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周锡冰 《金陵瞭望》2007,(16):35-35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能听到员工各种各样的借口:如果工作中的事情不理想.那肯定是老板的问题:如果家里的事情不完美.那一定是对方的错:如果员工在考评中得了个“D”.那肯定是因为主管不喜欢你:那个客户太挑剔了,我无法满足他:我没有在规定的时间里把事做完.是因为……我没学过:我没有足够的时间;现在是休息时间,半小时后你再来电话:我没有那么多精力:我没办法这么做。  相似文献   

2.
“假币”     
王淑君 《社区》2005,(15):57-57
在公司“打工”就是压力大,虽然被称为“白领”,但单单“打工”二字,也可说明每天须昏天黑地地忙,绝没大街上那些闲逛的女人们发自骨子里的那般悠闲。很早以前,我就打定主意,有朝一日,我一定独自上街随意地“消闲”一天。七月的一个周末,我迫不急待地奔向了时装城。我信步走进一家小小的精品屋,立时被一身牛仔套裙迷住。我问早已笑盈盈迎过来的女店主“:哪儿产的?“”香港,这是今年最新行的款式。”说着,她从衣架上了下来,打量了我一番“:小姐,这款式最适合你这苗条的身材穿!您要是喜欢,给你打个8折,470元。”我用手捏捏,料子确实不错,我欣…  相似文献   

3.
佚名 《今日南国》2014,(5):39-39
1.一个“富二代”开车在公路上超速,被交警拦住了。“富二代”连车都不下。很嚣张地伸出脑袋,不耐烦地说:“你知不知道我的父亲是谁?”交警客气地答道:“对不起,这个问题我帮不了你。不过,如果你真想知道,我建议你问问你的母亲。”  相似文献   

4.
刘绍义 《中华魂》2013,(20):49-49
我常常想,“东”(柬)这个字,为什么是“日”在“木”中呢,“日”在“木”上为“东”,即“杲”字,“日”在“木”下为“两”,即“杳”字,不是更好吗,好记又容易理解。偏偏造个“柬”字是“日”在树林(木)中,多不显眼呀。  相似文献   

5.
一般来说 ,“我”和“我们”显然有区别 ,但在很多情况下 ,“我”会悄然向“我们”滑动 ,使话语的含义发生微妙而重要的变化。从修辞学理论来看 ,将“我”和“我们”混合使用 ,或者说在这两者之间滑动 ,修辞效果可能是比较好的 ,相对而言 ,完全把“我”隐去 ,只使用“我们”,尽管可能强化修辞效果 ,却可能败坏认同  相似文献   

6.
说“大家”     
作为一个人称代词 ,“大家”在人称指示的价值场中存在 ,它统括“我、你、他” ,混同了对话参与者和言谈对象的角色分别 ,表示亲近和团体归属 ,并从指示用法引申为非指示用法  相似文献   

7.
薛涌 《21世纪》2010,(12):57-57
人是怎么富起来的?正当的财富,都是你通过为他人提供服务而得到的报偿。如果你想成为未来一代的领袖,就必须学会做一个“为了别人的人”。  相似文献   

8.
职场上,如果你听到刚认识的两个女士相互称对方为“亲爱的”或者“宝贝儿”,不要担心这是什么不伦之恋,其实很可能她们才认识不过30分钟而已。  相似文献   

9.
王蒙 《社区》2011,(32):54-54
什么是智慧?是“知识多”吗?不。知识多,是渊博,是活字典,未必就是智慧。掉书袋的人,学贯中西、文通古今的人,是学问大家,但未必是最好的智者。仅仅有一种绝活,人们会称赞你心灵手巧,称呼你是能工巧匠,却不一定认为你很智慧。  相似文献   

10.
孟谦 《社区》2009,(18):1-1
曾经有一个笑话,说某气象台接受记者采访时,记者问:“您预报下不下雨的根据是什么呢?”站长回答:“我们气象站有10个人,我每天都问他们今天会不会下雨,如果有两个人说会,其余8个人说不会,那么我就预报降水概率20%!”  相似文献   

11.
妮子 《人生与伴侣》2010,(11):48-49
人际关系的距离是无法用尺来衡量的。有时候人与人之间太过接近,就避免不了摩擦,尤其在职场中,“零距离”接触只会令人失去安全感。那么职场中的哪些行为最让你觉得没有安全感呢?网上调查显示,35.9l%的受访者选择了“他人对你的工作内容指手画脚(侵犯你的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12.
翻开日历,明天就是我盼望已久的“六一”儿童节了,我高兴地走到妈妈的房间,对妈妈说:“妈妈,明天是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噢,是不是应该……”说完我就认真观察着妈妈的反应。妈妈放下手里的报纸,说:“那你想要什么礼物?”我想了想,对妈妈说:“我什么也不要,只想明天当一天的家长!”妈妈的眼睛里闪过了一丝不信任,但很快妈妈就对我说:“好吧!明天你是家长,你说什么我都听你的。我给你100元,你就看着办吧!”  相似文献   

