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轻松地带     
《新少年》2010,(6):46-47,40
用“籽”字还是用“子”字? 过去登的《善待每一条生命》文章里写道:“这个橙子的子儿太多了,我吐出了子儿……”这里的“子”字,应该是“籽”字吧?  相似文献   

2.
刚开始搞橙子是为了消磨有生之年的余暇时间 2008年,一家杂志结合改革开放30年背景,做了一期题为“30年失踪者”的策划。其中一篇文章说,褚时健等人是中国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历史进程中的牺牲品和失踪者,他们“一时风光,永久寂寞”,“他们的牺牲,为后来者插上了一个此路不通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2006年10月28日晚,一股“橙色风暴”引爆香江,来自湖北武汉的19岁姑娘黄橙子吸引了全球华人的目光:在凤凰卫视“2006中华小姐环球大赛”总决赛中,黄橙子艳冠群芳,夺得冠军。她同时还获得最佳人气奖,并当选凤凰网形象代言人。本刊记者经过多方联系,终于采访到不愿公开与媒体见面的黄爸爸。听完黄爸爸的育女之道后,我们相信,橙子就是父母放养出来的金凤凰。  相似文献   

4.
钟丽娅 《社区》2013,(25):57-57
“吃西瓜要加盐、菠萝蘸酱油吃、橙子上撒盐古已有之、苹果加点醋味道更好……”别以为这些水果吃法是恶搞,这可是全国各地的地方饮食习惯。近日,网上一篇讨论各种“奇葩”饮食习惯的帖子引起大家热议,让不少人惊叹无法相信……  相似文献   

5.
呱呱 《北京纪事》2013,(7):24-27
2012年冬季,北京的天气格外寒冷,但一首歌曲却温暖了无数网友的心。“这个冬天最温柔的阳光,把我们影子拉得好长。好……”这是“馒头”写给妻子橙子的歌,你挽着我的手偷偷地笑了,说还能活着真在歌曲的背后,是一段令人动容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作为“五四”时期“为人生”文学的典型代表,茅盾和叶圣陶的评论和创作实践集中了“为人生”文学思潮在这一时期的多元并存、互动对话的复杂路径。茅盾对“为人生”文学理论资源的孜孜以求,叶圣陶对“为人生”文学理想的多元实践,两人身兼评论者和创作者而产生的互动影响、互为“镜像”,都凸显现出他们探索“为人生”文学的理想艺术形式的执着,对如何界定和描摹“现实”、如何呈现“真实”的“现实”和“革命”的“现实”的焦灼,同时更映照出“为人生”文学广泛、开放、富有弹性的边界,这无疑为渐成新的主流叙事的革命文学提供了可供借鉴和反思的参照。  相似文献   

7.
“诚明”之境是儒者“天人合一”的人生理想,是儒者的安身立命之地。“存在”的“澄明”为“此在”的人生追求,亦为“此在”的“无何有之乡”。两种不同人生境界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8.
“游”是贯穿《庄子》一书的关键字眼,亦凸显了庄子理想人格的精神内涵。庄子以对人生的探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游”的人生状态予以体味,“游”彰显了“无待”、“无为”的主体自由精神和生存状态。以“游”之人生为枢纽,辐射至哲学、艺术、政治等层面;以“采真之游”为核心,指涉“天游”、“心游”和“无为而游”等多重人生处境,呈现出“游”的多重精神指向,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简称“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的主渠道,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目的是其人生观教育的重点。针对有的大学生对“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提出的诸如“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是伟人标准,高不可攀”之类的质疑,从幸福观教育入手,创新教学内容,将其分解成“人生目的在于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和“高尚的人生目的就是将追求幸福与为人民服务统一起来”讲授,既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又符合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相似文献   

10.
玉栋 《中国农村》2009,(6):36-38
这个人生中第一次便做烧烤生意,后来多次历经人生“拆迁”,峰回路转又回到烧烤领域的王宇,真正开始了自己的“烧烤”人生。  相似文献   

