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1 8 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马克思一方面借用了费尔巴哈的术语、方法 ,另一方面 ,马克思又超越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 ,开始向唯物史观迈进。实现这超越的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掌握并运用了唯物辩证法思想 ,采取辩证的否定态度对待费尔巴哈哲学  相似文献   

2.
<正>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称《手稿》)中,马克思通过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黑格尔哲学,初步制定了科学的实践观,并将其引入认识的主客体理论,开始了这一理论的革命变革。弄清这一问题,有助于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形成史。认识的主体与客体是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在欧洲哲学史上,人们对主客体及其关系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黑格尔把历史描绘为绝对精神自我发展、自我认识的主客体同一的辩证发展过程。他强调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以及主体的能动性,这是他对认识论的贡献。但是,他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唯心主义解决,使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辩证运动,在他那里成了脱离人和自然界这一真实基础的纯精神的神秘运动。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主客体理论的唯心主义实质,认为真实存在的主体和客体是感性的人和自然界。但是,他却丢掉了黑格尔的主客体辩证关系的合理内核,认识的主客体的统一在他那里成了直观的感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批判和改造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以及赫斯"金钱异化"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著名的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认为,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却发生了异化,所以劳动异化即人的本质异化。异化劳动作为一个过程,有四个方面的规定: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与自己的劳动行为本身相异化;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正确世界观的发源地;体现着深刻的理论完成和系统的哲学确证;带有显著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辩色彩;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批判资本主义提供了理论武器;为我们解决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异化问题提供了理论启迪。  相似文献   

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将哲学批判与政治经济学论证相结合的著作,因此澄清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所处的哲学视域显得尤为重要。马克思在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来源是费尔巴哈和黑格尔,但从整体上看,马克思已经超越了他们。这有赖于马克思物质第一性原则和实践原则的萌芽。物质第一性原则打破了黑格尔思维内部不停息的旋转,但并不等同于形而上学的旧唯物主义;实践原则摒弃了费尔巴哈的直观,将自然地联系起来的人上升到了社会,将感性对象性理解为活动。在此意义上,不应将《手稿》贬低为“不成熟的作品”,而应当认为《手稿》是“马克思哲学的秘密和诞生地”。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中曾经历了一个对费尔巴哈的"迷信"即费尔巴哈派的阶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不仅借助了费尔巴哈的"类本质"等术语,表现了对费尔巴哈的热烈赞扬,更重要的是,马克思站在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哲学立场研究现实和理论问题。同时,由于对资本主义现实问题的研究,马克思的思想中也萌发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因素。但是,从马克思当时的总体思维范式来说,马克思还没有离开费尔巴哈的哲学基地,马克思还不是马克思。  相似文献   

6.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思想转变过程中一部关键性的著作。异化劳动是《手稿》的核心概念,对异化劳动的思想内涵及其分析逻辑的准确把握是理解《手稿》的重要环节。我们认为,马克思这一时期在理论思维范式和方法层面上是费尔巴哈式的人本主义,他分析异化劳动的逻辑主线是人本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尚处于孕育阶段。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哲学形成的逻辑框架就是哲学与现实相互作用,或哲学能动地作用现实。这一基本立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人的本质之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的揭示,对实践之对象化和克服异化的统一的揭示,以及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能动性的吸收和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被动性的克服,而得以充分的论证。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随着唯物史观的发现,马克思最终形成了实践唯物主义的新哲学  相似文献   

8.
《1 8 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黑格尔论纲”时期 ,在其中 ,马克思确立了他实践观思想的主要内涵和理论框架 ,这是马克思哲学实践观思想的内篇。稍后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的“费尔巴哈论纲”时期 ,在其中 ,马克思将《手稿》中的实践观思想运用到存在观、世界观和历史观的思考中 ,这是马克思哲学实践观思想的外篇。  相似文献   

