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主义法制观是在“国家政权建设”和“民族形成”的背景下展开的中国法律现代化的进程中形成的一种以政治国家为中心的国家治理观念。新中国1949年至1957年的法律实践也证明了这种以民族国家和政治意识为基础的法制观念的正当性,在当代中国法治实践中这种法制观有助于克服自由主义法治观的内在局限。  相似文献   

2.
国家主义法制观是在“国家政权建设”和“民族形成”的背景下展开的中国法律现代化的进程中形成的一种以政治国家为中心的国家治理观念.新中国1949年至1957年的法律实践也证明了这种以民族国家和政治意识为基础的法制观念的正当性,在当代中国法治实践中这种法制观有助于克服自由主义法治观的内在局限.  相似文献   

3.
强制管理制度作为民事执行法律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在近现代,普鲁士最先将其运用于实践之中,并在1879年的《德国强制拍卖与强制管理法》中以成文法的形式固定下来。明治维新之后,该项制度传入日本。该制度伴随着清末修律在我国落地生根。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强制管理制度曾一度消失于公众视野之中,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发布,该草案第二编第九章第三节为“强制管理”,标志着该项制度的再次引入。  相似文献   

4.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贞操观相较于民国时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1949—1966年是新中国成立初的十七年,也是“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的十七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爆发后,贞操观又显著呈现了不同的特点,故本文以“文革”前后为界,以北京地区为例,对新中国成立初期贞操观的变革进行了探讨,总结了这十七年间贞操观变革的历史意义与局限。  相似文献   

5.
以奥古斯丁“至高法律和至高秩序”的角度,可以拓展关于文学、秩序与法律的思考空间。莫言新作《晚熟的人》,若从爱与律法、道德秩序与法律秩序,以及建立这一秩序的“前三十年”(1949—1979)与“后四十年”(1979—2019)的中国社会的时代背景三个方面看,可以揭示出该作品在文学与法律的关系上的独特价值。在《晚熟的人》中,莫言从道德伦理秩序到社会法律秩序再到灵性精神秩序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度反思,从这一多重秩序的建立直至完成,他凝练地刻画出了一幅更为立体的全景图。  相似文献   

6.
一、国家主义法律观的历史渊源欧洲的中古时代是一个权力纷争的时代,教皇和皇帝、国王和贵族、贵族和平民之间普遍存在着政治和法律上的权力冲突。伴随着这种权力冲突,民族国家逐渐产生,君主政体也趋于完善,随之,政治和法律上的主权概念和主权学说诞生了。正是这种主权概念和学说,导引出近代各种国家主义法律观。在欧洲历史上,较早阐发以主权学说为基础的国家主义法律观的是法国的鲍庭。他于1567年提出了主权国家的定义,他称国家包括服从某种主权的市民,而“主权是超越臣民的无上权,不受法律约束”。主权者是法律的来源,因此不受法律约束,不…  相似文献   

7.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革命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1949年至1966之间的十七年小说通过大量的想象,以政治教育为目的,以革命叙事、成长叙事的结构方式,建构着现代民族国家,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在伊斯兰教里,教法被称为“沙里亚法”,也称为“神圣法律”或“启示法律”,沙里亚原指“通向水源地之路”,泛指“行为”、“道路”。伊斯兰法律是指在传统沙里亚法基础上形成的、以伊斯兰教教义为基础、以《古兰经》及《圣训》和历代哈里发一致性的“公议”——伊制玛尔和权威的法学家、法官们普遍适用的“类比”原则——格亚斯为渊源的伊斯兰国家法律的总称。沙里亚法形成于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它吸收和保留了古代阿拉伯部落  相似文献   

9.
1914年夏天“一战”爆发,梁启超于当年11月出版《欧洲大战史论》,分析大战起因、讨论战争责任,并坚定认为德国必胜。从对该书内容的分析以及与同时代学人对战争结局所作预测的对比可知,导致梁启超预测错误的原因,在于他自19世纪末以来对民族帝国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深信不疑,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视其为近代国家之完美模范的德国观。“一战”结束后,梁启超转而赞扬中国传统超越狭隘国家主义的天下观与反对军国主义的和平精神。尽管他这种转变是时代思潮影响的结果,却也证明了以军国主义为取向的近代国家主义与民族帝国主义是不适于中国走出困局的。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法治的蓬勃发展,我们看到立法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有必要回过头来审视这段法律、立法与法治的历史。该文以"国家—国家主义—国家主义法律观—国家主义立法观"为逻辑线索展开研究,通过对自由主义和国家主义等概念的剖析,揭示了国家主义立法观的内涵、特征、理论和实践表现,并在结合哈耶克自由主义立法观的基础上,开示国家主义立法观与哈耶克"内外规则"学说之间存在的契合与冲突。  相似文献   

