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7 毫秒
1.
论后期海德格尔的"语言本质"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德格尔对语言本质的探讨始终是在"语言与存在相互归属"这一洞察的指引下发生的.对语言本质的考察首先需要清理出一条通向语言自身的道路,然后在这条道路上追问语言本质.在语言本质的揭示中,本质被转换为同一与差异的根据,这样,语言的本质即是本质的语言,存在与语言在本有的真理中相互共属.  相似文献   

2.
千百年来,人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探索美的存在及其本质,关于美的学说理论,如同现实生活中美的存在一样,千姿百态,各有风采。本文吸收他人允当之说,在此基础上按照个人的美学观点来评述美学思想史上源远流长的“美是和谐”说,看看它对我们今天的美学研究有何借鉴意义。一今天的美学家们谈到形式美的时候,有的认为“美是和谐”说以“美在形式”为立论前提,着眼于客观事物的形式特征去探求美之所在,因而认为这是一种形式主义理论。“美是  相似文献   

3.
《理论界》2021,(5)
"语言"的存在,是出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安身立命的渴求而确立的关于"世界"的意义解释系统。当索绪尔在纯粹的理性运演下,以无视事物本真存在的"符号化"构型建构出结构主义的语言观之时,其实质不过是用理性的概念范畴为"世界"确立的一套新型的意指体系。其后的后结构主义者凭借"解构"的利器意欲超越索绪尔语言学,却因与前者分享着同样的理论平台——分析理性,反而导致了"世界"意义系统彻底的不确定性。可见,任何在感性的言语活动之外寻找"语言本质"的做法都是对"语言"本身的遗忘。只有遵照感性活动事实本身的"纹路",即遵照生活世界里不同于"形式逻辑"的"感性逻各斯",才有可能聆听到生命世界的"大言"——"诗意的道说"。  相似文献   

4.
进入语言的方式有多种,如果以人的存在为基点来划分,可以分为文本方式与人本方式。文本方式使语言与人的存在分离开来,认为语言构成一个独立自在的王国;人本方式则把语言置放到人的存在这一根基上,以语言界定人的本质。人本方式进入语言更多的是以存在的意义为基准点对语言做出价值判断,在对语言进行的多种价值判断中,语言家园之说使语言价值负荷最大化。如果从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历史的经验、语言现实的另一面等方面来考察语言,可知语言是难以承载家园价值负荷之重的。语言"空地"不认同语言是"存在之本",它是对语言家园这一命题的怀疑,也是对家园负荷的减负。语言"空地"以其多元价值指向消解对语言的极度赋值,其目的为了让语言回归自身,也让人返回真实的自我存在。  相似文献   

5.
语言和现实的关系是审视现实主义本质化和关系主义表达的有趣视角。"二十七年文学"指出现实高于语言,语言能够真实地反映现实,但在文学本质主义的批判中,人们往往忽视了"文学反映现实"的正面形象。20世纪80年代以来,纯文学和"无边的现实主义"对"二十七年文学"进行了反思,但在形式革新之余仍然坚持语言可以反映现实。可以肯定,这一时期的形式主义同样面临本质主义的危险,这表明现实和语言的等级关系并非文学本质主义的原因。话语理论时代的叙事观念改变了语言和现实的关系,这赋予"现实主义"关系主义的面目,而在特定的前提下,"现实主义幻象"的本质主义嫌疑仍旧存在。  相似文献   

6.
西方本体论依赖印欧语言中动词"to be"的独特品格。葛瑞汉关于系词的讨论以及卡尔纳普对形而上学的批评基于以下观察:古希腊语中"einai"兼有存在与系动词(或者说,述谓)二种功能且存在是主要用法。而且,"兼有"从消极的意义上讲实际上是"混淆",从而导致了"虚假的"传统形而上学问题。卡恩认为,"einai"以表真为基本用法,这一语言现象和古希腊的符合论真理观存在内在关联。另一方面,"einai"在语言学上的"延续体态"特征可以解释Being与Becoming之间、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对立,以及西方传统哲学对前者的偏好。另一方面,葛瑞汉认为,汉语中没有"be",就不会有本质横插在名与实之间。自汉代以来,汉语中实际上已逐渐发展出"是"的系辞用法。"是"既是近指代词,又常常指向事实上的"真"和价值上的"对",三重意义的融合有深刻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7.
"批判性"是辩证法的本质,但对辩证法批判本质的理解,存在两种有着重大不同的出发点,一是以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为出发点;二是以思维与存在的异质性为出发点。以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为出发点理解辩证法的批判本质,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理论困难,并将导致辩证法的批判本质遭到窒息。只有以思维与存在的异质性为前提,辩证法真正克服了一切独断论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成为一种推动思想解放与人的解放的力量,辩证法的批判本质才能得到彻底的彰显。  相似文献   

