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中华节日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与人们的思想意识、精神特质、情感诉求、生活体验和社会交往等关系密切,是中华文化宝库不可或缺的重要组部分。阐释了中华节日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功能,中华节日文化是时间认知的产物,是农耕文明的缩影,是情感表达的方式,是民族精神的写照,是生命美德的呈现,是身份认同的载体。应发挥节日文化的育人功能,推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促使广大青少年通过认知中华节日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通过融入中华节日加深对中华文化的感情,在认知、理解、参与、融入中华节日的过程中,真切领悟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来的思想之美、精神之美、道德之美、艺术之美、山水之美和生活之美,从而更加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相似文献   

2.
李继凯 《唐都学刊》2001,17(2):79-85
鲁迅与茅盾都是具有当代性的文学大师,在接受中生成的"鲁迅文化"与"茅盾文化",在文化积累、文化再生及针砭时弊诸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当代价值与意义;在当代多元文化动态发展的视野里,应以理性态度来把握鲁迅与茅盾的当代性,从论争话语、人格特征、人生形态及文学影响等方面切实理解其当代性的"存在",而文学大师的当代性亦即意味着自我生命的延续和对当下文化创造的参与.  相似文献   

3.
章岳云 《探求》2004,(4):12-14,25
"新时期广州人精神"是当代广州人的自我意识和独特的思想道德风貌的新展示,是为绝大多数广州人所认同的优秀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传统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社会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先进文化在广州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先进文化是"新时期广州人精神"的不竭源泉和发展动力,而"新时期广州人精神"是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和典型的表现,先进文化的总体特征不仅在"新时期广州人精神"中有较为充分的反映,而且对"新时期广州人精神"的发展和流变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平 《学术交流》2007,2(10):42-45
龙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确立和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共建和谐世界的理念和目标,可以在古老的龙文化中追寻其思想源头和精神动力。龙,英文译为"dragon",在西方文化中被认为是一种邪恶的象征,这与中国在国际社会努力构建和塑造良好的大国形象是背道而驰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要求我们在创新对外文化交流的观念、思路、形式和手段的同时,必须关注语言翻译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重新审思和认识对外翻译在构塑与传播中国国际形象中"有何作为"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传统文化的民间形态——文化视阈下的中国民间年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画是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年节风俗的演变而衍生形成的.年画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和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流派,其作品反映了相关地区各自不同的文化品性和地域特色.年画以最贴近民众、最贴近生活的文化形态,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为民族和文化的生存和延续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年画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和自身特有的文化功能.年画将为发展和繁荣现代中国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民意基础、历史依据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蔡萍 《社科纵横》2008,23(7):103-104
"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她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由此,笔者认为应当深刻认识和感悟中华文化传统和她所彰显的文化魅力及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7.
冯望岳 《唐都学刊》2012,28(3):30-35
陈忠实创作道路具有重大的文化创造意涵。其一是早期农村生活奠定了作家民间化平民文化情感立场和文化价值观念,打造了鲜明独特的民族化、乡土化、地域性本土文学底色;其二是对文学与人民、文学与生活、文学与政治关系的明确认知,使作家始终保持与人民母亲的血肉联系;其三是从为谋生而文学走向为实现生命价值和民族复兴而文学,成为夸父追日、精卫填海般勇毅执着文学事业的励志书;其四是不断进行精神的与艺术的"剥离",不断地拓新自我社会文化圈,不断择优、趋优,定义自我和超越自我,登攀文学艺术高峰。  相似文献   

