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汉语词义研究中,词义演变的研究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说:“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是编纂一部历史性的《汉语大词典》,这部词典的主要工作是放在诃义的历史研究上。在词典中,词义的历史发展应该是分别研究的,又应该是互相联系的。”词义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汉语词中,单音节词,即一个个方块汉字,其字义都有一个特定的变化发展过程。每一个字从它的本义出发,产生转义,即产生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它的演变历史,一方面受着社会环境和历史变革的制约,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例如“贤”,《说文解字·贝部》:“贤,多财也,从贝,臤声。”“贝”古代作为通货使用,为义旁,故“贤”的本义应与“财”有关。杨树达先生在《增订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释贤》一文中也说:“加臤以贝,则以财为义矣。盖治化  相似文献   

2.
“形容”是语文辞书中十分重要的释义提示词。不过当前并没有关于“形容”使用的规范和标准,且“形容”在辞书的编纂、修订和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研究发现,词目在释义时使用“形容”与否和音节数量关系不大。“形容”主要用于提示形容词性词目的词义,也可用于提示非形容词性词目的词义。在形容词性词目的释义中,使用“形容”提示词义,能够使释语与词目词性相匹配,或提示由词目特殊结构或词义派生带来的非字面义。在非形容词性词目的释义中,“形容”也存在两个提示功能,即提示拟声词词目的词义和提示拟声词以外的其他非形容词性词目的性质、状态义。今后在修订《现代汉语词典》时,不表形容义的非形容词不宜用“形容”提示词义,非形容性释语形容词、词目具有特殊结构的形容词以及拟声词词目则宜使用“形容”提示词义。此外,应将“用于形容”调整为“用来形容”。  相似文献   

3.
内向型明显是现行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的主要问题,而从国际中文教学实践中吸取经验是解决内向型明显的重要途径。“语素分析法”是国际中文教学中行之有效的词汇教学方法,但碍于语素义与词义的复杂关系、课堂时长、教师水平等原因,该方法在课堂中并未大规模开展。“语素分析法”的本质是围绕词义进行的系列拓展,这与词典的核心功能重合,也为“语素分析法”成功嫁接到词典中提供了可能。基于语义透明度、词语使用频率、语素能产性等,从词语的生成、难度划分与分离三个方面,可以将语素分析法运用于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的编纂实践中。  相似文献   

4.
释义,无论词典的释义,还是专书注释、语文教学中的释义,都应当解释词义。但是在已经出版的汉语词典中,却可以看到不是解释词义的释义。例如,《辞海》和《辞源》对“燎”这个词的释义: 燎,炙也,谓炙衣使乾也。《后汉书》:“遇大风雨,光武引车入道旁空舍。……对灶燎衣。”——《辞源》  相似文献   

5.
词书编篡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工作,一部字词典,特别是大型字词典,出现某些失误在所难免,但这些失误若不加纠正,就会影响字词典的质量,贻害读者。本文仅以几部常见的大型语文词典(如《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中文大辞典》等)在释义方面存在的缺点和错误为例,谈谈对词书释义的一些粗浅看法,供编词典和用词典者参考。文中所引材料,多是在编写《汉语大字典》过程中随手摘录的,现稍加归纳。列为八个方面,分述如下。一、要善于归纳旧注,提炼词义,切忌望文生义什么是望文生义?就是为了讲通个别文句而对词义加以随意解释。这种随意解释得不到公认,不能成为词的固定意义。旧词书望文生义的毛病往往因袭旧时的注疏而产生。《中华大字典》(以下简称《中华》)给“從”字立了一个义项:“牵”。引《淮南子、汜论训》:“禽兽可羁而從也?辈⒁哂兆?“從,犹牵也。”把高诱的解释代入原文、这句话可译为“禽兽可以戴上笼头牵着走”,这是很通顺的,但假如把“從”解释为“拉”、“拖”、“带”、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蒙古译语词典》里的“鹁鸽”、“溺”、“园”等三个词的蒙古文词义重新作了考释。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现代词汇语义学理论和方法分析汉语面部语义场词典释义的发展特点,认为汉语词典释义发展具有以下几条规律:释义根据由以“据形立训”为主、文献书证为辅发展到据文献书证立训;词典释义逐步与词义系统发展相适应;词典释义发展与语言文字研究水平密切相关;词典释义发展与词典编纂者所处时代的学术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正> 义素分析法,又称语义成份分析法,是50年代以来国外在语义分析中应用的一种微观语义研究的方法。近年来,它被陆续介绍到我国,在语言和词书学界引起了一些不同的反映,有的同志还将这种方法运用于汉语的词义分析和辞书研究中,在相关语词的词义分析和词典释义问题上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笔者以为,义素分析法运用于语文词典的释义、就是要求编者对所释词义进行过细的分析、比较,有利于区分词与词、义与义之间的差别,把握词义的基本特征,对于提高词典的质量是有益的。在此,仅结合自己对这一方法的理解和词典编纂中的体会,对汉语中多义词词义的发展变化与义素变化的关系,以及词典释义如何利用这种关系问题略表浅见。  相似文献   

