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太炎在二十世纪初,以批孔的骁将名闻一时。他是继维新派的排荀运动,进而掀起了一个批孔运动,从而成为五四前夕“打倒孔家店”的先驱。但到晚年,他讲学苏州,又有“读经有千利而无一弊”之论。鲁迅先生说他:“既离群众,渐入颓唐。”又说他:“先生遂身衣学术的华衮,粹然成为儒宗”。(《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这个从批孔到尊孔的变化情况及其原因,是值得我们作一番探讨的。下边拟就此谈一下个人粗浅的看法。 太炎幼年,从他外祖父朱左卿读书的时候,就听到了明末思想家顾炎武、王船山之为人,因而种下了民族思想的根子。同时,当时的中国,正是内忧外患纷至沓来的时候。一个具有爱国思想的青年,不能不关心国家大事。所以他最初曾参与维新派康梁等的变法运动。  相似文献   

2.
鲁迅在逝世前二十多天,写了他最后的一篇杂文:《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那时,他正在一场大病之后,刚刚有点转机。“好像还可以写一点闲文,但已经没有力气。”但他终于力疾把这篇战斗性极强的文章写出来了。那年,章太炎刚死,吴稚晖就“反攻例算”,写了一篇文章讥刺太炎,企图推翻三十年前  相似文献   

3.
在鲁迅的许多位老师之中,章太炎是其中最为鲁迅所尊敬的一人。鲁迅在逝世之前不久,还提到了他,并作了深刻的评价,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写道:“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还要大。回忆三十余年之前,木版的《訄书》已经出版了,我读不  相似文献   

4.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热情地称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充分肯定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同时要求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他的缺点,“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过的评价,是符合毛主席的指示精神的。他高度称赞孙中山先生是“一个全体,永远的革命者”,是“创造民国的战士”;同时,回顾这一历史事件,“精神的丝缕”,又使他“不能全忘却”。从辛亥革命失败后不久,一直到临终以前没有写完的《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鲁迅一直在研究和撰写这部历史,他已经把“不能全忘却”的“精神的丝缕”,清晰而深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5.
略论章太炎与他的时代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说:“太炎先生虽先前也以革命家现身,后来却是退居于宁静的学者,用自己所手造的和别人所帮造的墙,和时代隔绝了。”①章太炎前后的变化是一个被学界从多种角度进行探讨的话题。本文想讨论的是,章太炎的学术与他的时代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关系之中?这一关系给我们以...  相似文献   

6.
鲁迅从一九○三年六月发表历史小说《斯巴达之魂》起,列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七日写作《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这一未完成的绝笔名篇止,在三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为我们留下了数百万言的煌煌大著。他的文章,不论是杂感、小说、历史故事、散文、散文诗和新旧休  相似文献   

7.
一九○六年七月至一九○八年十月,章太炎在日本主持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用笔和舌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进行着尖锐斗争,成为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总部的首席发言人。章太炎如同当时为寻求救国救民真理而斗争的先进人物一样,由于阶级和历史条件的限制,他在革命斗争中也曾不断发生缺点和错误;有的错误预示着他日后必然脱离人民、趋向颓唐。但是,应该承认这一时期他活动的主要方面对中国革命是有益的。鲁迅也以为,章太炎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上还要大”。我们这里介绍的《亚洲和亲会约章》(以下简称《约章》),就是章太炎在这个时期留下的一项重要业绩。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语言文字学史、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的一些主流论断对章太炎先生的学术思想体系出现了误读或误解.太炎先生的国学包括国学、国粹、国故三个重要概念,语言文字学是其基础,思想史是其核心.通过对其国学概念原旨的阐释,对其学术思想和国学实践的追根溯源可知,太炎先生的国学研究具有高度的实践品格与自觉的现代精神,他的国学研究以民族独立思想为核心,国学实践与他对中国社会的改造密切相关;在弘扬国学的同时,他对国学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现代反思,积极探索国学的现代形式.当然,他在推广国学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教训.太炎先生的国学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章太炎在1915年被袁世凯幽禁北京钱粮胡同期间,曾书赠鲁迅字幅一条,此事在该年6月17日的《鲁迅日记》亦有所记载:“下午许季市(寿裳)来,并持来章师(太炎)书一幅,自所写与”。最早披露此条字幅内容的,大概是黄裳同志所著《锦帆集外》中的《关于鲁迅先生的遗书》一文。摘录如下:“许(广平)先生又拿出两卷字画来。……最大的一张是中堂,厚纸,章太炎先生所书:‘变化齐一,不主故常。杜谷满谷,杜阬满阬。涂却守神,以物为量’。上属‘书赠豫才’,下题‘章炳麟’”。据笔者查阅郭庆藩编《庄子集释·天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与契诃夫的作品和作风有若干相似。1944年郭沫若在《契诃夫在东方》一文中发表过这种见解。 1936年苏联《真理报》刊载的一篇文章写过:“外国的批评家以鲁迅先生的作风比之契诃夫的作风。”契诃夫的祖国的作家法捷耶夫同样说:“在同情并怜悯‘小人物’但同时又了解他的弱点的这一点,鲁迅与契诃夫是近似的。”  相似文献   

11.
蒋光慈与鲁迅的一段史实 鲁迅先生在《伪自由书·后记》中写道: “现在使我记起了蒋光慈先生。” “事情是早已过去,恐怕有四五年了,当蒋光慈先生组织太阳社,和创造社联盟,率领‘小将’来围剿我的时候,他曾经做过一篇文章,其中有几句,大意是说,鲁迅向  相似文献   