8.
郑治 《学术交流》2015,(3):73-77
中国共产党具有高度的文化主体意识,自成立以来一直按照文化自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策略推进文化发展。文化自省是文化发展中的痛苦嬗变,表现为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内涵。文化自觉是文化发展中的自我体认,表现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与近代西方优秀文化的借鉴。文化自信是文化发展中的内在提升,表现为高举自己的文化旗帜,担当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使命。中国共产党推进文化发展的自省、自觉、自信策略,使近代社会摆脱了文化的"自恋"与"爱憎"情结,避免了从"复古主义"跳到"全盘西化"的极端,使中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实现了中华文化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文化全球化视域下增强中国文化自信的思维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科纵横》2018,(3):10-14
一个国家的本来文化是本民族的精神命脉,体现本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外来文化以其独特的交流方式打开中国文化大门,完善中华文化的优秀内核。文化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中华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展示出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为更好地把握良好机遇,顺应文化潮流,可以从文化传承、文化借鉴、文化创新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等角度入手来加以分析,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在新时代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超越西方主流文化,显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0.
"大美大爱"龙江精神,既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至善"与"至美",又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蕴涵着丰富的时代精神。"大美大爱"龙江精神的理论基石是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结合,思想精髓蕴涵于"至真"与"至善"的完美融合,传承动力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尚道德追求,同时,它也是新的历史形势下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人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里经历了从引进西方先进的产品和技术 ,到借鉴西方的各种法律、政治、经济制度 ,再到参照西方的价值体系和思想观念对中国文化进行全面分析 ,提出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宏伟口号 ,显示出前所未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一时期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 ,全方位的 ,多层次的。从另一方面看 ,改革开放以来这二十年也是中国文化对西方产生最大影响的二十年 ,西方人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 ,对中国文化精神及其价值的肯定也超过以往。这一现实告诉我们 :每一种具有牢固的精神根基和历史传统的文化体系都不会从根本上被其他文化所取代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 ,任何一种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文化体系也不可能不发生变化。中国学术界普遍承认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深刻的转型时期 ,它的文化也必将发生深刻的型变。为了进一步深入思考全球化趋势下的中西文化交流问题 ,本期主题研讨栏目推出这组短文 ,以期引起学界对这一热点问题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2.
张建生 《社科纵横》2004,19(3):99-100
新时期文学在强化文化意识与文体意识的同时 ,也出现了不断解构文化与文学界限的趋势 ,造成了新时期文学过重的文化负担 ,本文对这一现象的表现形态、积极和消极意义 ,作了深入分析 ,提出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转型里,文化自觉成为时代的要求。文化自觉的实质是自知、自主。文化自觉的最高境地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从"睁眼看世界"到洋务运动,从戊戌维新到五四运动,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文化自觉就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渗透着、呈现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近年来,国家政府很明确地意识到我们国家的文化要在国际上竞争离不开文化产业,所以我们就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中国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自发到自觉、从局部到全局,在人类产业发展史上亦属罕见。中国文化产业不懈前行彰显了文化自觉。中国的文化产业方兴未艾,但任重道远。未来,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4.
Ruse  Michael 《Theory and Decision》1974,5(4):413-440
In this paper I consider the problem of man's evolution - in particular the evolutionary problems raised when we consider man as a cultural animal as well as a biological one. I argue that any adequate cultural evolutionary theory must have the notion of adaptation as a central concept, where this must be construed in a fairly literal (biological) sense, that is as something which aids its possessors (i.e. men) to survive and reproduce. I argue against theories which treat adaptation in a metaphorical sense, particularly those speaking of the adaptation of cultures without reference to men. Iron tools per se are not better adapted than bronze tools - it is the men with iron tools who are better adapted than men with bronze tools. I show that by taking the approach that I do, one can apply at once in a fruitful manner some conclusions of biological evolutionary theory directly to men and their cultures. I conclude with a brief discussion of methodological issues raised by cultural evolutionary theories, particularly those of confirmation and falsification.  相似文献   

15.
文化的辩证法及社会的文化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存之 《求是学刊》2001,28(3):27-32
马克思关于人的辩证发展三阶段理论确立了文化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 :群体性文化、个体性文化、类主体性文化 ,三种文化形态规定了三种基本的社会类型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知识社会 ,与三种社会类型相对应的经济形态是 :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其中人是根本 ,而社会却直接地与文化紧密联系。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有三重文化背景 :个体性文化是主体文化背景 ,类主体性文化是前瞻性文化背景 ,群体性文化是历史性文化背景。中国社会的发展必须与三重文化的本质规范相统一。  相似文献   

16.
张亚斌 《唐都学刊》2005,21(6):54-58
具有"文化焦虑"艺术特征的"废都精神",包含这样四个文化结构层面一是在它"喧哗与骚动"式的"废都现象"背后,隐匿着废都文化人深刻的废球、废国、废都文化生态思想;二是在它"弑父与恋母"式的"废都情结"之中,淤积着废都文化人自残、自戕、自毁的文化心理倾向;三是在它"性欲与死亡"式的"废都意识"里边,对象着废都文化人自尊、自卑、无奈的文化突围动机;四是在它"幻想和毁灭"的"废都心态"之内,包含着废都文化人渴望成名、被爱和理性的文化回归欲望.  相似文献   

17.
袁金刚  杨小兰 《社科纵横》2006,21(6):105-107
本文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关于文化全球化的现实性及文化全球化与文化现代化的关系问题的研究作了考察、梳理、阐释和总结,认为文化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各国乃至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语境,反映了现代以来、特别是当代人类文化的态势,有利于科学认识和把握人类文化发展的态势和规律,促进本国和人类文化的发展。认为文化全球化与文化现代化具有同一性,把握了问题的实质,不仅对进一步深化文化全球化的认识,而且对坚定我国文化建设的即定价值取向,继续推进文化现代化的伟大事业,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百顺 《创新》2008,2(2):42-44
爱国主义精神是边疆军营文化创新发展的根本。让爱国主义精神时代化、大众化、多元化是边疆军营文化创新发展的基本方向。边疆军营文化的创新发展就是要发现、培养和造就具有社会震撼力和民族凝聚力的先进典型和英雄群体。构建和谐边疆军营文化,要重视先进思想理念尤其是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传播,通过边疆军营文化这个特殊"窗口",展示边疆的安泰、繁荣、进步、和谐。  相似文献   

19.
一个剧团:演出60余载 朝阳县长在营子乡哈拉贵村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村里有一个剧团,从1949年春天开始,一年又一年地一直演了60多年从未间断.这个剧团一年要演100多场戏.不仅当地百姓爱看,还有来自黑龙江、葫芦岛、凌源等地的戏迷每到演出季就来哈拉贵的亲戚家住上几天. 范景龙老人是剧团创始人之一,现在已经80多岁,还在出演角色.剧团刚成立时,演员都是男的,演女的需要男演员反串.于是,范景龙就动员他的姐姐范淑华参加了剧团,后来,连广玲、李秋香等人陆续加入了进来.  相似文献   

20.
解构作为后结构主义的典型产物 ,在后现代话语中演变为文化解构或解构文化研究。解构文化研究 ,从其本身来讲 ,既是对大众文化中的流行趋势的回应 ,又是对影响着人们文化观的思想动态的回应。因此 ,解构文化研究自身并不是理论 ,而是不同理论在那里的交织与折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