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倡议提出以来,新疆进出口贸易日趋繁荣。该文基于拓展的引力模型和2010—2015年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35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国际物流绩效对新疆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拓展区国家的物流绩效好于重要区国家的,核心区中亚国家物流绩效指数最低;国际物流绩效对新疆进出口贸易额有显著正向影响。物流基础设施质量、国际运输便利性和物流服务能力的改善有利于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伙伴与新疆的进出口贸易,海关清关效率、货物运输及时性和货物可追溯性对新疆进出口贸易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在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背景下,推进新疆与周边国家贸易合作成为我国向西开放进程中的关键问题。该文运用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分析了新疆与周边国家贸易的影响因素与贸易潜力。研究表明:周边国家人均GDP、新疆人均GDP、世贸组织(WTO)、上合组织(SCO)等因素对双边贸易具有促进作用;距离、人口因素对双边贸易具有阻碍作用;新疆与周边国家贸易潜力存在地区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实施和推进贸易便利化已经成为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经贸合作的紧要任务,也是当前世界多边贸易体制谈判的焦点之一。2014年11月,在"巴厘一揽子协定"框架下,世界贸易组织通过《全球贸易便利化协议》为实施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便利化奠定了制度基础。该文通过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便利化的内涵与特征,阐释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便利化的理论源泉,包括自由贸易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和博弈论,结合全球贸易便利化的实践经验,指出贸易保护、通关改革困难、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利益分歧是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便利化的主要制约因素,提出贸易便利协调机构日常化、贸易便利关注内容专业化、贸易便利信息平台化、贸易便利规则技术化是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便利化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工程机械贸易对于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互联互通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在分析2005~2016年期间中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工程机械出口动态变化基础上,利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对中国工程机械的出口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之前中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工程机械出口效率呈现上升态势,此后呈现波动变化,2015年出口效率甚至出现了小幅下降趋势。2016年中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工程机械出口效率的总体水平为0.54,处于中等水平。中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未实现的工程机械潜在出口量的70%是由人为的、制度方面的贸易非效率因素导致,沿线国家可拓展的工程机械市场潜力十分可观。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贸易自由化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劳动力市场的成熟度、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以及汇率波动等因素都会对出口效率产生显著影响。中国应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就贸易畅通方面加强政策沟通与协调,积极推进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进程,进一步发挥对外承包工程的出口带动作用,建立对沿线国家劳动力市场风险评价体系,并防范人民币汇率波动风险,从而推动中国工程机械企业进一步开拓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市场。  相似文献   

5.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成为全球大国、重构特定区域内国际秩序的政治战略。区域经济合作是实现途径,能源是重要支柱。文章利用中国与经济带沿线10个贸易伙伴国的面板数据,运用DEA模型测算能源效率,并引入改进的贸易引力模型探索分析经济规模、能源效率、地理距离、国际合作组织等因素对双边贸易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经济带沿线国家而言,经济规模对双边贸易具有正向影响,而能源效率、地理距离与双边贸易呈现负相关关系。同时,文章通过分析中国与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实证结果做出了进一步的阐释,尝试对制定长期经贸合作与区域发展相关政策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从贸易角度考察,中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国家,尤其是对一些经济规模较小国家已经初步发挥了贸易带动作用,成为这些国家产品出口的重要市场,但与这些国家的贸易规模还较小。通过贸易引力模型实证研究发现,国家经济规模是影响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国家贸易规模的最重要因素,也成为制约贸易规模进一步拓展的最重要因素。中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发展中,要将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经济规模较小国家视为重要的利益攸关方,而不仅仅是产品出口的市场,并且依托巨大国内市场扩大进口。通过承担更多责任,成为带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经贸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7.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为了与中亚国家建立紧密贸易关系,有必要增强双方贸易互补性。利用贸易结合度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与贸易专业化指数分析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互补性,研究发现双方总体贸易互补程度不高;贸易互补产业结构单一;仅有建立在初级分工阶段的产业间互补,缺乏体现高级国际产业分工的产业内贸易。据此,认为应该"依托比较优势强化产业间互补,深化产业分工拓展产业内互补",以进一步发展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贸易关系。  相似文献   

