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艾略特的代表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主人公普鲁弗洛克的爱情悲剧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性格悲剧,诗人在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悲剧形成的描述上着重突出普鲁弗洛克在日常交际中的矛盾点,认为他对普通人交际中所需原则的颠覆是导致其性格悲剧与爱情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关联原则和对意识凸显程度的顺应为语用理据,对《情歌》中普鲁弗洛克的性格悲剧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一首奇特的情诗,是现代主义诗人T.S.艾略特的重要诗作,它不仅展现了主人公普鲁弗洛克的懦弱、逃避与痛苦,更影射了西方现代社会衰败、无序的现状。本文试图从文本细读的角度,聚焦诗歌中人称代词"你"的隐喻和诗中典故的运用,来探讨诗歌对当时庸俗、丑陋、无聊的现代社会的揭露与批判。  相似文献   

3.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情歌,它仅仅是主人公普鲁弗洛克的戏剧性的独白,是一些意象、典故、引语和梦幻般想象的随意罗列。本文着重讨论诗人在该诗中所采用的一些创新手法,如“客观对应物”理论的演练,意象和反讽的独创运用等。  相似文献   

4.
普鲁弗洛克是托·斯·艾略特的早期诗篇<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一个生活灰色的中年男子形象.文章运用精神分析和文本细读的方法,通过剖析普鲁弗洛克的内心世界,发现普鲁弗洛克一直思量的重大问题就是一夜情的问题,他的傍晚出行是去求性,而不是去求爱,却在担忧和理智的约束下成了泡影.因此,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不是爱情之歌,而是性冲动对抗性压抑的一夜情歌.  相似文献   

5.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将新古典主义与现代西方社会生活的题材相结合,运用"非个性化"理论、客观对应物理论、意象、象征等手法展现出现代人空虚的精神世界,同时也是艾略特批评理论的文本示范。通过该诗对艾略特理论和诗歌文本进行同步分析,为艾略特研究提供一个较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T.S.艾略特的《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诗》是世界文学史上两颗永不陨落的恒星。这不同文学作品形式下的两个圆形人物—哈姆雷特与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也成为了世人争论不休的话题。与此同时,两者也结下了不解之缘。两个不同类型的悲剧人物不仅都带有很深的时代印记,而且有着惊人的相似,引发读者对西方人性中的弱点以及西方文明进行深思。  相似文献   

7.
美人鱼意象是《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最为重要的意象,凸显了整首诗歌的意象群的内在联系。它对诗中主人公普鲁弗洛克丰富复杂、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的揭示,对诗歌主题意义的诠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整首诗歌的灵魂。艾略特通过人鱼意象来展示现代西方社会人们空虚迷惘的生存状态,并凸显了其早期诗歌中的荒原主题。  相似文献   

8.
空虚与荒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略特 (T .S .Eliot,1888- 196 5 )是 2 0世纪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诗人和文艺评论家 ,于 194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长期研究哲学 ,对人类自身 ,特别是人的本质、命运和人与社会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他的诗主题比较集中 ,主要表现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尤其是人的精神带来的灾难性的后果。本文通过《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和《荒原》两首诗分析了西方现代社会的空虚与荒原这一主题。《荒原》中引用了大量的文学、人类学、哲学等多种学科的著作 ,有的诗行用原文写成 ,意象看起来没有联系甚至是支离破碎的 ,内容上也有较大的跳跃。但是诗人的寓意正在于此 ,读者一旦读懂了它们 ,便会对西方社会枯燥和无力的现代文明感到担心和震惊  相似文献   

9.
《上升的太阳》和《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著名诗人多恩和艾略特的经典作品。通过对这两首诗的形式、写作技巧和主题思想三方面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多恩对艾略特诗歌创作的影响,更深入地理解两首诗的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10.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戏剧中乃至迄今为止的全部文学作品中内涵最为丰富的艺术形象之一,被称誉为“全体人类所加冕的戏剧诗人之王王冠上一颗光辉夺目的宝石”。哈姆莱特形象的价值已经越出了文学的界限,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现象;哈姆莱特“著名的踌躇”问题被看作是“斯芬克斯之谜”,至今仍然吸引着世界各国学者的注意。《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此做了简要的概括,它说现在关于哈姆莱特所有的材料“都不足以解释哈姆莱特著名的踌躇(他要报杀父之仇,但却多次不能下手,反复迟疑),而这正是莎士比亚关于哈姆  相似文献   

