必须从民族教育的实际出发,了解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方面采取特殊的方法,制订行之有效的措施,帮助民族学生更好地融入新的文化氛围,促进民族和谐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是幼儿教师职业生涯中,个体在职业内外部环境中相互协调的状态,是幼儿教师社会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专业能力适应、人际关系的适应、职业认同、自我认同/发展需求、身体适应、成就感/胜任感等六个维度。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幼儿教师职业适应调查问卷》,对云南省红河州城镇幼儿教师职业适应现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24.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1)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水平与职业适应六维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2)幼儿教师职业适应六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3)红河州城镇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水平总体较高,人际关系适应水平高;职业认同、专业能力、自我认同/发展需求三个方面的适应水平较高;身体适应与成就感/胜任感两方面的适应水平相对偏低,其中身体适应水平最低。(4)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水平在职称上存在显著差异,职称越高,职业适应水平越高,但在各维度上差异性显著程度不同。(5)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水平在教龄上存在显著差异,教龄越长,职业适应水平越高,但在各维度上差异性显著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7.
要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参与能力,就需要改变农民的思想意识,提高他们的素质,因此就迫切需要对他们实施补偿性教育。对农民实施补偿性教育,要着眼于农村成人职业教育以促进农村产业的技术升级,促进农民向具有从事现代农业生产能力的新式农民转化,并不断提高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吸附力;使农村乃至整个社会实现结构性社会流动,促使进城的农村劳动者能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提升其就业层次,帮助他们最终实现身份改变和人格转换,成为真正的城市人。  相似文献   

18.
随着北京世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外国籍人口来北京定居。迁移者为适应当地社会而展开的行动将对城市的社会结构和制度设置形成挑战。通过对号称"韩国城"的望京社区的实地调研,分析了望京"韩国城"的形成过程及其作为移民聚居区所具有的性质、特征及意义体现,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理解北京世界城市建设过程中所展现的一些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9.
论大学生挫折的形成原因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大学生挫折的形成原因,增强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挫折的发生,是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本文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挫折形成的主要原因,并对此提出了预防措施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宁夏的吊庄移民规划使一部分居住在西海固地区的贫困群众搬迁到了宁夏北部黄灌区。移民离开了原来的生存环境,来到迁入地吊庄后,试图被迁入地接受或者要成为迁入地的真正一员,必然经历不同生活习俗、生产活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调适,才能最终与迁入地的文化真正融合。移民群众生活习俗的调适是他们在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应对自然与社会环境变迁的一种策略;也是他们适应文化变迁时,在物质、精神乃至制度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行为方式的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