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一系列社会事件和危机表明,网络必须在政府有效监管下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我国政府网络监管经历了一个演进过程,目前正面临一些现实困境和挑战,如监管主体构成、监管内容范围、监管方式选择、监管舆论营造等。我国政府网络监管新路径设计,要进行系统的哲学反思,监管行为要取得一致认同的价值观、尊重网络运行规律、用好监管辩证法和把网民创造性与自律相结合;在具体方法上则要实事求是地制定政府网络监管实施方案、抓住监管主要矛盾、关注网络小事件和加强网络监管的规范与立法工作。  相似文献   

2.
以唐骏“学历门”事件为例,分别从网络舆论形成的心理场、网络舆论背后的心理失衡与媒介表达、网络舆论中网民的媒介期望与心理均衡三个方面论述了网络舆论形成的心理机制。在网络舆论形成的心理场中,网民由社会事件引起心理失衡,到寻求网络媒介的舆论表达,再到心理均衡,是网络舆论形成的重要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3.
以唐骏"学历门"事件为例,分别从网络舆论形成的心理场、网络舆论背后的心理失衡与媒介表达、网络舆论中网民的媒介期望与心理均衡三个方面论述了网络舆论形成的心理机制。在网络舆论形成的心理场中,网民由社会事件引起心理失衡,到寻求网络媒介的舆论表达,再到心理均衡,是网络舆论形成的重要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4.
网络群体性事件,简称网群事件,指在互联网上发生的有较多网民参与讨论的事件。针对网络群体事件我国政府应坚持和完善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切实保障民意表达畅通,积极呼应舆论,引导舆论,抢占舆论的主动权,由消极地“防范舆论”向积极地“引导舆论”转变,快速应对焦点问题,做好事件处置工作,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重点解决好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5.
网络舆论危机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因素对网络舆论的作用大致可分为抑制、促进和抑制促进共存三种。政府因素作用的差异使得舆情发展演化产生了不同。研究网络舆论中的政府作用,有助于政府部门更好地去对待并解决舆论危机。统计分析近年来和政府相关的网络舆论事件发展规律,计算了政府因素对网络舆论危机的作用值。研究发现:若舆情事件中政府因素起促进作用,那么政府对舆论危机的作用值最大。  相似文献   

6.
网络舆论一旦引发舆论危机,将会把舆论对象置于巨大的压力之中,给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在综述网络舆论危机形成理论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舆情事件、网民、网络、政府和社会环境是网络舆论生成危机的最主要诱发因素,并详细讨论了各因素对网络舆论危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梳理近年来网络舆论热点事件,发现“反向关怀”舆论现象已成为网络安全治理亟需面对的问题,应对“反向关怀”舆论进行理论审视、风险揭示以强化应对机制,引导各大网络媒体平台和广大网民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生态。建议:培育网民的良好媒体素养,完善网络舆情法治治理体系,提高网络空间平台的监管力度,构建网络舆论长效治理机制,从整体上架构一个“个体、政府、法治、机制”协调均衡运行的网络舆论生态治理系统。  相似文献   

8.
从两个舆论场着手进行分析,说明在新舆论形势下,网络舆论需要政府干预,而政府也开始重视网络舆论场。分析了政府干预网络舆论场方法,指出了其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微博问政这一新方法,并剖析了政务微博"可以减少谣言散布","转变政府形象"等功能,以说明政务微博可以为政府搭建良好的干预网络舆论的平台。  相似文献   

9.
权力的天然膨胀性容易导致互联网监管中政府权力的滥用,政府对网络舆论的管制,应当允许公民有要求救济的权利,这就要求必须完善网络舆论监督主体的救济制度。而我国目前的互联网管制的立法多强调政府的监管,忽视对网络舆论监督主体的监督权的保护和救济规定,这和现代行政法的发展潮流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10.
进入网络信息时代以后,以互联网、电子论坛、微博以及手机等传播媒介为载体的公众舆论——网络舆论逐渐兴盛起来。近年来各类网络突发性公共事件频频发生,各类危机在众多领域相继出现,而网络媒介因其开放、及时、互动、共享等特征使得危机信息的传播速度比以往更快、传递的渠道更广、信息控制和垄断更难,从而使得危机极易被迅速扩大。这就要求政府危机公关的理念以及方式必须有所变革。首先对网络舆论、危机公关和政府危机公关等相关理论进行了概念上的界定,然后从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分析了新形势下网络舆论对政府危机公关的双重性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从近期政府对于一系列危机事件的处理来看,政府对于危机事件中的舆论引导日渐重视,舆论引导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欠发达地区政府与发达地区政府、县(区)级政府与市级政府相比,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还存在较大差距,舆论引导中细节处理还不到位。政府处理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危机事件时,特别需要注重舆论的引导方式、事件发生所在地区的差异性、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和成立专门的政府公共关系部门等细节问题,以加强政府与社会、媒体、公众的互动。  相似文献   

