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为出发点、中心点和落脚点,从实践上高度关注民生问题,从解决民生问题破题,从倾听民生心声着眼,从破解民生难题推进,对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传统儒家不仅对民生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而是还为解决民生问题寻找理论根据.其一,"人为天生"是儒家民生思想的宗教基础.既然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是天所生,统治者就应念同胞之情而关注民生.其二,"德舍天地"是儒家民生思想的道德基础.儒家基于"天人合一"的观念要求人们秉承和效法天地"生生"之德,作出有利于民生的事情.其三,"民为邦本"是儒家民生思想的政治基础.儒家总是把"民"作为被统治者来看待,同时又基于"民为邦本"的观念要求统治者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维护其统治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民生问题备受关注,而老区农村就业、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文化等民生问题更为突出,其原因在于: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农村社会建设欠账太多,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地方政府执政理念的偏离;不合理的人才流动格局.改善老区农村民生状况,必须加快老区农村经济发展,千方百计让农民增收;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确立"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的政府理念;积极构建公平、合理的人才流动格局.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法治意识的增强,各种社会矛盾以诉讼形式不断进入司法领域。就目前而言,民众的诉求主要集中在民生问题上。民生检察建设以关注民生问题为切入点,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作为检察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对我们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诉求、提高执法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立足民生检察,使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才能提升社会公众对检察机关的信任程度,增强检察公信力。因此,检察机关要关注民生问题,立足检察职能,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依法惩治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类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民生问题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把全面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来抓,而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上真正解决社会主义民生问题,需要充分认识关注民生的伦理依据、改善民生的有效路径和民生建设中党和政府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建党90年来,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如坚持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指导解决民生问题;始终关注并能正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党的领导与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相结合;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位置,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坚持制度创新,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有力的保障;等等。上述基本经验对于我们探寻我国民生建设的基本规律、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民生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而改善民生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从民生问题角度可以将中国辛亥革命以来的这一百多年分为四个时期。中华民国提出“民生主义”,首次将民生问题提升到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高度。但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半殖民统治时期,没有发动广大民众,无完整主权的国家没有能力解决当时严重的民生问题;新中国建立了人民政权,为解决国家安全和增强独立自主能力,国家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民生问题被降低到次要位置,公众参与仅为开展政治运动,导致整个社会的民生难以改善,尤其以农村的民生问题更为严重;改革开放伊始,国家和市场都将资源集中于轻工业生产,政策激励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困扰中国百年的基本温饱问题在几年内得以解决,而此时公共服务民生问题却凸显为社会矛盾的焦点;以民生为重点社会建设时期,解决民生问题需要构建公众参与基础上国家、市场、社会合作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我国都十分重视民生问题的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思想不仅凝聚着传统民本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民生建设思想的优秀成分,而且也是对毛泽东民生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今天,在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研究民生建设思想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解决我国在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的民生问题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石效民 《理论界》2008,(3):30-32
在新农村建设中,社会主义政治和谐不仅是题中应有之义,而且对整个新农村建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方向保障与制度供给功能。本文在对新农村社会主义政治和谐进行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提出新农村社会主义政治和谐包括党的领导的充分实现、村级管理的充分规范、农民权益的充分维护、农民民生的充分保障、干群关系的充分和谐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实现新农村社会主义政治和谐必须夯实经济基础,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构筑坚强堡垒,加强组织领导;推进村级民主,保障农民权益;保障民生,建立社会安全网。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任务,这表明我们党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文章结合十八大报告对民生问题的表述,阐述了保障民生首先需要关注几个基本问题,从中引出保障民生的两大基本条件,即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并进一步就这两大基本条件对于保障民生的重大作用给以阐释.最后通过对党的十八大报告的深刻解读,提出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为保障民生提供了坚实的政治条件,重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保障民生提供了基本的经济条件,坚持推进改革开放的坚强决心为保障民生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加强社会建设为保障民生找到了可供依靠的载体.  相似文献   

11.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民生建设目标。体现了执政党把握民生脉动、关注民生诉求、解决好民生问题的理念和追求。  相似文献   

12.
道路自信与民生建设是互为因果、同质同向的。道路自信源于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独特民生的深刻关联,民生改善的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的过程。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民生需求。新时代影响道路自信的民生问题主要表现在:民生问题交叉叠加,且比以往更加复杂;民生问题治理机制的创新性与适应性之间匹配度不够;关键领域的民生建设与系统性民生体制改革有待形成更大的合力。解决民生难题,必须更新观念,打开民生建设的新通道;强化问题导向,实现社会风险防范与民生体制改革的有机统一;突出重点,聚焦民生问题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3.
民生问题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问题,邓小平同志就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民生思想,并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壮大,他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在此主要围绕着中国的民生问题提出的背景,分析和总结出基于民生视角下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优越性思想民生问题的特征从而来认识邓小平社会主义优越性思想对于现实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后,中国城镇化先后经历了以小城镇和城市为载体的两个建设阶段。在以小城镇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中,进入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的农民过的仍是“农民式”生活,乡镇政府几乎没有解决进城农民民生问题的压力。在以城市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中,进城农民的就业、住房、子女教育等民生问题突出,城市政府尤其是大城市政府解决他们的民生问题压力巨大,以至于一些打工几十年的农民工至今仍不能充分享有均等化公共服务。加快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并优先发展县城民生事业,不仅可以为高质量城镇化发展提供新的战略支撑点,还可以凭借县城“城尾乡首”的区位优势,吸纳更多进城农民和返乡农民工到县城居住、生活和就业,进而在新起点上推进城镇化既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民生建设目标,体现了执政党把握民生脉动、关注民生诉求、解决好民生问题的理念和追求.  相似文献   

16.
周朗生 《兰州学刊》2010,(10):20-23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民生政治史。民生问题在中国历史上未曾圆满解决,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翻开了解决民生问题的新篇章,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生政治观。因此,探讨民生政治观的思想渊源、内涵特征和重大意义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建设是使广大农民受惠的民心、民生工程,是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在这一背景下,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面临新的课题。一号文件指出“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是农村金融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这是政府为了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重构农村金融体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而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如何在这一目标下,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成果,从民生角度积极推进适应农村多层次金融需求的社区金融机构的建设,就成为当务之急。一、社区金融机构的建设应立足于支持农民改善生…  相似文献   

18.
民生的问题化与政府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当代中国,民生领域出现了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政府管理学思考。当代中国民生问题的实质,是人民政府框架下的发展观念、具体制度与应对机制问题。为化解民生问题,中国政府应以关注民生、保障民生、发展民生为第一要义;应该转变发展观念,调整民生政策,着力于政府创新;应该切实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政府绩效制度。同时,应当全面构建旨在主动应对民生问题的调研、预测与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19.
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更加注重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把民生问题提到了更高的高度.近年来,宁夏在新农村建设中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如何在发展中充分保障农民的基本发展能力和权益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20.
民生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是“五位一体”的两个主要部分,它们的内涵与任务各不相同,但这两大建设却相辅相成、对立统一.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为解决民生问题、提升民生质量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另一方面民生问题的解决又反作用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包含重大的民生意蕴,从民生视角分析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探寻协调生态文明建设与改善民生、发展民生的路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