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始于美国次级房地产贷款的危机已经演化成了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啸,正加速向全球性经济危机演化。包括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内的西方人士普遍认为此次危机“百年一遇”,其波及范围和影响程度将大大超过1929年。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出口、投资、消费三大经济增长引擎共同发挥作用,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现在,美国华尔街金融海啸波及全球,全球经济进入萧条,金融危机必然带来经济危机。西方国家纷纷出现经济增长减速或负增长,全球经济衰退,国际市场需求降低,使中国企业出口订单减少,依靠出口的企业生存困难,经济增长引擎之一出口疲软。  相似文献   

3.
全球金融海啸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正在由金融领域波及经济领域,由虚拟经济波及到实体经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将受到危机的巨大冲击。加上中国经济长期存在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深层次弊端,更加凸显了这次抗击金融海啸的严重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相似文献   

4.
1996年全球犯罪生产总值高达一万亿美元1996年全球犯罪生产总值高达1万亿美元,其中有一半落入美国黑社会囊中,而在苏联崩溃之后,俄罗斯黑帮“累积财富”实力大增,在瑞士各银行至少有100亿美元的存款。最值得忧虑的是,黑社会通过日益自由化的国际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5.
去年9月下旬,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巨额亏损事件震惊全球。不仅因为LTCM涉及的金额大,牵连的银行多(皆为跨国大银行和经纪行),也因为这家公司合伙人的显赫阵容:有华尔街"点石成金"的债券套利名宿,有前金融监管机构的高官,更有站在金融理论前沿的...  相似文献   

6.
朱志刚 《浙江统计》2008,(11):13-14,25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全球各国经济发展出现了重大变化。与以往传统金融危机不同的是,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中的风险通过各级金融衍生产品传递给全球,使得金融发展的不确定性通过金融危机集中体现出来,造成了难以计量的经济损失和对市场的巨大冲击。特别是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在金融市场最为发达、金融产品最为丰富、在全球金融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的美国,对全球投资者的信心打击非常巨大。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银行不良资产成为一个困扰全球的话题。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到中东欧经济转轨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银行不良资产的积聚使银行体系的抗风险能力下降,成为金融危机的诱发因素,银行的不良资产由此也成为全球金融理论界、银行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80年代以来,各国更是加快了对不良资产的处置步伐。由于各国所面临的宏观、微观经济环境不同,产生不良资产的原因也大相径庭,因此在选择处置模式上,按集中程度的不同,有以美国的RTC(Resolution Trust Corporation)为代表的集中处理模式和以波兰为代  相似文献   

8.
知识卡片     
《四川省情》2009,(12):45-45
在金融海啸爆发一年后,人们以为危机已经结束。然而,迪拜2009年11月26日宣布,将重组其最大的企业实体迪拜世界,并将把迪拜世界债务偿还暂停6个月。消息令全球金融市场气氛逆转,引发风险资产市场资金快速出逃。  相似文献   

9.
知识卡片     
《四川统计》2009,(12):45-45
在金融海啸爆发一年后,人们以为危机已经结束。然而,迪拜2009年11月26日宣布,将重组其最大的企业实体迪拜世界,并将把迪拜世界债务偿还暂停6个月。消息令全球金融市场气氛逆转,引发风险资产市场资金快速出逃。  相似文献   

10.
金融市场的国际影响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到目前为止,对一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影响力进行系统性测评的指标体系还没有形成。本文基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协调证券投资调查数据库公布的全球双边证券投资头寸数据编制了2017年6月“国家(地区)×国家(地区)”形式的全球证券投资头寸表,并以该表的数据为基础模拟了全球证券投资网络。然后采用社会网络与马尔可夫链分析方法,编制了金融影响力指数,系统考察了中国在全球证券市场的直接与潜在金融影响力。研究发现:全球证券交易以美国、卢森堡、英国、日本、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为中心,中国金融影响力在全球排名第17位,尚未进入全球证券决策的核心,但已经成为全球证券市场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美国对冲基金接连出事后,全球金融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人们突然发现,美国是世界上金融震荡最大的策源地。日前所披露的美国长期投资公司LTCM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特别是通过定息证券所使用的惊人杠杆比率,令人联想到美国铁幕中可怕的情形,但那只是惊鸿一瞥,更大的...  相似文献   

