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消除了计划经济下福利主体单一、平均主义和低效率等种种弊端,主张福利与服务的主体多元和民间运作.它也是我国社会福利改革与创新的正确方向.然而,改革伊始,政府和企业纷纷将福利保障职责推向市场,忽略了社会公正,诸多偏差造成我国社会福利体系建设长期徘徊不前.因此,反思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以社会化为目标构建适度普惠型福利,将是今后我国社会福利创新与发展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政府作为整个社会组织中最具权威的公共机构,其存在就是为了管理公共事务,为社会提供福利服务.社会福利社会化的逻辑误差在于不加区分地片面社会化而违背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中的人民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最终目的,因此不可因为目前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社会福利问题而强化社会福利社会化.政府道义责任是中国社会福利理念嬗变的价值底线,在市场化的深化改革中国家责任主体地位仍然必须加以确认.  相似文献   

3.
福利多元化视野中的非营利组织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福利多元主义强调政府权力分散化和社会福利民营化,在理论上为非营利组织参与福利服务提供了重要依据."非营利组织"这一概念在西方有着特殊的指涉,而在我国却有自己的特点.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可分为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它们将在促进就业以及养老保障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能有效推进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城市养老和社会福利体制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市人口结构日渐老龄化 ,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难于从传统家庭中获得养老资源 ,其养老方式面临着历史性的变化———社会化 ,必须改革现有的社会福利体制 ,以解决日益严峻的老龄问题 :一是扩大和完善社区的养老职能 ,使其承担家庭已无法完成的养老功能 ;二是改造国有福利机构 ,改变其单一的粗放形式 ,纳入市场经济轨道 ,进行社会化运作和科学管理 ;三是改革政府的现行福利管理模式 ,由现行的供养救济型向监督服务型转变 ,简权放政 ,充分发挥社会的力量和市场的功能 ,使社会福利事业有序而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市民社会与中国社会福利体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看,市民社会在中国总体上是缺位的.改革开放以来,市民社会在中国的发育与中国社会福利体制改革近乎是同步进行的.在市民社会发育不足的背景下,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有两种错误倾向:一是从社会福利的责任主体看,社会化过度而国家化不足;二是从社会福利服务的发展看,社会化(市场化)不足而国家化过度.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城市社区福利的建设及运作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江立华 《江汉论坛》2003,(10):108-111
社区福利包括社区提供的福利服务、社区内福利机构提供的福利和政府委托社区具体实施的福利等三个方面的内容。社区建设的现实目标应是发展社区福利。依托社区建立福利,并不是说要由社区代替传统社会福利制度中的单位或政府原来所承担的社会福利职责,而是要发挥社区的人们生活聚居区的特点,发动社区内的一切资源,并尽可能地吸引社会中的资源,解决社区内居民生活问题,并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社区福利与社会福利是相互补充、有机结合的关系。应当发挥社会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大力培育非营利组织和各类非正式组织,发动社区居民参与,建立起国家、企业、民间组织、社区和家庭各司其职的新型福利体系。  相似文献   

7.
张艳  王冰 《理论界》2012,(9):27-28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近年来学界、政界和社会各界研究的热门话题,也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我国现阶段公共财政体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应该让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克服公共财政供给不足的难题。非营利组织在参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非营利组织独立参与、与政府合作参与、与企业联合参与的策略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提供给社会成员更多的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福利制度主要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服务、住房与家庭、义务教育、医疗健康照顾服务共六个亚体系组成.社会福利服务是现代社会福利制度最重要、最基础和最关键的部分.国家福利性质、公民法定权利、以长期照顾依赖和弱势群体为主,去商品化服务、国家福利财政,以专业社会工作者为主要服务人员等制度特征明显.因政治本质属性,儿童与家庭福利服务处于国家福利服务体系基础和最高层次.福利服务国家性主要体现为社会福利财政制度,"去商品化"服务状况最能反映国家福利责任承担状况.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一体化背景下,社会福利立法、以公民权利保护为基础福利服务和社会福利法治社会建设,是法治中国建设战略重点和优先领域.最重要的是,现代、"中性"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最基本制度和本质要求,又是现代、开放、多元、民主、高风险社会最佳的社会安全阀和社会稳定器;现代社会福利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最佳的制度体现.  相似文献   

9.
养老服务社会化是中国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的重心,实质为养老服务供给领域国家、市场和非正式部门之间关系的调整,福利多元主义为解读这种关系调整提供了理论视角,但因产生背景和所处社会环境的差异,在使用其分析框架时要对理论前提做出澄明,并对框架进行本土化改造。改造后的框架表明了养老服务供给的多样化路径,也能够用来解读养老服务供给由改革前的一元主体主要承担到改革后多元互动承担的动态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0.
从社会福利社会化视角思考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社会福利私营化等新的福利理念及实践对中国福利改革有多方面的借鉴意义,专业化已成为社会福利政策发展和实务操作的主要去向,非营利民间组织在社会服务体系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政府购买服务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深圳作为试点城市尝试建立由政府向非营利民间组织购买社工服务的体系。通过实地研究,介绍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产生、做法以及存在的问题,探析服务型政府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建议以完善政府购买社工服务,为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在其他城市的开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回归以后的香港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中,公务员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居于重要地位.香港公务员制度改革,是香港行政文化转型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政府能力与管制绩效的重要举措,是减轻政府财政压力的现实考虑,包括人职与调职、薪酬与福利、行为及纪律处分、表现管理、培训与发展等方面的改革,表现出对传统文官制度的变革和当代西方国家的管理主义改革浪潮的回应的特征,对我国内地公务员制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参与式福利理念是在全球化的扩张和风险社会到来的背景下提出来的,这一理念下把福利看成是一种资源和能力,注重公民及社会组织在福利体系建设中的参与性行动,以构筑"政府、家庭、社区、社会组织、其他个体"的帮助网络来推动福利社会化建设;并强调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投资,以解决能力贫困,促进公民能力的全面提升;还强化了公民的福利责任,主张变福利依赖为积极创造福利,变消极福利为积极、能动的福利。参与式福利理念的运作机制强调的是优势视角下的增权;助推福利社会化的发展;解放性实践与对话沟通;构建积极福利与发展福利。  相似文献   