9.
在原型范畴观的指导下,使用释义因子理论,对比《商务馆学汉语词典》和《牛津中阶英汉双解词典》中共有心理动词义位的释义内容,发现这两部词典都比较重视义核,而且客体因子比主体因子的凸显度更高,程度因子在释义中的作用突出。在此基础上,对以上两部词典中的“希望类”心理动词义位加以封闭研究,发现它们在释义上呈现如下特点:从释义因子类型的选择来看,普遍重视义核,但对某些附属因子的关注度存在差异;在释义配例上,两部词典基本贯彻了“同场同模式”的理念,但《牛津中阶》对附属因子的选择要比《学汉语》更有针对性,对学习者来说词义区分度更高;从同义词群内部核心成员的释义精细度来看,发现以上两部词典中充当义核的词往往是典型群内部词价最高者,其释义精细度也更高。最后,建构了心理动词的宏观释义模式,提出释义因子理论在词典释义、多义词义项划分以及易混淆词辨析等五个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的释义有三个方面值得商榷:第一,使动义不宜用“【A】使A”释义格式;第二,象声词也应尽量释义;第三,释义所用词语词义应尽可能是词典所收词语词义。  相似文献   

11.
<广雅疏证>所涉及的"正反同词"现象的最重要的形成原因,是由词义性质和词义范围产生的词义引申.由词义性质引申形成正反同词,其内在理据是"义相反而实相因",其具体方式是相关代用和相因推演.由词义范围引申形成正反同词,表现为由语境引起词义范围缩小,从而使上位意义降格为互相对立的两个下位意义.视角单一和比较对象不同,也是正反同词现象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2.
古代汉语修辞方式与词义的发展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修辞手段的频繁运用,往往造成词的临时性功能固定化,从而促成词的新义的产生;运用同一修辞方式,使得本来不同义的词成了同义词;运用不同的修辞方式,使原本意义不同的词表达相同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立足于出土文献流传视角,楚竹书传承字新见本义可分为二类:战国前各类文献皆未见的新出本义和战国前传世文献已见的准新出本义.这些本义数量少,使用频率低.战国前出土文献的局部面世和文献内容的字义选择,造成了这种本义呈现的滞后现象.  相似文献   

14.
从台湾当代小说看海峡两岸的同形异义词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意义差别的情况 ,对两岸的同形异义词语分别进行归类 ,并探讨了造成同形异义的原因 ,最后简要分析近年来大陆吸收台湾国语中同形异义词语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韩国语汉字形容词的词根与现代汉语词同形,在语义上,韩国语汉字形容词词根与现代汉语词都具有同形同义、同形异义、同形部分义相同、同素异序词等不同的类型。  相似文献   

16.
Leech和Lyons对意义的分类及其异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语言学家Leech和Lyons分别对意义进行了分类。Leech把意义分为七种,分别是概念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而Lyons则把意义分为三种,即词汇意义、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分析了Leech和Lyons的意义分类以及二者的异同并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查阅英文文献资料时会遇到英语名词复数意义的理解与翻译的问题:往往在翻译某些英语名词复数时,会忽略名词复数变义的问题,只是单纯把它们当作复数概念来看待.在英语中有很多名词由单数形式变成复数形式时词义发生了变化,有时变义还不止一个.本文通过收集和阅读,从中总结归纳出几点名词复数变义的规律,以此来充实英语名词复数变义的理解方式,为英语读者和同仁们提供了一份学习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8.
语义要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在语境的异化作用下,静态的语义会发生一系列变更,转化为言语意义,由“材料”而变为“成品”。具体表现为语义在语境中限定,语义在语境中逆反,语义在语境中偏移,言外之意在语境中凸现.  相似文献   

19.
一、“and”隐喻是一种虚词隐喻作为一个认知过程,隐喻不单纯是从一个域转向另一个域的单一的语义范畴的拓展,而是在其范畴之间的连接和关系中,它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一类事物或经验”[1]。笔者通过研究发现,虽  相似文献   

20.
汉语可能补语的语法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语法学者对普通话中表示可能的两种语言手段的可能义已经有所研究,但对方言中的可能补语所表示的可能义的研究还没有较系统的文章出现。文章通过对方言中可能补语的可能义的考察,发现方言中可能补语的可能义同样存在不同的类别,并尝试予以分为几个小类,以期对方言中的可能补语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