12.
网络舆情是把双刃剑,它既有助于宣泄社会压力、对监督政府工作具有推进作用,但也因指向公权力的热点事件、敏感问题而影响到政府公信力.如何导控网络舆情,化解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提升政府公信力,是网络环境下政府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一是积极、坦诚沟通,及时控制事态;二是引导舆论走向,重建政府信誉;三是吸取事件教训,改进政府工作作风.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PX事件中舆论生成与演变过程的分析,揭示出新媒介技术条件下影响舆论传播的一些关键因素,认为风险信息的公开是引发舆论争议的起点.而传统媒体在政府严格控制下的失语与噤声则反而激化了网络舆论,引发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情绪,进而推动了情绪、话语舆论向行为舆论的转变。为此,政府在引导舆论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关注网络舆论,采取“疏”而非“堵”的沟通方式,与公众进行公开、坦诚、平等的对话与协商,树立可信赖的政府形象,方能有效引导舆论。  相似文献   

14.
广东"乌坎事件"给全国各地处理群体性事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被认为具有重大标本意义。网络作为舆论的重要载体,在"乌坎事件"的舆论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乌坎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伴随着舆情的生成-集聚-热议-消亡。这个过程表现为:"刺激性信息"导致热点议题形成,信息控制导致网络舆情进入潜伏期;网民与政府意见对立,舆情持续高涨;政府转变态度积极响应,舆情达到有序;新的信息输入导致舆情达到新的有序,舆情在波动中渐趋平稳。通过对新浪微博中有关"乌坎事件"的原创微博以及国内媒体对于该事件的报道情况的分析,能理清该事件网络舆情形成、演变过程的脉落,勾勒出网络舆情由无序向有序转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5.
网络问责主要是指网民通过网络舆论平台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在处理社会事件中的失范行为的舆论矫正和责任追究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化、公民意识的觉醒以及政府高层对网络舆情的重视是网络问责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性条件。网络问责手段和方式十分丰富,具有匿名性和便捷性、开放性和平等性、异体性和实效性、交互性和集聚性等基本特征。网络问责程序一般包括议题生成、议题扩展、观点交互、舆论聚焦、舆论跟踪转化与事件处理、舆论回顾与评价、舆论平息与转移等七个步骤。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传播触手可及,为公民有效行使知情权和监督权提供了保障,也为司法部门倾听民意,提升司法能力拓宽了渠道,是实现司法透明,阳光司法的有效手段。但社会热点被频繁放大,歪曲传播,各类不良信息充斥网络,形成一次次的舆情事件,影响着网络舆论监督的健康发展和司法公信力的提升,如何规范舆论传播,加强舆论监管,进行价值指引,成为一大社会难题。文章从新媒体种类、舆论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入手,尝试探索司法机关对网络舆论进行正面引导机制建设,以期为舆论监督和司法公开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犀利哥事件中,一些"名ID"发挥了意见领袖的作用。在犀利哥事件的第一阶段中,意见领袖引导网络舆论关注犀利哥的"帅"与"身世;"在第二阶段中,意见领袖引导舆论转向帮助犀利哥;在第三阶段中,意见领袖再次引导舆论转向,要求政府对犀利哥实施救助,并最终促成了犀利哥事件的解决。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突发公共事件及其网络舆情频发.突发公共事件之所以在当代中国被舆论关注与热炒,毋庸讳言,政府执行力不强难辞其咎.公众关注的与其说是突发公共事件本身,不如说是政府的执行力.舆情危机频发,是网络时代政府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与治理难题.从2012年湖南永州唐慧事件中,循着突发公共事件逻辑演进的分期链条,可以清晰地剖析出政府执行力与舆论话语权交互博弈的情势变化.  相似文献   

19.
微博这一新兴的媒体平台,已经成为舆论形成并广泛传播的重要阵地,微博舆论的力量强度对地方政府舆论管理产生了巨大影响,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以海南“莺歌海事件”为例,分析舆论传播在微博时代呈现出的新特点,并从政府管理创新的角度提出了微博舆论管理的“三度”策略。  相似文献   

20.
突发公共卫生网络舆情往往贯穿事件全过程。事件本身的衍生性、多样性特点与网络空间匿名性、泛在性特征叠加,极易引发网络舆情危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危机具有广泛的社会危害,导致民众恐慌、引致次生舆论灾害,还可能诱发群体性事件。舆情治理的难点和症结体现在健康教育、主流意识形态维护、网络监管和政府公信力维护等方面。从生成动因来看,社会矛盾和现实风险为舆情危机提供了根本动因,事件走向和主体行为为舆情危机提供了直接动因,新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则为舆情危机提供了放大效应。为消解舆情危机,维护网络晴朗健康,应优化舆情监测预警、完善舆情回应引导、健全舆情应急处置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长效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