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小尔雅》是继《尔雅》之后又一部按义类分篇的训诂专书,也是第一部广雅之作,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之六艺略孝经类。笔者着重从《小尔雅》的源流演变、前人征引《小尔雅》的情况、《小尔雅》的真伪、作者及成书时代的考述等几方面进行探讨,认为其当是古小学遗书,对前人的考证工作予以概述,并对其中个别观点加以辨正。对于其作者的考证,在学界日趋证实,笔者认为在目前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应谨慎对待。  相似文献   

2.
通过文献记载的考察可证明,《小尔雅》的内容是可靠的,成书年代应西汉时期,作者可能是楚人。  相似文献   

3.
从文献学角度对《小尔雅》的成篇时代、作者及其与《孔丛子》之关系进行考察,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小尔雅》最早成书于秦汉之际,最早的作者为孔鲋,其后此书历汉、魏、晋又经后人增益、改定。《小尔雅》对《孔丛子》而言,最早于秦汉之际被附于《孔丛子》,魏晋之前被辑出单行。后人以为其先单行后被采入《孔丛子》,与事实不符。  相似文献   

4.
<汉语大字典>在引用古代辞书方面有一些缺失,尤其是在引用时代较早的辞书方面,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就<小尔雅>中的古词义训释看<汉语大字典>引用其书的情况,以提出修订意见.  相似文献   

5.
清人胡承珙编著的《小尔雅义证》,虽经刘世珩校勘(聚学轩丛书),引例出处仍发现许多错误。卷一广诂三页《尔雅·释诂》:“班,赋也。”按:应为“释言”。九页《襄十年》:“遂灭逼阳。”按:应为“春秋经襄十年”。十八页《小雅·桑柔》:“告尔忧恤,诲尔序爵。”按:应为“大雅”。十九页《小雅·桑柔》:“逝不以濯。”按:应为“大雅”。卷二广言二页《礼记·大行人》:“归脤以交诸侯之福。”  相似文献   

6.
同一个名称的得名之由应该是确定的,一个词的理据只能作出一种解释,而不应该随意解释.作为一部解释词语理据的著作,<释名>则有48处出现了"一词二据"现象.产生"一词二据"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兼容并收前人的训诂材料;二是运用声训随意系联同音词或近音词;三是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探求理据.  相似文献   

7.
三《训》人性观在继承儒家性自"命"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人性为"丑",主张性有"好恶",其人性观属于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性恶论。三《训》还认为通过"因"性施教、"因"性分次等方法,可以解决性恶所引发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词源研究成果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其中《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南方草木状》虽为农学杂著,然它们对其中的词语的得名之由作了一定程度的探讨,其词源探讨表现在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张炎《词源》体现了他主要的词学思想,对当时与后代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词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后人对《词源》的研究几乎从未间断.新世纪以来,张炎《词源》研究接续了上个世纪末的余绪,主要围绕以“雅”为中心的论词标准、“清空”境界的多重解读、《词源》价值的重新估衡等方面展开,并呈现出视角多元化与体系化、细化的特点,形成了新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0.
唐代笔记<资暇集>中颇多关于词源探讨的材料,其词源探讨的形式表现为:在讨论字形或词形规范的同时揭示了一批俗语词的得名之由;在探讨俗语词典故或来源时揭示了一批俗语词的得名之由;直接揭示俗语词的得名之由.其中也有些词源探讨不正确或证据不足而有待进一步考察.我们应当重视古代笔记中的词源探讨内容.  相似文献   

11.
华夏先民曾经在丛林中度过了漫长岁月,通过植物获取他们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大部分物质.文章以<尔雅>"释草"、"释木"两单元为切入点,探讨祖先用植物为器物制造经济作物的辉煌,通过古汉语名词分类系统,考察符号世界与实物世界的关联和差异.  相似文献   

12.
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明确提出了“命名之义”的概念,对语词的孳乳派生规律进行了初步探索,归纳了同源词的词义关系,其中对词义相关类同源词的分析,特别是对相因类同源词的分析,对当前同源词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严元照的《尔雅匡名》在清代上百部《尔雅》研究之作中较有特色,尤其是其以《说文》校正《尔雅》的研究方法给后人很大的启迪。他以《说文》为参照,从古代用字角度、书体演变角度、汉字构形角度研究了《说文》与《尔雅》之间的差异,基本上澄清了《尔雅》收字情况、《尔雅》流传过程中的讹变等问题,为后人研究《尔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善本。  相似文献   

14.
江西汉语方言主要常用口语本字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西汉语方言主要常用口语本字考@陈敏燕$南昌大学宣传部!江西南昌330047 @张雨金$南昌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47 @陈昌仪$南昌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47~~  相似文献   

15.
言、象、意三者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既涉及语言学知识,也涉及美学知识,更涉及哲学知识。古人早就意识到言不尽意,于是立象以尽意,最后达到得意忘象。对言、象、意三者关系的不同认识,导致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西方的有所不同,中西美学也形成了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虽然不如鲁迅、冯至一样具有鲜明的存在思想,但以存在主义生命哲学的眼光视之,萧红仍不乏许多深刻的存在思考,主要体现在其三大文本《生死场》、《后花园》、《呼兰河传》上。论题在这三大文本基础上立论,从而发现当前萧红研究中许多还不为人所注意的层面。  相似文献   

17.
汉语文化词是经由文化交流和翻译活动被借入英语语言中的。本文深入探讨了汉语文化词被借入英语的历史过程,系统地研究了英语中的汉语文化借词,并对今后汉语文化词的翻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代表着当前古汉语虚词释义的最高水平。不过仅以副词尤其东汉副词为参照点,《词典》相关条目也存在描写不纯、说明不全、分析不准、今译不妥等释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作家通过对自然界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色彩的描摹,真实地反映客观环境,淋漓尽致地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调动并感染读者的兴味和情绪.文章对这一艺术手段的作用及运用方法作了探析.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文化中大山崇拜心理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坤 《东方论坛》2010,(2):22-28
中国古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大山崇拜心理。昆仑神山是大山崇拜心理的原初形态和终极代表。秦汉以降,五岳被异化成为现世中的昆仑神山,并继承了神山的职能角色。五岳封禅文化是大山崇拜心理的必然产物,也是其典型形态和成熟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