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网络主体建构的研究在近年全球建制化权力都在不断强化互联网控制的背景下,受到学界愈加密切的关注。 文章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视野出发,试图通过对百度贴吧“李毅吧”自 2004 年建吧以来的主体叙事和自我构建的历时性分析,来勾划李毅吧吧友聚合群体的身份政治史,并以此来揭示中国互联网身份政治与媒介技术、社会权力关系变迁之间的复杂关联。 文章认为,李毅吧的从粉丝、反粉丝、“屌丝”到“小粉红”的聚合群组变迁过程,展现了中国网络用户聚合群体主体性建构从赋权主题的网络主体性自我构建向治理术主导的主体塑造的转变过程。 这种转变过程可被视为中国网络主体建构的一个典型转变路径。  相似文献   

2.
在英国当代女性主义作家安吉拉·卡特的小说《魔幻玩具铺》中,女性在主流文化以及男性霸权的压迫中遭遇主体性建构的矛盾与缺失,她们通过静态和动态的身体对抗,实现对父权制的颠覆,使得其自我主体性得以恢复与重构。这部小说体现了作者早期独特的身体观和主体观。  相似文献   

3.
4.
在全球化时代,电影中的空间往往超越了原初意义上的空间所指,而形成全球想象。当代中国电影中的跨国空间,既体现在电影文本的运作上,又与电影的制作方式密不可分。在电影文本的意义上,具有跨地区、跨国界意义的多重城市/国家空间的建构给观众提供了异国想象和全球想象,想象的主体性以及与此相关的"想象的共同体"的构建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而在电影制作的意义上,异国拍摄以及跨地区、跨国界的创作班底组合与明星组合,也成为中国电影表达全球想象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5.
藏族作家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女性形象,被打上深深的"男性"眼光的烙印。从主体性的丧失与配角地位、欲望化叙事与文本"骚扰"、符码化的"女体"与男权政治三个层面,分析《尘埃落定》的男权主义话语,正是这种话语的"沉醉"导致了一个个鲜活的"西藏女儿"的真实面目被遮蔽。  相似文献   

6.
叠印、变焦镜头作为电影蒙太奇语言,具有“空间畸变”性组合特征,其叙事功能不在于组织情节、结构故事,而是要凸现主体叙事意图和意念,制造“间离效果”。叠印空间不属于线性空间而是不同空间的“垂直性”并置,旨在强化镜头空间自身的表现力。变焦镜头则表现为展平空间,使观众产生局外感和距离感,进而制造出独特的心理冲击力。“空间畸变”性组合具有悖反性,既为电影叙事提供了特殊的表现机制,又给电影叙事带来了许多意外因素、偶然性“干扰”。  相似文献   

7.
本文借鉴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后殖民理论,探讨《孙行者》中“混杂”文本的政治内涵和文化意义,分析这些“混杂”文本在重构美国华裔的文化身份中所起的作用.通过“混杂”策略,《孙行者》强有力地颠覆了美国主流话语权威对华裔美国人的刻板化描写,试图实现对华裔美国人“第三空间”的身份重构.  相似文献   

8.
肺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常见的疾病意象之一,社会性别作为社会象征系统中重要的文化符码,它与肺病隐喻这一叙事/知识话语系统密切相关。肺病隐喻具有性别化的倾向,这种倾向直接影响了男女两性不同的性别文化身份建构模式。肺病隐喻的男性叙事主要关注肺病的道德内涵和社会化倾向,通过肺病隐喻完成男权社会的主体文化身份的建构,进而由肺病隐喻的审美化、意象化取向实现对女性身体的想象和规训;肺病隐喻的女性叙事割断了肺病与女性身体之间的审美想象,企图摆脱男性叙事的扭曲和遮蔽,实现现代女性自我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9.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联邦德国文坛出现的“新主体性”文学,是一个有其历史特殊性的文学现象。它强调作家的自我、主观、经验、亲历、亲身或参与性,是对60年代文学“政治化”潮流的一定层面反拨,是理想失落后对关注、反映、表现、寻求自我的“饥渴”的弥补,但也并非自动就是一个根本性的思想放弃,而是带有新的信息、内涵与特征。反思或认同,人生或历史,体验或追求,感知或希冀,“新主体性”文学的边界是模糊和流动的。所撷取的代表性作品表明,个人与社会,文学与政治,自我语言与公共语言,知识分子精神困惑与知识分子精神守望,牵牵连连,难分难解。  相似文献   

