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越岭 《市场瞭望(下半月)》2014,(1):28-28
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一直是大众传媒坚持的重要原则。作为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成语英雄》无疑已经实现了巨大的成功。那么,围绕该栏目的广告经营工作又是如何展开的?与其他节目的广告经营有何不同?针对这些问题,近期记者专访了河南卫视广告经营部有关负责人。 相似文献
2.
蔡廷伟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3):64-67
我国最早的文学作品集《诗经》中产生了大量的成语。《诗经》成语从多方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如汉语审美文化、农耕文化、礼乐文化、婚恋文化和祥瑞文化等,对人们的思想和心理以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从成语产生的时代背景入手,分析现存出自《战国策》的成语与当时社会文化的关系,通过成语看纵横家的人生观、说辩艺术、战国时代的人文精神及科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王淑平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7(3):76-81
《礼记》是一部阐发礼义的妙语集萃,语言精练,其中许多经典语句已转化为成语。《礼记》中的成语虽在其篇目中分布不均,但其数量可观,《礼记》中蕴藏的礼文化通过成语这一特殊载体得以延续至今。通过《礼记》中这些体现礼文化的成语,我们既能了解先人对礼的认识,以及先人在生活中对礼的践行,也能汲取其中的精神力量,丰富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5.
周锦国张洁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51-54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文学作品集,其中产生了大量的成语,这些成语对今天我们解读《诗经》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章从远古社会的鸟图腾崇拜、农耕社会的生殖崇拜和婚恋风俗、上古社会的政治讽刺几个方面分析,阐释《诗经》成语中的动植物文化。 相似文献
6.
沈吴莎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19-22
《美国队长》是美国漫威影业公司制作的好莱坞英雄电影,《英雄》是中国导演张艺谋的英雄电影代表作。两部影片虽然文化环境不同,上映在不同档期,但所描述的人物,都是在战争背景下,由凡人变成英雄。不过,由于中美导演的电影理念差异,影片所体现的文化观念重点不同:《美国队长》以科幻主题,突出美国式的个人价值与生命意义,暗含典型的美国主流文化观念;《英雄》则通过功夫场景,高扬中国的集体主义和牺牲精神,透露出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7.
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译者的适应与选择为视角,分析贾佩林英译《英雄》,旨在说明21世纪初,贾佩林英译《英雄》适应了当时中国电影打入国际市场,国外观众对中国电影充满好奇及表达自身对中国文化的热爱的内外需要.同时,对《英雄》进行翻译也是其对自身颇有造诣的双语能力以及中国影视文学在国外处于边缘地位这一翻译生态环境适应的结果.在翻译过程中,贾佩林充分照顾目标语观众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采取归化和缩减等翻译手段成功实现了“三维”转换. 相似文献
8.
陈锵明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7(4):69-73
英语中的不少成语源于<圣经>,其字面意义与有些汉语成语极为相似,但事实上它们的语义并不对等,各自的文化内涵截然不同.从英汉传统文化的差异入手,对几个源于<圣经>、又常被误译的英语成语的文化涵义进行分析和对比,辩明了它们的正确内涵,并就它们在英汉传译过程中的处理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是一部关于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百科全书。其间大量使用的成语使其增色不少,但同时也增大了翻译的难度。如何在翻译的过程中既传达出成语的意义,满足理解文章的需求,又向译文读者展现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成为典籍英译的难题。在分析《红楼梦》中四字成语使用情况的基础上,本文对比了杨译本和霍译本中成语的英译,探讨两家在成语英译策略上的倾向及译文中的文化流失现象,以期对典籍英译中成语的翻译策略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10.
王虹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4(2):73-78
当代社会 ,后现代主义思想在对传统及现代主义构造的社会思想、文化体系的彻底怀疑和颠覆中 ,逐渐完成着对时代精神内核的改造。从电影《英雄》中 ,我们感受到艺术在商业现实性和文化历史性间徘徊的艰难处境和文化转型时期带来的思想阵痛。透过围绕它的争论 ,我们也可以看到传统与现代文化思想同后现代文化理念的激烈碰撞 ,在非理性的社会形态和文化语境中两种文化审美意识的冲突。《英雄》既固守传统文化思想 ,又期望通过后现代表现手法传达出“和平”的现代理念 ,这就决定了它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尴尬状态。但不管怎么说 ,其探索、追求上的意义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11.
