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晓蔚 《中华魂》2012,(11):49-51
1978年6月13日,作家柳青猝然辞世,千百万读者期待他写完《创业史》的愿望,再也不能实现了! 柳青是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宝贵贡献的作家。1960年,他的《创业史》第一部出版,标志着作家思想和艺术的成熟。文艺评论家们把《创业史》列人现代优秀长篇小说之中.认为它是建国以来文学创作上的一个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2.
柳青现象:两极的批评及其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柳青对《创业史》和《铜墙铁壁》两部长篇小说的修改,指出柳青现象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典型现象”;这一现象是生活、政治、艺术三种因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柳青是十七年文学时期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创业史》以其宏大的艺术视野和真实的生活描写成为了十七年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柳青在文学之路上凝聚了一种精神人格,体现在他本人及其文学作品中,被人们称之为"柳青文学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他的历史意识、使命意识、献身精神、恋土情结等方面。柳青精神被新时期陕西作家传承并逐渐发扬光大,成就了新时期陕西文学的辉煌成就。同时,柳青精神对当下文学也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值得当代文学发扬传承。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文学史上,柳青是取得了卓著成就的作家之一。这位受人尊敬的作家,“是从诗和散文开始写作的”。然而,他的文学创作数量最多、成就最大的还是集中反映在小说创作上。一九五九年发表的他的长篇小说《创业史》,被公认为史诗性的杰作,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许多评论者都给予了比较充分的评价。但是,人们多从他的长篇创作中,研究柳青的创作道路,对他早期的短篇小说的研究,尚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只有雷加同志在评论和回忆柳青写作农民史诗的道路时,认为柳青在延安写作短篇小说,已是“他进行巨著《创业史》前的探索时期”。这一评论是颇有见地的。一部杰作,绝不是偶然产生出来的,它需要作家进行长时期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一个真正的作家,永远不会停止对生活、艺术的探求。摆脱因袭,跳出窠臼,独辟蹊径,寻找自己,这往往是有作为的作家用其毕生精力所探求的艺术目标。柳青就是这样的作家。《创业史》是作家在长期革命文学道路上,锲而不舍、坚持不懈进行艺术探求的结晶。任何一部成功的作品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四十年代的《种谷记》到六十年代的《创业史》,充分显示出作家在艺术上苦心探索、锐意创新的长足进展,表明作家为掌握艺术规律、追求完美的艺术形式,付出了巨大的劳动。  相似文献   

6.
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领域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也引起了评论界对以往农村题材作品各种不同的再认识和再评价。其中必然,也可以说理所当然地涉及到了关于对柳青《创业史》的不同意见。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政策与五十年代农村经济政策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创业史》中的韩培生这一人物凝聚着柳青对“农业技术”与“合作化运动”之间关系的思考。与20世纪50年代同类题材的小说不同,柳青的《创业史》试图从根本的伦理维度上把握“合作化运动”,并激活“技术话语”的政治语境。从这一视野审视,韩培生的农业技术推广叙事呈现出多重维度,并形成了科学实践、社会实践、政治实践与伦理实践四个彼此相关的层次。借助这种叙事,柳青展示出“合作化运动”中“伦理”与“技术”的深层张力,也对“国家—乡村”二元结构中的现代化想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据年谱资料以梳理,柳青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思想左倾,爱上文学。第二阶段,走上革命道路,以文学为自身工作。第三阶段,结束东奔西走生活,精心选择生活根据地,深入当时的农村,创作反映这个时期农村生活的长篇小说。其间发生主观的历史想象与客观现实的严重冲突,《创业史》写作面临困局。第四阶段,人生"由天入地",作家"由人变魔",灵与肉接受生活的洗礼,读史反思,思想拓展,精神升华,完成了"大写的人"。  相似文献   

9.
柳青的《创业史》是十七年时期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收获,在读书界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作品表现了柳青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凸显了底层群众的生存风貌和奋斗精神;尤其是塑造了一位从底层社会奋斗出来的具有公德意识的主人公,他愿意在生存斗争中抛弃旧我,创造新我,为底层群众的生活负责,成为探索新的生活方式的勇士.这对今天的底层写作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能够较为成功地呈现50年代前期中国农村互助合作运动的历史风貌,其原因之一在于精心设计的文本结构。尽管在表面上《创业史》呈现为按照时间的自然顺序叙述的故事结构,但质言之,作品对集体化创业史的叙述更主要地呈现为情节结构,即作品的"题叙"、"正文"、"结局"在逻辑关系形成一条完整的因果链;"正文"部分不侧重于情节的纵向发展,而由几个空间场面组接而成。这使得柳青在《创业史》中游刃有余地对人物性格和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作了充分描述。  相似文献   