8.
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为研究对象,选取这些国家2006-2018年与中国的贸易数据,利用拓展的引力模型分析影响这些国家和中国的贸易水平的主要因素,并测算其贸易潜力。"一带一路"沿线主要贸易伙伴国和中国的人均GDP水平、均为APEC成员、贸易伙伴国的贸易自由度水平和金融自由度水平对促进各国与中国的贸易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地理距离则显著地阻碍了贸易。据此测算出大部分国家与中国的贸易潜力尚未完全发挥,仍有上升空间。  相似文献   

9.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通过经贸合作和金融合作取得一系列有益成果。本文对中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增长效应进行分析,首先针对沿线国家的贸易结构和彼此间的互补情况进行分析,其次采用1996-2014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品出口贸易数据为采样数据,并利用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基于双重差分法,针对中国对沿线国家的贸易增长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和考察。研究表明:贸易增长机制主要通过对出口数量增长、异质性产品出口增长的影响,促进中国对沿线国家的贸易出口;同时中国对非邻国的出口促进效应大于对邻国的出口促进效应,对"一路"国家的出口促进效应大于对"一带"国家的出口促进效应。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和实证拓展,验证了"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促进了我国对沿线国家的贸易出口增长。  相似文献   

10.
基于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通过筛选选取3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研究对象,研究2006-2015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效率。实证分析发现:(1)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效率与东道国的经济自由度、贸易依存度、地理距离、汇率、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与东道国的劳动力结构、收入水平、贸易自由度呈负相关;(2)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效率稳步提高,国别差异呈现扩大态势,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直接投资效率高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今后,应该维持并且深入挖掘直接投资的巨大潜力,尤其要加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联通,促进直接投资的便利化发展,把优化投资区位选择作为提高直接投资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国际战略的重要战略构想,这一构想形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国家意愿。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意愿的基本逻辑是:外交是目标,多边政治关系是核心,欧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平台,文化是民心相通的导向。围绕这一意愿,现实的策略选择是构建周边外交战略,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构建区域一体化的经济格局,推进我国和周边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构建全方位的开放格局,扩大向西开放,完善全方位的地缘政治合作格局。把历史性与现实性融为一体,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文化教育交流。依据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国家意愿和现实选择,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关键问题在于: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机制,加快西部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以丝路国家人才培养为核心促进"民心相通"战略,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资源、环境、能源、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系统建设,开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互联网时代。  相似文献   

12.
北极地区海冰的加速消融使北极地区的潜在价值日益显著."冰上丝绸之路"的开发利用对中国与沿线北极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具有重要影响.在分析中国与沿线北极国家的双边贸易情况的基础上,运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模拟分析了"冰上丝绸之路"对中国与沿线北极国家的经贸影响.结果显示,"冰上丝绸之路"对中国与加拿大、美国和部分北欧国家间的进出口贸易、区域内部的GDP以及贸易结构将产生积极影响.中国应把握机会,深入推进"冰上丝绸之路"倡议.  相似文献   