12.
试论章太炎的教育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论章太炎的教育思想刘虹,刘在山章太炎(1869—1936)是中国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也颇为丰富,其中爱国主义主题贯穿始终。《太炎谈教育》、《章太炎的白化文》二书,集中体现了章太炎的教育思想。一、以“自国自心”为出发点的“国粹”教...  相似文献   

13.
认为吕纬甫是“落伍者”,是“颓唐的悲剧人物”,这在现代文学界似乎已经成为定论。但鲁迅的好朋友曹聚仁先生认为,《在酒楼上》(以下简称《酒》)是鲁迅小说中“最成功的一篇”,因为“表现了中年人的情怀”。他认为《酒》是把真的鲁迅勾划出来了,他就是吕纬甫”。[1]且不说《酒》中的许多情节取材于鲁迅本人的经历(如:到城隍庙拔神像的胡子,弟弟早死,为祖母、小弟迁葬的事实及有关苍蝇飞了一圈又停在原地的议论),单就小说中体现的吕纬甫与鲁迅相似的思想看,就可以说:鲁迅就是吕纬甫。结论当然应从对文本的具体分析中得出。先从小说中的“我”…  相似文献   

14.
孙思白同志在《历史教学》1963年第10期上,发表了《陈独秀前期思想的解剖》一文。作者自称这篇文章写作的目的,是企图通过对陈独秀的思想“解剖”,“看到一个小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家”,“怎样地前进而又倒退,其中包含什么因素使他终于掉到反革命的泥坑中”,“可以由此而获得教训,使志切要求改造自己的人,引为鑑戒”。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章太炎实在是个伟大的复杂人物:他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宣传家和思想家,又是片面强调“种族革命”的狭隘民族主义者;他曾是唯物主义的哲学家和无神论者,但后来变成了崇奉佛教唯识宗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他曾经拥护和传播西方自然科学和达尔文进化论,但到头来只不过是“粹然成为儒宗”的“国粹”主义者;他是一代学术大师,又是个“脱离民众”、“和时代隔绝”的人。章太炎的一生是复杂的,其思想也是复杂的。本文主要想从哲学思想上探讨一下章太炎思想变化的情况,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6.
在鲁迅卷积浩繁的作品中,有数量虽少却极富艺术魅力的人物散文。它们既有对前辈师长的思念,如《藤野先生》、《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也有对手济名流的追忆,如《忆刘半农君》;既有对老友新朋的怀想,如《范爱农》、《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忆韦素园》,也有对平民仆妇的回顾,如《阿长与(山海经)》、《阿金》……这些作品,历经大半个世纪的风雨,今天仍使人常读常新,并愈益体会到其中包含的深刻美学意蕴。一、鲁迅人物散文蕴含着文学的真实之美在文学创作中,“真”是“美”的前提,凡是美的,首先必须是真的。散…  相似文献   

17.
从1918年5月15日,鲁迅于《新青年》发表《随感录二十五》起,至1936年10月17日他逝世前两日的《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止,其杂文创作经历了近十九个年头。这是一个怎样的发展、演进的过程,其特点如何?便是我这里所要着重阐明的。一、鲁迅杂文艺术的分期及其标准鲁迅杂文的分期问题,一般的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似乎早已解决。其实这种分期方法,完全是以作者思想发展为依据的,也就是说,是以其杂文的思想内容为划分标准的,显然是不够科学、妥当的。因为鲁迅杂文是一种艺术,那就应当按其艺术的特性作为分期的主要标准。虽然,文艺作品的艺术性与其思想性密不可分,又都  相似文献   

18.
章太炎是我国近代一位“有学问的革命家”,从辛亥前夕起,他与中国近代史上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几乎都有密切关系。他一度是革命的领袖,与孙、黄并称;晚年则落在时代潮流后面,成为拉历史倒车的人物。一九一四年以后,章太炎渐渐脫离政治,但其间也有变化,袁世凯死后,章捐弃前嫌再度与孙中山合作护法,反对北洋军阀,因而与西南军阀发生了关系。第一次护法失败,在五四运动革命潮流滚滚向前之际,章的政治态度从反对军阀割据转向拥护军阀割据,鼓吹“联省自治”,进而反对孙中山的革命三民主义。显而易见,一九一四年后章太炎的这一思想变化和  相似文献   

19.
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无一不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并以此取得它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丰富世界文学艺术宝库的。鲁迅先生非常重视文学艺术创作的民族特点,他在这方面有过许多论述,并把他的理论付诸实践。鲁迅先生把显示自己国家民族的特点作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要求。他曾说过创作要“竭力使人物显出中国人的特点来,使观者一看便知道这是中国人和中国事”。关于作品能否打进界世,他这样说:“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可惜中国的青年艺术家,大抵不以为然。”他又说,“现在的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文艺贵在独创。而显示民族特点应是独创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鲁迅强调中国的文艺创  相似文献   

20.
章太炎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一生著述颇多,堪为一代宗师。然而民国初年,太炎先生在任东三省筹边使期间,曾严辞拒绝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主权、掠夺东北矿产资源的一段往事,却一向鲜为人知,在其自定年谱中也未见提及。笔者最近在北洋政府财政部档案中查阅到当时太炎先生致北洋政府财政部的几封书函,七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可以从信中看到太炎先生忧国忧民、维护国家主权的一片赤子之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