11.
《创业史》是柳青长期社会实践和美学思考的结晶,尽管囿于环境,柳青的创作不得不凸显“时代精神”,但在细节的丰富性方面,柳青遵循了创作规律,并以真诚的民生视角带来作品的真实品格。今天,体制的变化不应成为评价作品的重要依凭,《创业史》中体现出的身份焦虑与美学冲突,使它成为探究当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典型文本。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育注重科学与民主两大主题,但这种现代意义上的民国教育多在都市,而广大的乡村则夹在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由此使得从农村走出来的作家的个性解放意识呈现复杂的态势,这直接反映了教育的多元性特征.柳青作为接受过民国时期的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并在中国共产党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现代作家,其文学创作亦呈现复杂性的特征,这在其创作的《创业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创业史》在凸显共产党所倡导的社会解放这一根本主题的同时,既有对五四新文学传统中的个性解放主题的深层皈依,又有传统教育制导下的个性压抑,由此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多重的文学史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柳青《创业史》 的现实主义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农业合作化的绝对肯定与歌颂,一是根据阶级属性进行人物塑造。造成这种不足的原因是对现实的真实表现让位给了作家秉持的观念。现实与观念之间的关系,是现实主义创作的关键之一。对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有了明确的回答,那就是当现实与作家的观念发生矛盾的时候,不应让现实屈从观念,而应按现实的本来面貌进行描写。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问题上的制度创新,有助于巩固新政权和支持国家的工业化建设。柳青用现实主义写作手法艺术地再现了这一历史事件,并塑造了梁生宝这一全新的英雄人物。柳青和他的《创业史》对合作化小说和陕西作家群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同样是对于建国后中国农村生活的表现,同样是陕西本土作家,但柳青的《创业史》却与杨争光的《从两个蛋开始》有着明显的区别:《创业史》的根本特征是日常生活的政治化,而《从两个蛋开始》的根本特征却是政治的日常生活化。  相似文献   

16.
柳青在当代“典型化”创作的形成,与新时代文学的召唤和“新的文学规范”的规训,与革命作家自觉的创作追求,革命现实主义典型化创作方法的使用,以及革命作家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光辉的人格节操等因素密切相关。对于《创业史》等“红色经典”的认识、评价,一定要遵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回到历史现场,回归文学本体,这对于“十七年”文学研究及当下文学创作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中从不同时代的美学追求和主题,社会主义英雄与平凡的普通人,艺术表现的继承与创新三方面比较分析了《创业史》和《平凡的世界》这两部长篇巨著在时代、美学追求、典型塑造上的不同特点,揭示了路遥在艺术表现上对柳青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8.
《梁生宝买稻种》是从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第一部第五章里节选来的。《创业史》是反映我国农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坚决走合作化道路,艰苦创社会主义大业的优秀作品。它以波澜壮阔、丰富多采的生活图景,生动地展现了农业合作化过程中两个阶级、两条道路和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塑造了梁生宝在实现农业合作化的道路上搏风击雨、奋勇前进的英雄形象。《梁生宝买稻种》就是其中展示梁生宝革命风采的一个动人的画面。  相似文献   

19.
经常参加社会变革的运动,用文学的形式促进社会的进步 作家应该投身于社会变革的运动,成为社会变革的鼓动者,用手中的笔去战斗,用自己的文学作品去促进社会的进步,这是作家柳青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基本思想。 正是由于柳青对文学的社会作用从早期创作开始,就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所以,他的作品总有着鲜明的时代色彩,和鼓舞人民奋进的力量。他早期的短篇小说,大都取材于抗日斗争生活。在那个残酷的斗争年代里,人民为了免于祖国的危亡和争取民族的生存,团结一致,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了殊死的斗争。斗争的艰苦和残酷,考验着每一个为了民族解放而战斗的人。投降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奋斗才能解救我们中华民族.柳青以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和感情,拿起笔来,参加了鼓动抗战的斗争。  相似文献   

20.
柳青一生重视理论学习,具有扎实的马列主义理论功底,这正应合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的"必须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知识"的要求。柳青的大学生涯是在西北大学的前身——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度过的。柳青在国立西安临时大学的学习生涯,正是其构筑马列主义理论基础的重要时期。求学期间,柳青接受了沈志远、曹靖华和季陶达等多位曾留苏学人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