8.
汉语语法单位应在语言和言语这两种不同层面上分析,而别为语言单位和言语单位,研究汉语语法单位就是研究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汉语动词、形容词"名物化"说的错误就在于没能有效区别这两种不同的语法单位。言语单位是从言语链条中切分出来的,而语言单位则是从切分下来的言语单位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言语单位体现的是差别性,而语言单位体现的是同一性。索绪尔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以及开创性的语言价值学说为我们解决汉语语法单位的同一性和差别性这一重要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理论界》2021,(4)
朱自强儿童文学理论是一个较完备的体系,他始终坚持的儿童文学"没有古代,只有现代"之说,以及他对"本质论"和"本质主义"的冷静辨析,都是为建构一个以"儿童本位"为基石的理论系统服务的,前二者为"儿童本位"观之成为首要的理论基石保驾护航,三者彼此照应、互相解释,形成一张逻辑严密的结构网。  相似文献   

10.
王树松 《理论界》2004,(4):76-77
由于受"休谟法则"的影响,在技术哲学研究传统里把技术本质分裂为"事实本质"和"价值本质",并存在着"技术中性论"和"技术价值论"的对立.本文认为技术本质是事实本质与价值本质的统一,坚持这一点也就消解了"技术中性论"和"技术价值论"的对立.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学者主张"言不尽意",这种言意观反映了古代学者对语言有限性的认识.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也对这一问题给予关注,前者认为语言的本质是诗,应恢复语言原初的多义性,隐喻性;后者则提出"语言游戏说".汉语是一种颇具意义张力的语言,它在表达意义的时候,留给了读者广阔的阐释空间,语言与意义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2.
关于诗本原理,古希腊哲学提出了"迷狂说"、"摹仿说"等,中国古代文论倡导"神感说"."迷狂说"和"摹仿说"以纯理性超验主义为核心,"神感说"推崇感性经验主义,两者都不能全面阐明诗产生的根本原因.对于诗本原理的认识还需进行语言思维、神话思维和宗教思维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说“势”     
杨国荣 《文史哲》2012,(4):83-91
"势"既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又可以视为包含普遍理论内涵的哲学范畴。作为具有普遍内涵的哲学范畴,"势"与人的行动以及实践过程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在本体论上,"势"呈现为包含多重向度的存在形态,以人的行动和实践为视域,"势"则可以理解为人的行动和实践活动由以展开的综合背景或条件。从中国思想的历史演进看,对"势"的关注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此后这方面的讨论绵延不断。不同的学派、人物从各个侧面对"势"的内涵作了诠释,这些阐发与诠释为我们从更普遍的层面把握"势"在行动中的意义,提供了历史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在乔姆斯基看来,语言是一种心智活动和表现;语言机制是心智的组成部分,进而是大脑的组成部分;对人类语言的研究就是对人类心智,最终对人类大脑的研究.乔姆斯基"语言-心智-大脑"研究的意义在于:将语言研究转到人脑研究,这是语言学的一大进步,有助于认识人类思想和智慧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理论界》2016,(10)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人的本质"理论的创立过程中马克思遵循着一条清晰的逻辑主线,即从对宗教异化的批判转向对市民社会和国家二元对立基础上政治异化的批判,随后又走向对经济领域中劳动异化的批判,这三种异化批判为马克思科学揭示人的本质创造了逻辑前提。同时,这一逻辑路径的生成始终伴随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发现是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解放的前提条件,为我们正确认识人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身为物累"是人的异化的表现形式。它在春秋战国特定时期的凸显引起诸子百家,特别是道家的关注、焦灼与困惑。今天,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辩证法及其对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总结,为我们有效探索和科学解答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它的本质是人的异化;私有制是它产生的历史根源,它与私有制相始终,但在整个历程中并非维持始终衡定状态,在社会转型的特定时期往往会特别突出地表现出来;它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双重的,即既可促使个体和社会的发展,也可使个体幸福和社会发展误入歧途。以历史主义与道德主义辩证统一观,既看到它存在的历史客观性,又以法制与道德相结合的手段防止它的肆意泛滥,达至终极个体幸福与社会至善,是对待这一现象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语言学家和文学家都关注语言的言外之意,研究语言的言外之意一直是现代语言学的热点题,从奥斯汀最初提出言语行为理论开始,到格赖斯的会话含义,再到舍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和"言外之力",直至近年来兴起的关联理论,无一不对语言的言外之意产生浓厚的兴趣。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人最早也最善于运用语言的言外之意。中国的"意境说"要比西方人提出的"言外之意"理论早两千年。通过追根溯源,我们发现"言外之意"理论和"意境说"的哲学来源有相通之处,甚至可以说"言外之意"理论的产生受到过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启发。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贯串于科学发展观的始终和各个方面,是社会主义实践的出发点和归结点,也是其内在的本质和不竭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以"富国裕民"为核心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宝典,《道德情操论》是以实现"公民的幸福生活"为目标的伦理思想之典范。但对这两部著作,后世始终存在争议,这个争议后来衍生为经典的"亚当·斯密问题"。实际上,这两本著作的思想本质是高度统一的,所谓"亚当·斯密问题"是由于误解其著作而产生的。在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背景下,"亚当·斯密问题"以及"自爱"原则仍富含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哲学反思价值,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民华 《河北学刊》2012,32(2):193-195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出"不可说"的命题,这与禅的"不可说"不谋而合。本文从三个方面比较二者的言语观:什么不可说,为何不可说,如何说"不可说",以期探寻中西方哲学思想中"不可说"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