钟兆祥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
《文选》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选择主要表现在:其一,赞扬明君之民主德治,谴责昏君之残酷暴政,提倡符合大多数人愿望的君臣、君民一致共同治理国家的思想。其二,赞扬举用贤能、知人善任、从善如流的帝王兴邦之策;赞扬思贤若渴的明君和率志不谋其报的忠臣。其三,肯定传统精神美德,其中包括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勤俭节约的精神,施人勿念、受施勿忘、坚持正义、解人危难而不计报酬的美德和处夷虑险、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等。总之,《文选》荟萃了不少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值得研究和整理,吸取其精华,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12.
郝崇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4):57-58
李佩甫的长篇力作《羊的门》 ,一直被认作官场小说 ,但如果以文化的视角切入文本 ,会发现小说中蕴涵着人性善与恶的交织 ,这其中体现着作家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对人格面具及表演性的揭露 ,以及对宗法制度统治下的乡民社会的反思和超越 相似文献
13.
《淮南子》作为我国思想文化史上一部重要著作,为成语的起源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成为我国成语典故出处的重要源泉.开展《淮南子》成语典故文化传承研究和基地建设,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良好的文化氛围基础和雄厚的文化研究团队.科学制定《淮南子》成语典故文化传承与推广基地建设目标和实施方案,应当坚持整体性和系统性相统一、思想性和教育性相统一、概念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原则.同时,在课程互动教学、搭建传播平台、研发创意产品、推动科学研究、扩大展示交流、强化辐射带动等方面要进行具体的建设构思和组织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将基地打造提升为学校文化育人品牌、成语典故文化传承与推广特色单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14.
王进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20(6)
<霍元甲>的经典形象是民族意识和男性话语的历史产物.2007年由李连杰主演的同名电影对这一文化经典的重新演绎,虽然已经意识到以往完全被忽视的女性形象和性别符号,然而在突出呈现文化英雄的民族主义话语的同时,仍然落入父权主义和男权话语的历史叙事模式.运用当代女性主义理论,通过深入解读影片中的性别形象内涵,从而揭示出在民族英雄的历史叙事中被传统父权话语所遮蔽的性别批评空间. 相似文献
15.
杨文全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成语中的镜像———中国古代隐逸文化阐微杨文全关键词:中国古代成语隐逸文化隐士生存状态隐逸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奇异的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一个不朽的精神主题。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流传着许多关于隐逸的事迹,出现过众多的隐逸之士。为此,《后汉书》、《晋书》... 相似文献
16.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75-82
现代化过程中族群文化重构与民族自我认同加强是民族文化自觉的表现。维护民族主体性的文化要求中所体现的族群性与国家认同并非对立关系,各民族文化重构过程与民族文化自信的生成过程具有同质性,有着共同的目标及能动性结果。各民族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自觉是民族文化自信宏观叙事下的具体表现形式,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框架下提供了国家认同的前提与保证。 相似文献
17.
《英雄》及其文本给人们的启示可归为两点:一是在运营创意方面实现了有效的资金运转,开发了更具回收潜力的海外市场,以主流片提高了上座率并注重世界性标准;二是在文本翻新拓展方面,实现了技术性与人文性、思想性与娱乐性、立意与叙事、形式与内容等方面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余冰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3):135-136
本文结合贝多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个性特点 ,讨论贝多芬生命中一个危机时期 ,探讨贝多芬是如何将这一危机转化为音乐创作 ,写出他不朽的《英雄交响曲》的 ,并对这一交响曲的艺术特色进行简要的赏析 相似文献
19.
唐浩明的长篇小说《张之洞》,塑造了以传统精英文化人格为核心的中国式英雄形象。小说在逆境选择和矛盾冲突中突显英雄人物主体价值,在社会关系和人物对比中突出英雄人物个性特征,并通过对中国式官场文化的书写,表现了英雄人物忠君式爱国的悲剧、宦海生存的艰难以及理想突围的困境。小说流露出创作者矛盾的主体意识,体现了对中国式自我身份认同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高志明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47-51
由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所凝练的成语"邻女窥墙",在历代流传中派生出以"东墙"为核心的换喻式典故词语和以"邻女"为核心的隐喻式典故词语。两类典故词语在唐宋时期开始分流,"东墙"系列的典故词语在文人中流传,是艳情符号,在现代汉语产生后几乎成为死典。"邻女"系列的典故词语在现代汉语中转换生成"邻家女孩",得到公众普遍认可,成为约定俗成的公共俗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