13.
人称代词在语法分类中是一类实词,其词汇意义非常简单,就是指代人称,不同的人称代词,指代不同的人称。然而人称代词的语用意义却较为丰富,在语境中能够产生不同的语用变异。本文选择“你”与“您”这一对同一“人称”领域的代词进行对比,解析其不同语境中的语用意义及其变异。  相似文献   

14.
试想这样一种情景:如果让你在两桌看起来同样色香味俱全的饭菜面前选择吃哪一桌.你也许会选半天.但是如果告诉你其中有一桌是你妈妈做的时候.你会选择哪一桌呢?没有特殊理由的话.我们当然会选择自己妈妈做的那一桌,因为这一桌的饭菜加入了另外一桌菜永远无法调入的味道.那就是情感,这桌菜无意中也充当了“妈妈”的角色.让它无可替代。  相似文献   

15.
刘诚龙 《金陵瞭望》2007,(10):52-52
1957年4月,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说:“这次整风,非党员自愿参加,自由退出。这就是整风的办法。我攻你,你攻我,有意见就说,党内外打成一片,此即整风。”姚文元在这些文字中吸了吸鼻子,嗅出其中要搞“大民主”的气息了,于是乎猛写文章,猛提意见,写得越激进越叫好,提得越尖锐越招人,他在“辨证法的名义下”以“一家之鸣”在百家中“大鸣大放”过.  相似文献   

16.
《华人时刊》2005,(12):6-6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回答 记者有关“三农”问题的提问时,引用了1979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 在其获奖演说中的一段话:“世界大多数是贫 困人口,如果你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那么你就 会懂得经济学当中许多重要的原理。世界大多 数贫穷人当中,又主要是以农业为生计的。如果 你懂得了农业,那你就真正懂得了穷人的经济 学。”  相似文献   

17.
文轩  朵雅 《今日南国》2005,(23):48-53
如果我说:一个打工妹帮危机婚姻的夫妻“灭火”,不仅当上公司总裁。而且赚的“财富”超过百万!你肯定会睁大眼睛连喊“不可能”。 本文讲述的一个故事:就是在婚情调查公司上班的打工妹,在一次良心发现后,居然捕捉到“劝和不劝离”这个潜在的巨大商机,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不仅将“婚姻消防员”的工作干得有滋有昧。赢得了巨大的市场。而且不到一年。就受到了100多个历经风雨雷电夫妻的尊敬!她得意地说:“尽管我的收入不高,但我赚的精神财富胜过金钱,早就超过了100万!”  相似文献   

18.
那个前任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居然在考试过程中偷看报纸。我强忍着怒火静静地将他的报纸收了上来。下课后,我让他到办公室“做客”。“为什么在考试时间看报纸?”我和颜悦色地问。“因为报纸上的内容太精彩了。”“报纸再精彩也要留到课后看啊!”“我想快点把报纸看完。”“为什么?”“因为这份报纸是向刘小宁借的,他说放学后要还给他。”“你为什么不向别的同学借?”“其他同学都不爱跟我玩,不借我。”“当初在订报的时候为什么不订一份?”“我……我……因为我家穷,我买不起。”他呶呶嗫嗫地说。过后,我到了他家,看到了他家徒四壁又破陋不堪的房屋,听到了他唯一的亲人——父亲无奈的叹息,我顿时理解了,是贫困的家境和缺少的母爱形成了他自卑和冥顽不化的个性。又一期的《小学生周报》到了,在分发报纸时,我把自己留的报纸分给了他。当我念到他的名字时,他惊愕极了。我则向他投去了默许的微笑。过后,他来问我原因,我说:“以后, 你的报纸就包在老师身上了。”他的震憾溢于言表。我要送他的不仅是一份报纸,我更要送给他那残缺的关爱和呵护。渐渐地,他有了同龄人该有的笑容, 他的“侠骨”少了,他的“柔情”多了,他变得热爱学习了。  相似文献   

19.
“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这大概是头脑正常的人都会津津乐道的。因为,把别人的好东西“拿来”为我所用,把传统的好东西“拿来”为今所用,我们就会快快地发展起来,就会少走弯路;同时也好对付来犯的“别人”。你不是搞原子弹、卫星吗?那咱也搞,搞出来后你就别吓唬我了!你要真玩咱就对着干。这个世界上谁怕谁呀!看来,你搞的市场经济还真有点活力,那咱也搞,搞好了国家的实力强大了,老百姓的生活改善了,何乐而不为!总之,只要对我的发展有好处,就不妨“拿来”,而且多多益善。对古代的好东西也是这样,老祖宗的宝贝一翻出来可值钱哩!然而,凡事…  相似文献   

20.
一个叫“通用汽车”的ID在国内某微博网站发出了自己的第一条消息。这个ID是这样介绍自己的:出生于1907年9月16日,家乡在美国,现在上海浦东新区。“他”还俏皮地跟各路朋友打招呼“我是通用汽车,你是谁?以前我喜欢喝汽油,胃口太大,现在我的胃口和我的日本同行差不多,还爱上了喝氢气、乙醇和插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