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当前,新闻策划是我国新闻理论界和新闻从业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针对新闻可不可策划、新闻策划的特点及思维要求、新闻策划的误区等几个焦点问题,阐明笔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以《参考消息》科学技术版的新闻为例,简要总结归纳科技新闻翻译的特点,并针对一些译例进行分析,提出科技新闻的翻译标准,进而探讨科技新闻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3.
公民新闻是近来学界探讨的热点之一,特别是当自媒体兴起后,我国的公民新闻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那么,这样一种新传媒语境下我国的公民新闻应该如何建构?在新媒体语境下公民新闻又呈现出哪些新特点?正是本文探讨研究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是一种具有新闻性、导向性、针对性、科学性等显著特征的评论文章。它是就当天或最近报道的新闻,或者虽未见诸报端但确有新闻意义的事实,或者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直接阐明编辑部或作者的立场和态度的评论文章。它与新闻报道不同。新闻报道(包括消息、通讯、调查报告等)主要是报道事实,而新闻评论(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述评等)主要是发议论、讲道理;新闻报道的主要特点是用事实说话,新闻评论的主要特点是议论说理、直抒己见。新闻评论又是对新闻报道的概括和提高,它可…  相似文献   

5.
高校积极探索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高校深化改革进一步实施校务公开,坚持依法治校,民主建校,建设高校政治文明的必然趋势。在实践中要努力把握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基本要求和特点。  相似文献   

6.
周鹏鸿 《南方论刊》2008,(1):79-79,91
所谓突发性新闻是指那些在人们不可知情况下突然发生,对于其发展进程和结果也难以预料的新闻。其特点在于偶发性、突然性和未可知性。对于这种新闻,记者们往往是仓促应战,无法准备。如何应对突发性新闻,搞好突发性新闻的采访拍摄报道呢?这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十分感兴趣和关心的话题。本文就这个话题谈一些个人的粗浅看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7.
关于是否有真正学术或学科意义上的“新闻学”,学术界曾有过长期的争论与诸多的分歧。那么,一直作为其分支的“新闻评论学”是否成立、如何成立,就更应该是一个暂时存疑或有待确证的“问题”。事实上,高校新闻专业都开设着将新闻评论作为研究、传授对象的专门课程,或称为“新闻评论写作”,或名曰“新闻评论研究”,多数冠以“新闻评论学”之名。不仅名称有异,其学科定位、课程设计与授课内容在不同的高校也有着各自不同的方式与特点。这种情形至少反映出两个问题:其一,新闻评论学能否被当作一门独立的学科,人们的理解和看法仍有较…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通讯体裁的特点入手,针对当前新闻体裁分类出现的混乱现象,探讨通讯体裁分类的科学依据,论述通讯体裁的“异化”以及“异化”后的写作特点,并由此引出有关新闻写作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从新闻侵权的特点、成因看对新闻媒体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拥军 《理论界》2003,(3):66-67
近年来,新闻舆论监督以其影响面广、反应快、反响大的特点而受到国人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推崇,与此同时,因开展舆论监督而引起的新闻侵权诉讼呈日益增多之势,成为困扰新闻媒体的一大难题,以至一些新闻媒体不敢进行舆论监督或在进行舆论监督时隐去地名、人名等本应清楚交待的新闻要素。如何加强对新闻媒体的法律保护,使新闻媒体不至于因担心引起新闻侵权而放弃舆论监督呢?本文试图从分析新闻侵权的特点和成因入手寻求加强对新闻媒体法律保护的途径。一、新闻侵权的特点所谓新闻侵权行为是指“新闻单位或个人利用大众传播媒介,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  相似文献   

10.
从事英语专业的人,无论是翻译工作者,还是教师或是英语爱好者,为了提高英语的阅读能力,扩大词汇量,往往都离不开听英语新闻和看英文书报这一活动。笔者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对新闻英语的表现特点积累了几点看法,特整理如下,以就教于方家。通常我们把英语分为书面语和...  相似文献   

11.
柏拉图被公认为西方语言哲学的思想先驱。他在多篇对话中深入探讨了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如名称的指称问题、陈述的真假问题、语言和实在的关系问题等等。这些探讨对于后世语言哲学家的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时间与存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生活实践的深化导致精神对实践的反思日益深入,影响到中国古代思想对世界的存在与时间性的理解。在殷人的意义世界中,时间是神话时间和历法时间的交织;时间与存在混然同一,是唯一普遍的存在关联。在周初思想中,实践的深化强化了人们对事物因果性的意识,导致时间开始被去神话化和伦理化,蜕变为一种普遍的宇宙和伦理时间。在春秋以降的思想中,对实践的内在反思最后使事物的存在呈现为完全由自身因果性决定且在时间中自身持续的,即具有自身必然性的、现实的存在,与之相应的是儒、墨等家思想中的现实的时间,而后期道家则企图解构这一时间。这些思考决定了中国古代哲学对时间与存在的基本理解。  相似文献   

