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时代地域和诗人诗风等方面,将新边塞诗与盛唐边塞诗进行比较,并进一步探讨新边塞诗与盛唐边塞诗之间的继承借鉴与突破超越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论岑参边塞诗的传播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岑参是盛唐很有特色的边塞诗人 ,他的诗意境雄奇 ,色彩鲜明 ,除了能满足人们娱乐及感情宣泄方面的需要外 ,诗中的客观描写、主观表达还具有传播的意义。即诗人以诗歌为媒介 ,将塞外风光、风土人情、异域文化传输到中原 ,客观上促进了民族间的理解 ,推动了各民族间文化的融合 ,同时也具有文献传播和保存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论晚唐诗人的忧郁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忧郁是一种情感体验,纵观中国古代诗人作品,很多充盈着悲苦的忧郁情结和忧患意识。特别是在晚唐时期,诗人的这种悲苦忧郁情结更是发展到了极致,显现出多重意蕴,这与社会时代的变化、士人心态的衰老、审美思潮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定的时代等诸多因素促成了晚唐诗人的忧郁情结,更改变了诗人的心灵。他们无力改变衰败的社会现实,而从日常生活的琐事入手,将人带入一种纤细的意趣和宁静的境界中去。此外,对美好事物的眷恋,对弱质事物的同情,也是晚唐文人忧郁情结的又一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4.
在论及晚唐诗风时,后人多以“衰飒”和消沉作为定论。其实将晚唐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遭遇和诗人的生存状态联系起来,却可以发现,诗人们却有着积极的生命意识,他们以诗歌寄托心灵,安顿生命,倾心关怀历史人生的命题,找寻生命存在的本质;努力追求把人世间的不幸和自己的穷愁失意化为不平则鸣的倔强抗争和对不合理社会的抨击;追求平和雅正的心态,不论处于顺境或逆境,都能安之若素,在淡泊平和的情感状态下,善于进行精神上的自我调节,诗人的处事态度和生存方式、生存理念、人生观以及文学观,都充满了对自由与和谐的憧憬和向往,从而更加崇尚心灵自由、精神解脱。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盛唐边塞诗中频繁出现的马意象进行了论述.探讨了马意象在盛唐边塞诗中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对马意象在边塞诗中的具体涵义进行了概括,简析了马意象在盛唐边塞诗中频繁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晚唐”、“晚唐体”及宋人对唐诗的分期涉及宋人对唐诗的理解问题。本文就“晚唐”、“晚唐体”的源流进行了考证 ,并论及了与之相关的宋人分期唐诗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论晚唐边塞诗的萧飒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塞诗的创作在整个唐诗发展的历程中,始终占有显著的地位。观其自身风格,则又有发展演进的不同阶段。初唐郁愤,盛唐豪雄,中唐苍凉,晚唐萧飒,彼此区别而又互相彪炳,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系列。由于重视不够等原因,人们对晚唐边塞诗的研究现在还是一个明显的薄弱环节,应予加强。 晚唐时期,虽然象盛唐边塞诗派那样影响巨大的创作群体没有复出,但边塞诗的创作却仍然是旺盛的。打开晚唐边塞诗的画廊,入目而来的图景是多彩多姿的,而就中的艺术主调则是萧飒。色彩阴郁,景象悲苦,感情压抑,情绪低沉,诸元素共同构成了一种十分鲜明的艺术特色。 晚唐边塞诗最具特色的地方,当推对于战士苦难的描写。这类作品数量多,立意新颖,成就很高。唐代边塞诗是由前代边塞诗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8.
海滨 《殷都学刊》2003,(4):105-109
检索和考察唐代七言古体边塞诗 ,发现在各种诗体并存、各擅胜场的唐代诗坛中 ,七言古体边塞诗独树一帜 ,既深受古诗泽被 ,体式自由不羁 ,又浸润于格律诗潮 ,具有律化趋势 ,呈现出独有的艺术特质 ,最适宜表现边塞题材 ,因此成为唐代边塞诗成就的主要代表。  相似文献   