1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以学生为中心、课内外活动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应用等为特点的团体辅导式教学,不失为一种创新型方法。具体应用过程中,成长团体训练应用于新生适应性教育,教育讨论团体训练应用于“三观”教育,角色扮演技术应用于道德修养教育,案例启发技术应用于法律观教育。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1949年美国关于承认新中国问题“共同阵线”政策,包括其内容、本质、出台背景、执行情况和失败原因。认为美国在1949年企图联合西方国家采取国际行动,以“承认”问题为杠杆,向新中国施压,迫使新中国调整内政外交,其本质与不承认新中国无异;此政策始作俑者是司徒雷登,自1949年5月6日开始推行到年底失败,共历时8个月;“共同阵线”政策之所以失败,一是美国的盟国不合作,二是中共外交起了分化作用,三是美国政策有诸多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三十年代抗战爆发之际,陈启天“新国家主义”思想体系内涵进一步发展。从“九一八事变”到《淞沪停战协定》的签定,此间,为应对抗战时局,陈启天提出了国家本位、国防建设和民主法治等重要主张,初步构建了“新法家”思想的框架。  相似文献   

14.
析国家主义派的"新法家主义"与"生物史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家主义派所推动的国家主义运动可以说是确立国家“权威”的过程。国家主义派认为在世界大战中及其后 ,国家之间的斗争处于“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新战国时代”。他们认为新时代的国际斗争 ,并不限于军事 ,而是运用了整个国力。为了在这种“新战国时代”维持国家的生命与民族的生存 ,必须再探索新的理论体系。为此 ,国家主义派提倡复兴先秦法家思想 ,以此作为纯中国式的国家主义理论根据 ,同时又把社会达尔文主义看作为科学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5.
从对“新国家主义”抗争“新自由主义”的分析入手,探讨了统筹国民经济和谐发展的经济法保障问题。指出:在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新自由主义”来实现国际扩张的大环境下,中国的重要竞争武器便是体现“新国家主义”的经济法。一方面,经济法是体现“新国家主义”的重要法律武器;另一方面,经济法主要是通过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增量利益关系和非平等主体之间的增量利益关系而成为统筹国民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间,我国文化建设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在反思和总结“文革”教训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文化法治建设”,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法制基础,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以2018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宪为起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法治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以《文化遗产保护法》《文化教育管理法》《公共文化服务法》《文化产业促进法》等为“主要内容”,以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使命,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的“文化法治体系”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法治50年论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中国法治建设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从 194 9年 10月至195 7年 5月 ,为创立时期。在此期间 ,新中国的立法、司法、法学教育与法学研究都有巨大的发展。但也存在左倾思想及法律虚无主义的因素。 195 7年“反右”开始至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 ,是曲折发展时期。法制建设的消极表现是 :党的“政策”取代国家法律 ,法制建设停滞不前 ,法律理论与现实矛盾。1966年至 1976年 ,是中国法制遭到全面破坏时期。 1976年以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 2 0年 ,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辉煌时期。在此期间 ,国家立法工作获得突破性发展 ,社会主义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亦成绩斐  相似文献   

18.
史学界一般认为,1898年至1903年是梁启超对中国启蒙思想最有贡献的时期,是他作为一个启蒙思想家最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以日本东京的留学生为中心,以《清议报》《新民丛报》为主阵地,以梁启超为主将,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启蒙高潮。在此以前,梁启超的思想多是宣传、发挥康有为以及严复、谭嗣同等师友的学说;在此以后,梁启超转变为国家主义者,在启蒙思想宣传方面,出现了倒退,失去了  相似文献   

19.
冷战后 ,“新国家主义”思潮在日本的迅猛抬头 ,导致了日本政治的极度右倾化。小泉纯一郎上台后 ,接连不断地参拜靖国神社 ,这是新国家主义思潮泛滥的必然结果 ,是一条通往“国家主义”的“精神隧道”。但是由于日本民族的独特性 ,使得日本在通往“国家主义”这一政治进程中 ,具有许多隐秘而独到之处。而小泉执意参拜靖国神社的背后 ,就是以一种十分隐秘的方式 ,即通过对日本最强的传统政治力量———以神道教为话语背景的“天皇制”———的利用 ,以唤起国民对国家的高度认同和忠诚。笔者尝试着从“认同”这一政治文化的角度对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动机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20.
要不要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炎黄春秋》2007年第3期上读到一篇文章《废除〈六法全书〉的缘由及影响》,该文从1949年毛泽东发表的《评战犯求和》和《关于时局的声明》说起,说是“废除伪法统”的危害可谓大矣,“不仅彻底否定了《六法全书》,而且还彻底否定了人类创造的一切先进法律文化”。真够得上罪孽深重。然而,作者提出的理由成立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