13.
杨桂红  张肖虎 《学术探索》2007,20(6):115-119
借助对云南省城市社区调研的资料和数据,通过解剖社区各类工作,昭显社区组织的两大功能:行政控制和社区居民服务需求的满足,后者包括政府提供的针对所有社区的公共服务,以及只针对本社区居民的由社区自身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通过分析,文章提出下列四个命题:(1)行政控制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是当前城市基层社区组织的两类主要功能;(2)存在两个层次主体提供公共服务:一是由政府提供,基层社区组织具体执行的公共服务,二是基层社区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3)政府投入水平决定行政控制功能和政府公共服务提供功能的发挥;(4)社区经济、政府投入决定社区公共服务提供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4.
西方非营利组织管理理论及其借鉴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非营利组织在世界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使传统的三大部门的划分:政府部门为第一部门、私人企业为第二部门、非营利组织为第三部门,向两类组织转化:第一类为营利组织即企业;第二类统称为非营利组织,包括政府非营利组织和私人非营利组织。在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到来的令天,系统地探讨这两种非营利组织的职能、特征及其管理,对如何从服务管理的角度,发展和管理我国各种社会机构具有战略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马全中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0):36-39,107
非政府组织的概念缘起于联合国宪章。当前对非政府组织概念的认识有四种不同视角:公共管理的视角、结构和价值导向的视角、突破政府——市场二元结构的视角、基于中国语境的公民社会视角。非政府组织概念的结构化定义应该建立在以上视角之上:非政府组织是指由公民个人或其他团体、机构为实现公益或互益目标发起的,具有一定治理结构、独立自主运转的、提供社会服务的社会自治组织。这一新定义可从以下几点理解:后工业社会是理解非政府组织概念的时代背景、非政府组织的发起主体是多元的、道德取向和伦理精神是非政府组织的根本特征、非政府组织是承担社会服务的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需要有规范的"治理结构"、非政府组织须具备独立性和自主性。  相似文献   

16.
营利组织与非营利组织是两类性质不同的组织。通过对政府组织、事业单位和企业组织的本质分析表明,不同类型的组织在社会分工体系中的功能与作用不同,各类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是整个社会良性运转的关键。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促成了两类组织的产生,两类组织的功能界定与发挥也将有助于我国"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扩张和风险社会到来的背景下.参与式福利理念作为一种新型福利理念,主张构建积极福利与发展福利。以该理念为指导,中国福利制度建设应该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变福利济贫为教育培训,解决弱势群体能力贫困,提高其发展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减少福利依赖;注重公民“心理利益”的培育,提高民众幸福感、成就感与满足感,变工作与生活负担、风险为机会与福利;提供机会提高民众在福利政策中的参与性,以提升中国的社会质量,共同促进福利改革;重视家庭、开发并扶持社区与社会组织的多元主体、多元福利内容的提供,加快感性实践与感性选择下的福利社会化发展,从而建设一种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满足公民多元福利需求的特色福利体系。  相似文献   

18.
我国服务型政府的价值取向重塑及其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凡河 《兰州学刊》2006,(9):101-104
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执政为民”理念和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诉求。构建服务型政府,必须重塑有限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公众本位的价值取向,使政府治理范式由以政府为中心的管制模式向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转型。以“顾客”为服务导向,实现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市场化、社会化,公共服务手段的电子化,实现财政体制由投资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建立起了一个平均主义、国家包办的公共服务体系,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实现了公共服务的普遍可及,但存在着公共服务供给总体短缺、效率低下以及城乡、单位间供给不均的问题。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政府推动了以二元化、社会化、市场化和地方化为特征的公共服务体系改革,实现了从单一供给主体到多元供给主体的转变、从国家免费供给到居民付费享受的转变,供给效率与服务质量大大提高;但在这一时期,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弱化,公共服务投入严重不足,从而大大降低了公共服务供给的普遍可及性和均等化程度。2002年以来,中国政府通过社会政策体系建设、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和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基本建立起了一个相对完备的公共服务项目体系,公共服务投入稳步增长,多元供给机制不断成熟和扩展,初步实现了公共服务供给的普遍可及性目标;但是,公共服务投入占总财政支出的比例依然偏低,供给水平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相差较大。中国政府需要在社会政策体系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即重新设计地方政府工作考核评价和干部考核评价体制,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政策体系,重构政府间财政体制和职责分工,全面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积极推进复合式公...  相似文献   

20.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高校图书馆向社会提供知识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社会责任。根据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社会化体系的三个要素的特点提出了如下行之有效的措施:完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社会化的管理;对社会用户实行"按需服务";依托信息资源,开展知识服务,并且建立了功能齐全、界面友好的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的知识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