11.
论象山先生的人生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探讨象山先生的人生精神,并寻求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象山先生以“天爵”与“人爵”来群分人生价值的大小;以是否“堂堂做个人”来区分人生理想的有无;以能否徽“大人”来判别人生境界的高低。这一较独特的人生精神,发而为象山先生个性鲜明的人生践履。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象山先生倡导的这种人生精神仍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20000多首唐宋词可以看作是词人们以词的方式书写的人生答卷。他们认为,第一,人生是“浮生”;第二,人生须当“及时行乐”。他们在平凡生涯中“享受人生”,包含着获取审美愉悦和热爱生活的合理性,也是当时社会经济高涨和物质生活水平提升而引起的人的个体价值在人们思想观念中的“升值”。也正因为唐宋词人更其看重了自身的生命价值,因此无论在哀叹惋惜“浮生”虚空方面,还是在“全方位”地享受人生方面,词的思想蕴含和艺术表现都比前代文学有了更深刻细腻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曾面临许多人生抉择:“为官”还是“归田”?“独善”还是“兼善”?“独居”还是群居”?“有君”还是“无君”?“有神”还是“无神”?这些人生抉择的过程、冲突与结果,展示了陶渊明的人生追求与境界。  相似文献   

14.
冯友兰先生以人们对宇宙人生的觉解程度将人生境界从低到高划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为获得人生最丰富的意义和价值而对宇宙人生的全面了解、追求高层次的人生境界的倡导,突出理性、强调道德行为的自觉原则,强调公利、维护社会利益和民族利益等观点都是值得肯定的;存在的主要偏颇是将“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对立起来,在义利之辩上表现出抽象的道义论性质。  相似文献   

15.
美术课上,我们举行了一次“水果拼盘”大赛,各个小组都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水果,有苹果、橙子、火龙果、荔枝……还准备了水果刀和盘子,一个个都胸有成竹。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丰子恺审美观的特质在于一种“直视”的精神,即一种抛却外在束缚而直面事物本身的精神。从这种精神出发,丰子恺提出了以“绝缘”为核心概念的审美理论;在艺术与人生的关系的问题上,则倡导“人生的艺术”与“艺术的人生”。文章最后简要探讨了丰子恺“直视”审美观的人生观基础及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我国中专学生的社会身份地位较以前有所降低,因而其人生追求也就出现了新的特点。该从分析当代中专生人生追求的主要特点入手,着重关注他们人生追求中人生理想的问题,并对如何加强当代中专生的人生理想教育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孔子整理《诗经》,提出“诗,可以兴”,诗歌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开始渐渐露出它的本来面目。虽然孔子的思想折射着社会伦理政治的色彩,但他看到了文学在人生中对心灵的激发作用。孔子对文学的观点由“仁”展开,由人生展开,他将其人生哲学渗透进对文学艺术的看法中,在真诚的基础上,他将审美与政教一体化,使艺术与人生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联结,其诗兴论体现了一种“仁”性内涵——“为人生而艺术”。  相似文献   

19.
庄子美学是“逍遥游”的美学,以绝对自由为核心的“逍遥游”兼有人生、审美的双重意义,成为庄子人生哲学与美学的共同归宿点。在道家学派中,庄子比任何人都更集中、更突出地关注和思考了人生问题,并且把“道”和人生紧紧连在一起,把道的境界看做是人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庄子美学是从心灵体验出发,追问永恒长存的生命意义,把个体有限的生命纳入到宇宙大生命之中,从而实现美的超越,从有限进入到无限,最终使人生永恒化、艺术化,使审美本体化、人生化。  相似文献   

20.
[摘要]在冯友兰,依照“觉解”的程度不同,人生展现为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到“天地境界”之不同层次。面对这样一个由低到高的境界层级,人生之最终追求是越上“同天境界”,从而成为圣人。然而,圣人并非因其高远的境界而“出世”,而是“即世”又“出世”即“超世”的,亦即“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正因为如此,圣人是适宜为王的。冯友兰不仅对此进行理论探讨以引导社会,而且自己亦在此哲学观念下度过一生。即,成为圣人,进而成为王,是冯友兰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