11.
论《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现代主义时空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T.S.艾略特早期的成名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对时间和空间的处理,认为他纳入了主体认知的成分,采取了现代主义时空观,突破了时空旧有模式的限制,并围绕主题使时空实现了最大可能的抽象与延伸。  相似文献   

12.
情歌的主题是爱情 ,但《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却是一首无情的情歌。艾略特在诗中以悖论为框架 ,佐以象征手法、内心独白和典故法等 ,反映了他早期的诗歌理论 ,即创作过程“非个性化”和营造“客观对应物”。其诗艺的标新立异影响了他以后的诗歌创作 ,奠定了艾略特现代主义诗坛领袖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反映了艾略特早期的创作思想深受柏格森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时间"和"意识"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上.在中,"时间"和"意识"不仅成为诗歌主题的主要内容,也成了作者用来表达主题的重要手段和技巧.借助"时间"和"意识",诗人探索了普鲁弗洛克身处的现实世界和他的内心世界,并通过种种意象的并置,分析了普鲁弗洛克在现实时空下的人格分裂和无所行动的深刻根源,并借此揭示了那个时代人的精神状况,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由于深受意象派的影响,T.S.艾略特在其第一首也是意义深远的《普鲁弗洛克》中尝试运用了意象派的创作技巧。诗中他通过一个充满意象和引喻的典型生活背景以及通过把独白者的所忧所虑和古典作品中一些典范人物的所做所为联系起来,生动地描述了文明社会的生活图景,籍以揭示出两类人物的不同生活态度和追求,从而成功地展示了现代人的毫无意义和空虚的生活,预示了现代文明所必然带来的恶果。  相似文献   

15.
T·S·艾略特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诗人和文学批评家之一。在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中,他提出了著名的"非个人化"与"客观对应物"理论,他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强调诗歌流露的情感,应该是"非个人化"的,具有一种人类共通的智性和理念;在《哈姆莱特和他的问题》中,艾略特进一步提出,"表现感情的唯一途径"就是客观对应物,并且成功地将这两种理论运用在他的代表作《荒原》中。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人们对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的主人公哈姆莱特“疯”的问题争论不休。有的认为哈姆莱特完全是装疯;有的认为是一半真疯,一半装疯。究竟哪种看法更合理,更符合作品的原意?我想在此谈点自己肤浅的认识。 我认为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不是一个纯粹的疯子,也不是完全装疯的王子,而是个“一半真疯,一半装疯”的复仇者,这种意见,早在十九世纪初就有人提出,当时英国散文家查尔斯·兰姆和浪漫派诗人柯勒律治都曾经认为哈姆莱特的“疯”只有一半  相似文献   

17.
T·S·艾略特是现代诗歌发展史上一位公认的重要人物,其早期诗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在很多方面体现了现代派诗歌的主要特征,如意象的并置、语气的转换、省略与反讽的运用、形式表面的杂乱与作品深层的结构的一致性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指明了现代主义诗歌发展的方向.艾略特的创作与文艺思想对整个20世纪英语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略论存在主义文学的缘起王路平存在主义文学是现代西方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之一,本世纪以来,它的哲学思想越来越广泛地被西方的人们所接受,西方文坛因受到它的强烈冲击而产生了带根本性的变化。从思想内容看。存在主义文学是在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从不同的侧...  相似文献   

19.
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哈姆莱特与孙少平进行了不同的人生选择。这两个人物不同的命运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不同的生存观,哈姆莱特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形象,他的悲剧命运反映了西方文化中关于人类无法摆脱命运安排的人类生存悲剧意识;孙少平作为中国新一代的农村青年奋斗者形象,他的奋斗历程则体现了中国儒家文化中“知其不可而为之...  相似文献   

20.
本世纪70年代末期,曾有一大批历经监禁与放逐的诗人重归诗坛,以他们“归来的歌”而丰富了新时期的诗歌艺术。艾青、曾卓、绿原、牛汉、公刘、流沙河、邵燕祥……这些耀眼的名字都得到了文学史家的充分关注,而“七月”诗人之一,30年代末期开始诗歌创作,同样在新时期归来之后创作了大量优秀诗作的彭燕郊,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成了一口跌落的“沉钟”。当我们探入深海之中,抚摸这口沉钟时,我们确实听到了它“最悠远动人的钟声”。一在现代西方社会,现代主义大师们面对人类历史文化的危机、终极信仰的破碎,以文化守护者和人类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