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政府购买服务的背景下,青年志愿服务呈现出新的发展现状与特点。通过对11位参与社会服务的青年志愿者进行深度访谈,发现政府购买服务对青年志愿服务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制度上为青年志愿服务提供合法性保障,以及政府购买服务在实践机制上为青年志愿者提供组织平台和专业培训。在政府购买服务中,青年志愿服务正在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并且政府购买服务将促进青年人的志愿服务参与,形成多元主体的社会福利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合作的大背景,志愿服务事业也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但是在发展之余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尤其是青年志愿服务作为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亟需去克服.因此本文基于我国青年志愿服务发展的重要性,分析我国青年志愿服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发展策略,以助力我国青年志愿服...  相似文献   

3.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社会活力进发的体现,是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动力.笔者就志愿服务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发挥的促进作用提出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青年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践行“中国梦”的有效方式,是高校培养学生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是社会公益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广大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年来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规模逐渐扩大,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制度化的研究与探索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企业志愿者群体的诞生与壮大是中国公益事业近十年发展的一项特别成就。目前,国内对企业志愿者群体的理解和认识,与他们对建设公民社会的价值和潜力相比还远远不够。企业志愿者已成为中国公益事业的新生力量,其中,青年志愿者占大多数。对企业员工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影响因素以及如何评估企业志愿服务,进行全面的梳理,发现不论是在企业志愿者的定义、特征上,还是动机、影响因素、评估研究上,都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分析志愿服务精神与社会和谐发展内在要求的契合性入手,探究了志愿服务与青年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双重关系,分析了志愿服务在促进青年与社会共同发展中的双向功能,并对和谐社会视阈下如何深化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提出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7.
城市青年志愿服务的机制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城市青年志愿服务理当以其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实现和谐社会目标的生力军。本文通过一些最新统计数据,对城市青年志愿服务的内容、作用及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城市青年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若干思路。  相似文献   

8.
青年是"五位一体"社会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群体,其态度与行为将直接影响生态环境建设。以洪湖周边青年人作为调查样本,分析青年群体的态度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发现:青年人对水环境的认知有待提升,其对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了解并不全面和充分,对水环境的保护主要是从个人利益视角出发;青年人的环保活动参与程度与洪湖水环境保护行为呈正相关关系等。应通过加强生态环境法制法规的建设与执行力度、加大针对青年群体生态环境宣传力度以及合法推动生态环保组织建设等措施,推进青年群体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9.
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我国青年志愿者服务蓬勃发展,其范围和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发挥了独特的社会作用。但较之西方发达国家,我国青年志愿者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法制化、规范化问题突出,缺乏强有力的法律和规章制度等长效机制引导其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倪亚静 《职业时空》2010,6(8):21-22
青年志愿者行动作为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一个有效载体,随着高校青年志愿者队伍的不断壮大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如何让志愿活动持续深入地开展,值得进一步探索与思考。文章就廊坊高校志愿活动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不同层面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相似文献   

11.
外来务工青年从事志愿服务活动与推动志愿服务的全民化是一种互构的关系,也是他们去标签化,重构身份系统的现代性行为表达。志愿力作为研究的概念工具,剖析了志愿力的三个维度,即意愿、能力和可为性。研究结果表明,外来务工青年的志愿服务参与意识、能力和可为性对于志愿服务参与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基于此,要从志愿服务意识的唤醒、能力的提升和便利性增强三个方面提高外来务工青年的志愿服务参与性,减少新的社会排斥,促进社会融入。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务行动已经成为服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助力青年成长成才、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和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创举。对沪上18所高校665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参与度较高,但每学期平均参与时长较低、持续性参与不够或中途流失的问题普遍存在。研究发现,认知程度、参与动机等内在因素对广泛参与度影响显著,而高校和政府支持、组织管理满意度、岗位分配满意度等外在因素对深入参与度影响显著。内在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是否会成为志愿者的主要因素,外在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持续参加志愿服务的主要因素,推动大学生持续性志愿服务行为要依靠完善外在管理和保障,从而有效防止志愿者中途大量流失,构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一如果说,判定一个人是否为现代人,主要看他是否具有现代意识,那末,对青年说来,现代意识更成为他们是否为现代青年的一个尺度。完全可以认为,现代意识是青年文化心理的动力结构,它直接导致青年人格上或精神上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生活中。志愿者的身影随处可见。特别是在一些非同寻常的日子里,志愿者的形象更加伟岸,他们将志愿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人们欢迎志愿者,赞美志愿精神。但是,习惯于简单地把志愿者看成是做好事的人或好心人。  相似文献   

15.
在之前的专栏文章中我曾谈到过我国对社会工作的三种理解:一般或普通的社会工作、行政性非专业社会工作和专业社会工作。这里的一般或普通的社会工作是指在工作之余从事的、没有报酬的、为社会或他人服务的活动,其中包括志愿服务。下面稍微具体地谈谈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把当代青年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是高校的育人根本。在文化生态视野中,志愿者服务基地化建设是高校育人走向社会服务和传承文化繁荣的有效途径,通过基地化的志愿服务,把青年服务他人与提升自我、文化传播与强化专业素养、了解社会与立志报国相结合,是实现“以文化人。以文明理”的有效实践。  相似文献   

17.
18.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社会结构由深刻变革的阶段走向一个逐渐趋于稳定、逐渐定型化的过渡时期.新旧信仰体系交替时期出现了真空期,随之也出现了青年信仰危机与信仰缺失的现象。“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是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力量,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更是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志愿精神既传承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又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青年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仅为社会和他人提供了帮助,自身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思想境界得以升华与发展。志愿精神的培育是帮助青年走出信仰危机、提升自我切实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青年的困惑——评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广泛流行的马克斯·韦伯的理论,只有西方传统——基督教新教伦理——才能孕育出现代资本主义的婴儿,而东方传统则无此可能。因而对于经济落后的东方民族来说,现代化就等于西方化。这从东方民族争取实现现代化的早期过程来看,确实也反映了一定的历史事实。当时世界上能称得上现代化的只有西欧(后来又加上北美),不向它们学习又向谁学习呢?  相似文献   

20.
当前的网络世界是链接交织的意义世界.随着智能手机、电脑、互联网等工具媒介不断便利,广大青年参与到网络社会的运行和发展中,一个为了达到自身目的,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互联网媒介,制作、转载和评价链接的链接青年群体日渐形成.对此,有必要厘清链接青年的意涵和主要行为类型,反思如何避免链接青年受到不良链接内容的利诱和控制,形塑具有正能量的链接行为,强化新时代网络的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