12.
何献平 《浙江统计》1996,(11):21-22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中央银行职能的转换,金融统计监管工作呈现出日益明显的滞后性,金融统计数据失真、失准、失效,不能灵活监督和灵敏反映经济金融运行变化情况,甚至在一些地区和一些金融机构,银行“三铁”(铁帐、铁款、铁统计)已被“三假”(假帐、假表、假数据)所代替。这将严重削弱金融统计工作的“耳目”和“参谋”作用,并危及货币政策决策和宏观调控的顺利实施。因此,加强金融统计监管工作已迫在眉睫。一、依法加强统计论据客观真实性监管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坚持统计数据的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3.
《统计与社会》2007,(5):32-32
美国《时代》周刊撰文指出,全球经济已经变得越来越“多极化”,不再“单单依赖美国这台发动机”。在多重因素的推动下,全球经济正在经历一个健康的“再平衡”过程,这些因素包括美国投资的增长以及中国消费升温等。更为重要的一点,新兴经济体的贡献越来越大,其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已历史性地达到50%。  相似文献   

14.
一、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模式选择1、国外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模式借鉴。各国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模式多种多样,有大型专业化模式战略联盟模式;也有德国的全能银行模式,英国的母子银行模式,还有美国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无论哪种模式都对国内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综合银行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允许在一个公司实体内从事银行和非银行金融业务。但是,这种模式易产生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不利于加强金融安全,提倡在各子公司间建立“防火墙”。(2)银行母公司——非银行子公司模式。与综合性银…  相似文献   

15.
康继业 《山西统计》2002,(10):40-40
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金融“全球化”、“一体化”的新时代已经到来,因此,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要想真正办成一个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健康上市金融企业,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首先已不应再是一个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应该是一个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  相似文献   

16.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影子银行无序发展造成金融体系“脱实向虚”问题愈发严重,传统信贷渠道受阻,社会融资出现结构性失衡。对此,中国人民银行强化影子银行监管并创设多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遏制影子银行无序发展的同时定向支持实体经济扩大信贷融资,双管齐下破解金融“脱实向虚”问题。本文将结构性货币政策与影子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纳入双支柱调控框架,分析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政策效应与可行的政策搭配。研究发现,传统的信贷监管与总量货币政策容易诱发监管套利行为,难以实现精准调控。相较而言,结构性货币政策可以定向降低银行信贷资金成本,疏通信贷渠道,推动金融“向实”;影子银行宏观审慎政策可以限制影子银行盲目扩张,促进金融“脱虚”。进一步研究表明,两类政策具有叠加效应,可以形成较好的政策合力。此外,有效识别影子银行底层资产风险可以通过风险渠道抑制影子银行逆周期扩张,在货币政策紧缩阶段达成更好的政策效果。本文研究为双支柱相关政策边界拓展与政策协调搭配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经过从牛市到熊市的洗礼,中国的投资者从最初的盲目和冲动逐渐走向理性,稳健的理财意识逐步得到培育。他们对于银行的要求也有所变化,不再单纯关注硬件设施的建设和排队等候问题的解决,更注重的是以“人”为本的软件服务。全球最大的专项市场研究公司TNS日前发布报告称,在银行理财服务竞争从“量”到“质”的转变中,高端客户使用银行投资理财顾问的意愿和要求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8.
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又将人们的视野聚焦到市场化这一形式古老而内容常新的难题。文章认为,中国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是顺乎时代潮流的创举;市场化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最终让所有的社会成员能够分享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市场机制、效率与公平问题暨各利益主体的博弈,乃是现代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19.
李昕  谭莹 《统计研究》2019,36(7):26-38
通过比较资本外流的三种核算口径,本文将间接法与权益差额调整法相结合,对我国1982-2016年资本外流的规模进行估计。结果显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资本外流规模逐年增加且近年呈增速递增趋势。通过构建非限制性VAR模型,本文进一步对导致资本外流的结构性与周期性“推动”及“拉动”因素进行分析,经验结果显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至2013年美联储货币周期转向以前,导致我国资本外流的主要因素为人民币贬值预期与我国经济周期性调整等国内“推动”因素。2014年以来,我国资本外流进一步加剧主要受美国经济复苏步伐加快以及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整等国内外“拉动”与“推动”因素共同作用。其中,外部“拉动”因素是主要诱因。在资本加速流出背景下,我国金融开放步伐应渐进审慎。  相似文献   

20.
王玉荣 《中国统计》2001,(11):19-20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将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放银行业、保险业及证券业等金融服务业市场。这无疑将对中国金融业及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对开放金融市场的承诺银行业: (1)外国银行可以在我国“入世”当年开展我国国内企业的外汇业务,(2)在我国“入世”两年后,与我国国内企业进行人民币业务,开展我国居民的外汇业务,(3)在我国“入世”五年后,外国银行可以与我国居民个人进行人民币业务,(4)在指定的地域范围内,外国银行与我国国内银行享有同等权利,(5)在五年内,外国银行在中国的地域和客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