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十分必要和必须遵循的方针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其中哪一方面的实力增强,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事实证明,我国劳动力素质不高和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根据国际国内发展的大势,我国要想推进现代化建设,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走科技兴国之路,必须优先发展教育.  相似文献   

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进入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国际竞争态势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科技竞争成为当今世界国家之间和地区之间竞争的焦点.特别是自主创新,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已成为科技竞争的核心和确立国际产业分工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成为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浪潮中各国参与国际竞争、增强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进入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国际竞争态势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科技竞争成为当今世界国家之间和地区之间竞争的焦点。特别是自主创新,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已成为科技竞争的核心和确立国际产业分工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成为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浪潮中各国参与国际竞争、增强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面对时代潮流和发展大势,从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实际出发,考虑到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和已具备的能力,中央明确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  相似文献   

4.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已进入新阶段,特别是"十二五"规划时期,面对全球信息化和经济动荡、市场饱和、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加剧的挑战,我国企业要在未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全球竞争力,就要转变经营方式,顺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经济发展战略要求,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和软实力,特别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开始进军海外市场。如何提升中国产品在海外的品牌形象,改变海外市场对"中国制造"的低端印象,将中国产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本文从品质优先战略、文化制胜战略、科技引领战略、服务人性化战略、营销本土化战略五大战略入手,探讨中国产品海外形象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田夫  德扬  晓梅 《决策探索》2005,(9):24-25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一批批具有实力的企业纷纷跨出国门.把生意做到国外去,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每年在家门口赚取大笔外汇。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参与的企业会越来越多,跨国生意会越做越大,贸易额会越来越高.成为中国经济融入全球一体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中国企业海外欠款的数额却只升不降,有的已经无法追回,海外维权成为中国企业难隐之痛。  相似文献   

7.
国家创新系统体现一国竞争实力。只有立足自身,并最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国家创新系统,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参与到国际竞争中。面对综合实力强大的竞争对手,中国企业要改变资金实力弱、没有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差的现状,从核心竞争力入手,加强自主研发力度,更多地关注市场,确立自己的品牌意识,在一轮轮竞争中发展壮大自己,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9.
《科学咨询》2009,(3):I0001-I0001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日益表现出全球化和知识化的趋势,国际科技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国家间竞争更多地表现为各国企业间科技创新实力的较量。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由于掌握着产业的核心技术,处于国际竞争、国际贸易和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高端,引导着产业的发展方向。经验表明,只有依托一大批企业在创新上取得突破,不断培育创新型企业,一个国家才能具有持续的国家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提出:"走出去"是国家战略,是新一轮开放的重点,对于直接参与国际竞争、获取外部资源意义重大."走出去"有国家优惠政策支持;有大宗美元外汇储备作保障.近年来,我国中建、中水、路桥,华为、中兴、海尔,以及四川的东方电气、甘肃的金川等很多企业通过"走出去"大力拓展国际市场,成绩斐然,实惠多多.  相似文献   

11.
<正>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的提高,工业产品相对过剩,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并且已经出现国内竞争国际化之趋势。从90年代起,如何增强工业产品的竞争力,开始成为我国不少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课题。面对国内竞争国际化,我们的企业不仅要研究并懂得国内竞争,而且要研究学会善于同国际强手“过招”。市场经  相似文献   

12.
田夫  德扬  晓梅 《经营管理者》2005,(11):62-63
<正>随着跨国生意越做越大,中国企业海外欠款的数额却只升不降,海外维权成为中国企业难隐之痛。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一批批具有实力的企业纷纷跨出国门,把生意买卖做到国外去,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每年在家门口赚取大笔外汇。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参与的企业会越来越多,跨国生意会越做越大,贸易额会越来越高,成为中国经济融入全球一体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中国企业海外欠款的数额却只升不降,有的已经无法追回,海外维权成为中国企业难隐之痛。  相似文献   

13.
储昌木  邢丽 《经营管理者》2014,(20):121-122
本文从经济总量、经济增长速度、资本实力、居民收入和市场购买力等角度出发,利用秩和比法对贵州省各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贵阳市和黔东南州综合经济实力较强,安顺市综合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其它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属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14.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供应链及其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多层次的供应链上各节点之间的关系相对松散,供应链体系中供应链节点信息不对称,共享信息的能力非常有限,无法高效地完成供应链全过程的协调、控制和管理。供应体系、核心企业、分销体系和客户之间相互隔离起来,整条供应链上各节点相对独立成为一个实体,各自以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各行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强烈的信息流冲破传统的孤岛式的供应链各节点之间的藩篱,传统供应链被开放式的、一体化的多边互动式的新型供应链所取代。传统的相对松散的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短期交易关系将由长期的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全面战略合作关系所取代。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建立自由贸易区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 ,也是世界各国寻求发展本国经济、抵御经济衰退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国建立内地港澳自由贸易区有助于增强中国内地港澳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有助于增强中国经济在亚洲、甚至在世界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有助于增强中国内地港澳防御经济风险和经济波动的能力 ,有助于为中国进一步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按照国际经济学的标准解释 ,自由贸易区 (FreeTradeZone)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行政上独立的经济体之间达成协议 ,相互取消关税和与关税具有…  相似文献   

16.
沈铭辉 《领导文萃》2008,(10):19-23
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形式一般而言,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类是以自由贸易协定为基础的区域贸易安排,这类区域经济合作通过有关国家和地区签订贸易协定,形成具有约束力的一系列制度性的紧密贸易安排,签约方要按照要求相互开放市场,而且这种开放幅度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7.
不少经济学家断言,21世纪国际经济竞争的基本单位既不是企业,也不是国家,而是城市群.建设一个强大的城市群,将成为赢得本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下激烈国际竞争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正>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国家之间进行竞争的焦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也为后进地区和国家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芬兰、美国犹他州等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及  相似文献   

19.
中美日印国防实力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问题的提出国防实力是军情的核心内容,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发展的重大决策上,如果对军情、对国防实力没有清晰的认识便可能导致战略性失误。如何计算和比较不同国家的国防实力?到底中国国防实力与世界大国的相对地位是下降还是上升?特别是与美国的国防实力相对差距有多大?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入深入探讨。一般认为,国防实力主要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部分。前者如军队规模、武器装配特别是高精尖武器数量、技术水平等,后者如战略和指挥能力、军队纪律性、国防动员能力等。由于软实力存在一定的模糊性,难以量化,国与国之…  相似文献   

20.
三论对日关系新思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中日关系新时期: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当今国际战略大环境的基本特征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就是“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时代主题”。非传统安全问题正在日益取代传统安全(军事安全)问题而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的主要关切。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鉴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利益日益相互渗透(当大国之间相互成为重要市场的情况下,把导弹瞄准对方国家即意味着瞄准自己必不可少的市场),鉴于现代武器技术破坏力的空前增强(如果在拥有先进武器的大国间发生战争,即意味着相互毁灭,同归于尽),[1]使得大国之间兵戎相见、大打出手的情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