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认为 ,在英汉翻译中 ,确保译文的贴切必须从三个方面着手 :1 .正确理解原文 ,使译文内容忠实于原文 ;2 .使译文语言通顺 ,合乎译文语法或表达习惯 ;3.译完之后 ,仔细检查译文 ,防止错漏或不当。  相似文献   

2.
作者与译者身份重合这一特征使得自译成为一种特殊的翻译现象。本文试通过分析穆旦诗歌自译作品,探讨自译现象对普通译者的借鉴作用。将穆旦诗歌自译作品与其他个别译者的译文进行分析对比后发现,穆旦自译的诗歌较原文虽然也有改动之处,但基本较为忠实,有时其他译者的译文比穆旦的翻译还要自由。从穆旦的自译作品可以获得的启示是:第一,翻译与创作并非对立;第二,文学翻译必须传递原作的精神内涵;第三,分析研究自译作品有助于译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原文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翻译过程中,由于对原文的理解,语言的思维转换及表达意识的不同,则译文相异,本文对此进行了动态分析。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至今鲜有人对莎士比亚第一首长诗《维纳斯和阿多尼斯》在中国的翻译情况作充分考证和研究。抗战时期,曹鸿昭的译文注重诗歌的形式艺术和读者的理解程度;建国初期,方平的译文除忠实于原文外,具有浓厚的"战争"和"政治"色彩;20世纪60年代,梁实秋在台湾出版的译文讲求"信息的对等";"文革"结束前后,张若谷的译文在语言显示出典雅的特征;20世纪末期,曹明伦的译文具有整齐和押韵的特点。在纵向梳理该诗翻译历程的同时,重点讨论各单行本的翻译特点和时代特质,横向比较了多种译文的语言艺术特色,由此廓清莎翁第一首长诗在中国的翻译历程。  相似文献   

5.
"Altogether Autumn"是一篇借景抒情散文。两文的译者分别是陆谷孙和周仁华。陆谷孙的译文体现出译者的深厚中英文功底;周仁华的译文紧扣原文风格,更忠实原文。两文分别体现了译者的个人风格。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英语学习中的一种基本技能,也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和语法结构上存在着差异,因此英译汉时可以将英语中的某些词类转译成汉语中的其他词类。这样可以使译文语言流畅,并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7.
施栋琴 《兰州学刊》2012,(10):185-189
汉语"在+NP"可以位于动词前和动词后,两种语序都能表达位移。"在"字句典型地表达静态空间关系,但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也可表达位移,内在机制在于静态和动态情状之间的有机联系。"在"的本义为"存在","在"字句表达位移时的倾向性特征以及着眼点问题与"存在"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诗人兼翻译家朱湘翻译了大量的诗歌。在译诗中,他对许多诗歌的意象做了改写。对比分析译诗和原诗可以发现,朱湘主要采用替代、删除、增添等方式改写原诗的意象,以求获得对等的翻译效果。通过运用这些翻译改写策略,朱湘成功地美化了译文,使译文获得了与原文相当的审美效果,从而实现了诗歌翻译之目的,为中外文学交流谱写了新篇章。在诗歌、散文、书信、文学评论等作品中,朱湘间接地表明了他改写意象的缘由。研究认为,朱湘的文化立场和诗学诉求是他改写原诗意象的两大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诗歌是中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翻译陶渊明诗歌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译者当尽量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美学价值。文章以汪榕培和方重对饮酒(五)的英译为例,讨论陶渊明诗歌翻译过程中形式和意境两个层面的关学重构。  相似文献   

10.
“译字”、“译意”和“译味”是英汉翻译中的三种处理方式,其中“译味”在涉及不同语言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情况时,最能传达和再现原文的各种情感意味。就翻译儿童文学而言,童趣性是儿童文学翻译的重要原则,如果译文保留或再造了原文童趣,这样的译文就保留或再现了原文儿童文学的特征。通过分析赵元任所译的儿童文学《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看“译味”法如何使译文重现原文的童性与趣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