9.
唐代的大量边塞诗以乐府诗体裁的形式存在,这些诗歌作品不仅对后世的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还走出国门,引发了朝鲜朝古代文人跨越时空的回响与应和,促进了朝鲜朝乐府题边塞诗的繁荣。自16世纪中叶始,至20世纪初,有百位以上的朝鲜朝诗人在汲取唐边塞诗以及中国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的乐府题边塞诗。这些诗歌在思想底蕴、艺术特色等方面与唐朝边塞诗交相辉映,共同为东亚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押韵方面、长句的整散形式、修辞格的选用等三个角度对杨牧三类新边塞诗语言风格手段使用上的差异所进行的微观分析,我们基本上可以推衍出杨牧新边塞诗的语言风格特点,即其社会性抒情的新边塞诗具有豪放、刚健的语言风格特点;其风物型描绘和灵魂型抒写的新边塞诗具有柔中带刚的语言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初唐边塞诗向盛唐边塞诗发展的演进过程:在初唐前期,宫体诗盛行,边塞诗寥若晨星,到初唐中期出现的反对宫体诗的革命,及至初唐后期陈子昂以“复古”为旗帜,掀起第二次诗坛革命,预示了盛唐边塞诗的到来。  相似文献   

12.
岑参边塞诗向来以"奇"为人称道,但是比较岑诗与先唐边塞诗可以看到,岑参对先唐边塞诗进行了较全面的接受.他的边塞诗在遣词造语、诗歌意象、主题表现、题材选择等方面,对前人之作多有借鉴与学习.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晚唐五代享乐词为研究对象,按其内容,分四大类加以描述,同时指出,此时享乐词的作者,在描写末路狂欢的生活时,多怀着好景不长的悲叹。喜极而悲、百感交集的情绪,使晚唐五代享乐词在艺术上呈现出抒情"距离化"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4.
论"晚唐体"与张籍诗的共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唐体”是唐代诗坛一个比较大的流派。因时代浸染 ,“晚唐体”诗人以“苦吟”为创作手法 ,形成“轻浅纤微”的风格。整体把握唐诗风格流变 ,发现“晚唐体”诗风和中唐张籍诗有共通性。张籍在中唐儒家思想演变中得风气之先 ,其心态与晚唐诗人相似。他以“苦心觅句 ,专意为诗”为近体诗创作方法 ,诗歌风格具有哀婉纤柔色彩。张籍与“晚唐体”诗人“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 ,乃“晚唐体”之始作佣者。这一现象表明 ,我国古典诗歌风格的形成和流变有其内在的承传关系 ,而不是断然孤立的。  相似文献   

15.
晚唐时期的美学思潮作为唐代美学思潮的终结部分,并未同其生命危浅、朝不虑夕的社会一起衰退消歇,恰恰相反,与那笼罩着一派凄凉萧瑟的暗淡气氛的晚唐经济和政治局势相映照,其时代美学思潮激起的浪花却更为灿烂夺目.而这与北朝西部民族大融合奠定的社会心理基础有着血肉相连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王松涛 《兰州学刊》2007,(8):143-144
在唐代边塞诗中,胡乐意象得以恰如其分的的运用是构成其独特审美特征的重要因素.文章通过考察边塞诗中的胡乐意象及运用方式,揭橥胡乐在开掘边塞诗的题材、构建边塞诗的意境、涵括边塞诗的情感诸方面所起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边塞诗在南北朝之前的发展历程。具体分析了肇始于《诗经》,发展于汉、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边塞诗的内容、风格及对后世边塞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地尽天低之感,是边塞诗人的共同感受,孤城瀚海境界,是边塞诗常有的境界。这种感受和境界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和民族融合中的相互碰撞,表现的是自然的崇高和战争的崇高。诗中的边地风光,在许多方面体现了熟悉与陌生的互补,诗人对许多事物都赋予了战争色彩,景物描写采用多种手法呈现军事化的特色。战地风光从不同侧面体现了民族融合的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19.
曹胜高 《学术研究》2007,(7):110-115
唐宋之际宵禁制度一度被废弛,其根本原因在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形成,直接原因是元宵灯节开禁所鼓舞的下层民众的娱乐需求,促使民间娱乐业初步繁荣。在此背景下,文化娱乐逐渐向着市民化、通俗化的方向发展,这不仅推动了市民文化的形成,也导致了文学情趣的变化,成为宋元文学风尚转变的先导。  相似文献   

20.
李益边塞诗的主流情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塞诗在唐诗中占有重要一席。因所处时期不同 ,其创作各有特色。李益以不同于盛唐边塞诗在雄奇瑰丽、深广悲壮豪健之风方面而独树一帜 ,充分体现出中唐边塞诗中厌战和思乡、逃避战乱和边塞的冲动以及对边愁的凄苦感伤体味的主流情绪 ,从而成为盛唐之后边塞诗举大旗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