13.
李映山 《云梦学刊》2005,26(3):95-98
刘勰在《文心雕龙·程器》篇中提出梓材之说,要求君子具备藏器待时的心理素养、内圣外王的道德建构、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和经国济世的智慧才能,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人格的理想范式,但也暴露出中国传统人格理念中重德性而轻知性、重理性而轻感性、重群体而轻个体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4.
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施蒂纳从强调人的唯一性的考虑出发,表达了他对语言、思维与世界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他通过语言叙述使思维完成了对世界的建构,又借助观念转换使思维实现了对现存世界的占有。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施蒂纳的思维观无论从实际上还是从逻辑上都会遇到诸多困难,因为它不能处理诸如现实内容的多样性、不同个体之间的唯一性、个人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冲突以及观念怎样引导甚至支配现实等问题。当然,马克思的观点既与施蒂纳相对立,也与一般唯物主义不同,而是对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观照世界方式的双重超越。进一步说,语言之谜、思维之谜、世界之谜及其相互关系之谜,之所以剪不断、理还乱,根源在于人的现实复杂性和精神超越性。  相似文献   

15.
存在、此在、现象学和世界是<存在与时间>一书中的四个基本概念.海德格尔在该书中的元本体论的哲学思想是由存在本体论、此在本体论、现象学本体论和世界本体论四种有关本体论的基础理论组成的一种辩证的基本本体论,即辩证的、纯粹的元本体论.由此可以看出,海德格尔,既批判了传统哲学的存在者本体论观点,同时又从不同的视角转换出发,继承并超越了传统哲学的存在者本体论,从而给我们展示了一种新颖独特的关于哲学本体论特质的新视域.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理论意义上,以“劳动”作为“实践”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历史选择和基本看法。生活世界理论和生存—实践论开始意识到其中的矛盾张力,但仍致力于弥合。而认识论意义上把“实践”解释为反教条的经验累积论在中国也根深蒂固。着重强调人与人关系(而非原来的人与自然关系)并凸现自由、伦理、人文、审美等价值维度的“实践”日益受到重视。但从人人关系维度看,“实践”内含的各种张力、矛盾、复杂、多元、异质等都凸现出来,使实践智慧论和实践自悖谬论成为日益受关注的问题,理论与实践统一、知—信—行的统一开始受到反思,而实践和生存的内在反讽性或许更凸现了哲学实践观的复杂内涵,以及区分不同层次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论唐代国家的商业统制及其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国家商业统制,由前期刚性、直接转向后期柔性、间接,国家对商业的基本态度有了根本性改变,促成了商业流通和市场的繁荣。可知市场所固有的媒介者的经济机能,具有在更高层面上的促进社会分工的发达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的重大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胡红生 《河北学刊》2003,23(3):34-38
针对以往探讨社会科学进化发展的模型大多是把“自然”替换为“社会”而已 ,本文在借鉴和检讨西方科学哲学关于科学发展模型思想的基础上 ,立足于马克思“思维工具与思维产品”相统一的思想 ,从思维的基本细胞———“概念”的历史逻辑发展的角度 ,指出概念的逻辑档次提升和级别的跃进 ,是社会科学进化发展的微观模型  相似文献   

19.
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冲突已成为当今的焦点问题之一,而关于这两种文化的融合问题更是当今时代的一大难题。文章以创造的视角去探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关系,从创造的三维立体定义出发,分别从创造成果、创造过程和创造境界三个层面分析研究了两种文化交融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对于儒学而言,德与法同等重要,它体现在由孔子的德性说到孟子的仁政说再到荀子的隐含着法精神的"礼"制说的发展过程之中。我们应当以一种审慎的态度修正我们对于儒家哲学的某些成见与偏见,即,通过认同孟子和荀子对孔子经典思想所指向的一致性,来认识儒家德性与法律间的统一。通过批判——综合的研究方法,分析概念在各种语境及文脉中的蕴涵,哲学地反思西方道德、政治或法律学说以汲取某些概念和理论资源,探讨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对道德与政治理论关系问题思考的转变,将能够使我们以开阔的视野和新的思路理解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对于儒家德、法理论的发展,从而赋予现当代语境中德治与法治结合以新的涵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