9.
“劳动”在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中始终是一条主线,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充分吸收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观,继而将异化劳动概括为四个方面,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批判最终揭示出作为扬弃了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人的解放的哲学主题,凸显了以“劳动”为核心的共同体思想以及鲜明的实践哲学的思想特征。扬弃异化劳动,也就意味着共同体中对象性关系的再造。共同体之中的个体通过相互承认的劳动确立了对象性关系,在马克思构建的劳动共同体中,劳动不仅是手段,更是目的,是人与人从相互承认提升到相互成就的共同体的高级形态的塑造过程。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理解经历过一个从哲学共产主义到科学共产主义的演变。在《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仍停留在哲学共产主义的阶段,但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思路来证明他的哲学共产主义。《神圣家族》展示了一种“去主体性”的证成思路,放弃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Ⅲ中的“人的主体性”,转向了社会唯物主义(群众史观和环境决定论)。然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唯物主义环境决定论作了“自我清算”,重新回到了“人的主体性”,并且基于“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改变的统一”这一哲学命题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尽管《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共产主义仍然不是科学共产主义,但通过“环境与人的关系”这一理论中介,马克思在探索历史动力机制的尝试中又向前迈了一大步,并且最终得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生产力和交往关系”的矛盾运动作为历史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实践观是马克思哲学的基石,是新唯物主义形成的逻辑起点和本质特征.这一观点的基本内容最早提出和论证始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这部手稿中.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性考察.马克思首次对劳动的性质和内容进行了系统阐发,即作为实践自然前提的感性存在、作为实践本质内容的对象性活动、作为实践歪曲形式的异化劳动.为实践观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正式提出做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体论的建构过程是从对自我意识主体的批判开始的,施蒂纳是促使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费尔巴哈的关键人物。《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大约三分之二的篇幅是批评以虚无主义问题与马克思、恩格斯遭遇的施蒂纳的,但我们在研究中对此并没有给与应有的重视,却把该书研究的重点放在占该书篇幅10%的批评费尔巴哈部分上。这主要是因为1949年之后的中国社会发展还没有触及施蒂纳所提出的问题,体会不到施蒂纳涉及到的虚无主义问题对于日益陷入世俗化困境中的现代人的重要性。另外,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的论述、传统哲学观和思维模式对施蒂纳及其问题也起着明显的消解作用。今天我们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应该把马克思批判施蒂纳的部分放在与批判费尔巴哈部分同样重要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期间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肯定费尔巴哈到否定费尔巴哈,从人道主义向唯物史观的转变以及其“异化(劳动)”理论的变化.阿尔都塞所指认的马克思“认识论断裂”意指方法论的断裂,在两本著作中确实存在.但是方法论的“断裂”之外是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延续和演进,并且在两部著作中是一种后者“超越”前者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历来受到学界关注。关于《手稿》在马克思整体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探究有二:一是马克思理论的基础与核心;二是认为《手稿》虽有雏形但不成熟或是一部过渡性著作。认为《手稿》的内在逻辑是一个以人本主义逻辑为主体的多重复杂的逻辑结构;文本框架重组维护了文本的内在统一性,为《手稿》的版本结构、理论内涵、逻辑主线等基础研究提供了便利。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外化扬弃观点、费尔巴哈人的异化扬弃只是精神枷锁的解放观点持有批判态度,完成了对二者的超越。在此基础上,通过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与生产活动相异化,劳动者与自身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四个方面阐述马克思的异化思想。  相似文献   

15.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形成中的重要科学成果。正是这一理论,使青年马克思有可能站在人类发展所能达到的最高点去考察剖析资本主义经济,说明私有财产的来源和本质及其内在矛盾,预见历史辩证发展的客观进程,从而为马克思早期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根据。本文试对此作一探讨。 一 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来源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但它不仅区别于黑格尔的精神异化论,而且又极大地超越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的本质的异化观。早在编辑《德法年鉴》时期,他就分析和阐述了国家和“市民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实现这一变革的重要前提就是对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扬弃”。在黑格尔学派解体过程中,青年黑格尔派思想家和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都不能正确对待黑格尔哲学,他们或者局限于黑格尔的思辩范围,或者对黑格尔简单地加以否定,因而都不能完成哲学变革的历史任务。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他们所处的时代条件,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从而取得了哲学变革的真实结果。这份稿件就是根据《费尔巴哈论》及其相关著作的有关论述,对坚持“扬弃”原则与实现哲学变革的关系问题所作的理解和阐发。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早期思想深受费尔巴哈的影响,但他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观点并未完全认可。费尔巴哈由于立足于抽象人本主义和直观的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坚持自然的本质与人的理性本质的对立,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立足于工业和实践却认为两者具有统一性。这种分歧源于费尔巴哈在人对自然的关系的理解上停留在感性直观的层面,而马克思则达到了人的感性的对象化活动的层面。这种分歧更为深刻的认识论根源在于两人对黑格尔辩证法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18.
<正>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发表,标志着青年马克思离开黑格尔唯心主义,而向历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转变。研究这本书的写作与费尔巴哈的“颠倒方法”的关系,对于正确说明费尔巴哈在马克思世界观转变中的作用,是很有意义的。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受到费尔巴哈的“颠倒方法”的启迪,作为一个原因,从而开始了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并逐渐走上了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另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在受到费尔巴哈的影响以前,就从鲍威尔那里接受了颠倒方法,并在《博士论文》中运用这个方法批判了宗教神学和柏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国内新版《费尔巴哈》(《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手稿)出版后,第一篇从哲学视角系统地研究该文献的专题性论文。作者力图摆脱传统马列原著研究中那种注释性或以教科书体系解读经典文献的模式,真实地从经典作家自身的思想逻辑出发,认真探究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手稿,特别是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文本中所内含哲学新视界的初始地平。作者还首次提出了《费尔巴哈》五个手稿的内在逻辑结构问题;说明了马克思恩格斯在该书中科学阐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本形态中的科学历史观,特别是作为当时理论侧重点的历史辩证法客体向度的基本思路。作者否定了传统哲学解释框架那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简单化和片面性的理解.也批评了一些西方论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视界的曲解。  相似文献   

20.
<正>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简称《费尔巴哈论》),通过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思想的转变和形成过程的回顾,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既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一场伟大的革命,又是它的理论前驱——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著作既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又集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思想家的哲学观点的大成”。它以两位革命导师四十年来哲学理论研究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宝库,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列宁认为,它“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我国理论界对于《费尔巴哈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的地位及其写作之方法论等方面的问题曾作过不少有益的探讨。本文拟就该书在指导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