10.
学界对于中国电影创作的研究,常常不可避免地会以片中人物(“自我”)与其所处社会空间之间的关系分析作为逻辑起点。学者们认为电影情节中的戏剧性关联从本质上能够反映出意识形态现实,这种例证在中国当代电影中比比皆是。而中国电影创作中常常贯穿、延续着新中国成立前儒家传统与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性问题,也恰恰是这种连续性和矛盾性开启了影片中自我、家庭、工作岗位以及国家——这些关涉社会整体性想像的各个基本方面之间的关系。从这些理论前提入手,本文试图讨论中国电影中最为错综复杂且激动人心的流行叙事样式,这一样式体现出传统的社会道德体系与新兴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妥协,进而清楚有力地阐明处在两者夹缝之间的故事中的人物情感矛盾与情节冲突所能企及的范围与表现力度。这一叙事样式正是在西方早已广为人知的“情节剧”。由于这一分类不同于传统的中国类型电影体系,所以在使用这一概念的时候,有必要进行一些理论观念的跨文化平移。①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翻译的主体研究走过了一段“范式更替”的历程,并已陷入困境。主体间性哲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在总结国内翻译的主体间性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界定了五个翻译的主体,并指出“源作者—源文本—译者”和“赞助人—译者—译文读者”这两对多主体间性关系从翻译的内部(文本理解)和外部(操控因素)较好地揭示了翻译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体现了文学翻译中的“忠实性”和“创造性叛逆”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卢卡奇早晚期主体性思想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思想是卢卡奇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但早期和晚期表现不同。在早期他认为:人及其历史是真正的主体,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以主体为基础的主观辩证法是马克思辩证法的核心,历史的发展不是一个自在的过程,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和"同一"的结果;意识等同于实践,无产阶级意识是历史的真正动力。在晚期,他对自己早年理论进行了彻底清理,认为:人及其历史是一个客观的发展过程,自然先于社会而存在;客观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前提,历史是一个自在的过程;劳动实践是存在总体的核心范畴,阶级意识是社会存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女性主义一直没有走出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论争,女性主体的建构并未获得广泛关注。通过考察女性意识在现代性语境中的觉醒与变迁,肯定女性意识对女性主体建构与发展的积极作用;探析女性经验表达在象征秩序内的悖论性以及女性主体的分裂性,肯定女性主体建构的必要性;揭示女性主体在女性写作等女性主义话语实践中的操演性与复杂性,进一步强调女性主体身份的重要性。在现代性语境下,女性若想拥有占据积极位置的身份认同,首先必须获得成为主体的资格,进入以菲勒斯为中心的表征系统,进而才能在与他者男性的互动中构建主体身份。  相似文献   

14.
在高校道德教育中,由于受传统的主体性理论的影响,要么强调教师的权威,要么强调学生的中心,师生关系存在着二元对立;这种对立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校道德建设的低效化。在新的形势下,高校道德建设应该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做到以人为本,加强道德教育途径与机制的研究。后现代主义通过对传统主体性的批判,提出“主体”的有机性,即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倡导主体间性,以消除人我之间的对立。这种主体间性的理论对克服传统的师生关系模式,建构一种新型交互主体性的师生关系模式,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影响篇章重述手段选择的主观因素问题,强调了主观因素在重述中的主要功能:使重述形式能更好地体现作者的观点;增添篇章中的新信息以及修辞作用。指出影响重述形式的选择的最终因素是语境。  相似文献   

16.
博客生存与人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客已成为全球化时代显见的生存方式之一,引起书写、交流、传播等领域的变革。博客可以在“参与、分享、交流”中实现多元主体的自我确认,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文化时空,为个人发展提供多元主体性基础,塑造一种开放、有序、多元、自由的新个体形态,从而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一种可能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7.
小说叙述中的主体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体叙述学不仅是探索小说叙述艺术形式美的必然走向,也正是目前西方新叙述学(即后结构主义叙述学)超越经典结构主义叙述学之所在。形式言说着文化,叙述主体的叙述技巧和叙述主体之意图实乃表里之关系。形式必须被超越,但超越形式的起点,却必须是首先回到形式本身,经由形式深入内涵。因为表层的文本叙述技巧与策略本身,言说着叙述主体的意图。  相似文献   

18.
主体性概念曾经是中国新时期思想文化界最前卫、最具有先锋性的概念。在这个概念中曾经凝聚和表达了中国学术界对现代化的渴求,对文革时期泯灭人性、压制个性的控诉,以及对一种更为理性、人性化的思想文化的追求。然而,随着当代解构主义思潮的引进,这一曾经是最为先锋性的概念遭到质疑。不过,人们在批判主体性思想时,实际上对它的内涵并未作深究。而事实上,它的内涵远为复杂,它的积极意义也远未穷尽。李泽厚的主体性哲学不但没有过时,而且还恰好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