13.
十年来,“一带一路”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对外贸易合作的新亮点。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以“一带一路”沿线60个国家为研究样本,利用2001—2019年跨国面板数据,从空间视阈运用动态空间面板随机前沿模型检验了要素禀赋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的影响效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合作效率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不同类别商品贸易的合作潜力,进而结合二维矩阵思想依据要素禀赋和贸易潜力的适配性提出未来释放贸易合作潜力的路径。研究结论表明:基于互联互通指数构建空间互联互通矩阵,检验发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存在时间—空间双重正向依存关系,自然资源要素和资本要素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劳动力要素方面存在一定“竞争关系”,创新要素的贸易促进效应尚未充分发挥。在控制变量方面,东道国经济规模、工业化程度、城镇化水平、两国间存在共同边界、签订协议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贸易均有利于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间贸易合作,地理距离仍然是阻碍双边贸易合作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双边贸易合作还会受到非效率因素的影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贸易合作尚有较大拓展潜力,以上结论经过贸易距离矩阵和经济地理矩阵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在异质性方面,进一步发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存在明显产品异质性特征。在贸易效率方面,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效率不断提升,尚未达到“最优状态”。从贸易潜力层级看,再造型贸易伙伴数量最少,成长型贸易伙伴居多,不同类别产品贸易潜力层级结构呈现非均衡结构特征。最后,结合二维矩阵思想,依据要素禀赋与贸易潜力的适配性,可将贸易伙伴划分为集约高效型、效率引领型、稳步提升型和规模扩张型四类贸易伙伴,在此基础上提出单边突破式、扬优补短渐进式和跨越式三种贸易潜力释放路径,为促进“一带一路”实现“贸易畅通”,高质量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13—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TFL)进行体系构建与指数测算,以拓展的贸易引力模型为工具,实证分析TFL及其一级指标作为贸易非效率项对中国与相关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具有差异性;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高能够显著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贸易国的贸易额增长;贸易便利化的4个一级指标对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增长的贡献度不同,并据此结论对如何削减"非效率"无形贸易壁垒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未来的贸易便利化改革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采用G-L指数、BI指数、MIIT指数和VIIT指数,测算了2000-2018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状况,并实证分析了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整体上较低,但双方半数类别农产品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增量主要源自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的作用也在加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是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增量的主要源泉,其作用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明显增强;中国与沿线各地区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存在明显地区差异,与东南亚、南亚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与西亚及埃及、中亚及蒙古、中东欧及西欧则一直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相对经济规模、贸易距离、产品差异度、市场对外开放度、外商投资、贸易不均衡、收入不平等、“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和自由贸易协定签署均显著影响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产业内贸易。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新疆,主动扩大进口贸易一方面有利于减少核心区巨额的贸易顺差,促使"隐形贸易成本"的下降;另一方面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经贸往来。该文运用VAR模型分析不同进口贸易方式、不同进口贸易商品、不同进口贸易主体对新疆产业结构的影响,得出结论:从进口贸易方式来看,相较于一般贸易、边境小额贸易方式,加工贸易进口方式更能促进新疆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进口贸易产品来看,制成品的进口能够对新疆产业结构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从进口贸易主体来看,相较于集体经济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的进口对新疆产业结构的促进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17.
选取2006—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28个国家的面板数据,从互联互通视角,构建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出口的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和贸易非效率模型,测算并分析中国对沿线国家农产品出口的贸易效率及主要影响因素,预测出口潜力及拓展空间。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沿线国的经济规模、伙伴国的人口规模以及使用共同语言均对农产品出口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中国的人口规模、两国的地理距离均对农产品出口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政府效能、自贸协定、班轮运输连通性、铁路货物运输量、贸易自由度、进口清关时间、货币与金融自由度均对贸易效率具有促进作用,文化差异和政体水平差异均对贸易效率具有阻碍作用。中国对沿线国家农产品出口的贸易效率总体还处于较低水平,这表明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潜力较大,未来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纳入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西部金融业的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截止目前,我国已有30多个城市提出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构想。构建西部区域金融中心需要从丝绸之路经济带视域出发,打破原有西部省市间各自为战的局面,形成一种域内优势互补,政策相济,利益共生的全新金融格局,开展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对外投资、贸易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9.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森林资源丰富,与我国需求结构相似,加强中国与其林产品贸易往来,能够改善目前我国林产品贸易饱受金融危机、贸易壁垒和政治因素影响的状况.因此,探究我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间林产品的贸易现状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运用三维引力模型,选取2002—2015年"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如越南、马来西亚等)的相关数据,以林产品为例,研究中国对"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贸易双方经济规模、汇率、距离和贸易壁垒等因素对我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林产品出口有显著影响;越南、马来西亚、埃及的进口效应显著,印度、老挝则不明显.提出了加强与潜在进口需求大的国家的贸易、加大对进口效应大的国家的贸易支持力度、完善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金融市场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22个国家2000~2017年农产品贸易数据的分析,发现文化距离对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出口和贸易总额均有显著阻碍作用,对进口有促进作用,不同文化维度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不同;就不同地区而言,文化距离对沿线亚洲和欧洲国家农产品出口和贸易总额具有负向影响,对进口的影响有所差异,亚洲国家为负,欧洲为正;就不同阶段而言,"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文化距离对农产品贸易起显著阻碍作用,之后起促进作用,但不显著。基于此,需要继续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高贸易便利化;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减轻文化距离对贸易的阻碍作用;充分尊重不同文化,发挥其对农产品贸易尤其是进口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