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媒介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机制与机构,既是记忆的载体,又是建构记忆的主体。它承担了记录、书写与重构等多重使命,帮助社会个体与群体进行回忆。从这一视角出发,采用影视文本分析的方法,结合叙事、话语、记忆等相关理论,对凤凰卫视中文台自2005年以来的"知青"主题纪录片的"记忆"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考察。研究发现,媒体通过个体的记忆叙事来建构知青的社会记忆,并由此形成媒介记忆框架。在这一记忆框架中,"还原事件""反思事件"及"青春无悔"构成了最重要的记忆主题。在知青个体记忆叙事层面,知青通过回忆和叙事,将"上山下乡"运动及卷入其中的各种权力要素建构为一场特殊的青春场域,在这一由记忆所建构的场域中,宏观的国家权力、中观的国家权力弥散形式及微观的网状权力共同作用并形塑着知青的青春记忆。  相似文献   

2.
李大钊在由民主主义者走向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转换阶段,一系列宣扬青春中华观点的文章彰显了青春思想的内容。青春思想以"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民族,青春之国家"的青春中华观为基本倡扬,阐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思想,将青年担当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辩证联系起来,关照青年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建设。青春思想的价值在中国青年的接续奋斗中得到倡扬与实践。青春思想对青年工作的启示是其当代价值的体现。新时代的青年工作要把控青春思想的关键点,以时代特点、青年群体特征为基本依据,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内容,培育青年奋斗精神,强化青年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3.
青年趣缘群体通过其外部边界的形成,内部边界的塑造,身份边界的维持,实现其群体身份边界维持;青年趣缘群经过群体记忆的传授,群体记忆的保存,群体记忆的维持,达到其群体符号边界的强化;青年趣缘群体经过群体情感体验的获得,群体情感的调动,群体情感的表达,群体情感的维持,实现其群体符号边界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4.
博物馆是凝聚历史记忆的场域,同时也是文化再现的场所。博物馆利用其独特的藏品、丰富的展示手法,以及特殊的建筑结构叙事空间,将一段段鲜活的历史、文化、记忆向我们娓娓道来。作为承载人类历史记忆的媒介,博物馆通过展示"物",再现"物"之主的个体记忆;营造"场",借由其特殊的"场",塑造并建构社会乃至国家之集体记忆。文章主要以建川博物馆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纪录国家、民族之创伤记忆的战争纪念型博物馆,叙写建构创伤与形塑记忆的手法与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刘永伟"肾失踪"事件的相关报道作为分析对象,采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方法,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探讨了新闻媒体所建构的青年医生群体形象、媒体在建构青年医生群体形象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以及医生群体形象背后所呈现的社会文化语境。研究发现,在"肾失踪"事件中,新闻媒体通过标题、分类、文本架构、互文性等手段将青年医生群体塑造成一种缺乏经验、冷漠傲慢、不负责任的施暴者形象。对青年医生群体的污名化与中国社会因转型带来的信任危机以及因社会虚拟化导致的群体责任意识下降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青年是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社会力量,新时代青年人必须增强志气骨气底气。增强青年志气骨气底气的论述,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受到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积淀的文化基因影响。新时代增强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在新时代具有重大意义,从个人层面上看,有利于青年实现全面健康发展;从高校层面上看,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青年成长成才;从国家社会层面上看,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聚青春力量。可以从思想教育引导和社会实践拓展两个维度,构筑起培育新时代青年志气骨气底气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青年是网络社会和未来社会反腐力量的主力,社会心理路径是影响青年网络反腐行动的重要因素。对1250名青年的实证研究发现,不同心理路径对青年参与网络反腐行动产生作用。目前,青年网络反腐关注度处于中等水平,但网络反腐行动倾向较积极。集体愤怒、集体效能、感性动因、身份认同、网络道德信念五条社会心理路径能正向预测网络反腐行动,集体愤怒是最重要的心理路径。集体愤怒、集体效能和感性动因直接影响网络反腐行动,身份认同和网络道德信念间接影响网络反腐行动。构建青年网络反腐行动的身份认同结构模型,有助于了解身份认同对青年网络反腐行动社会心理路径的整合作用,从而为鼓励新时代青年参与网络反腐提供更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
"佛系青年"是当前"90后"青年群体自我推崇的新标签,其"佛系心态"是这类群体有别于青年其他心态的显著表征,通过片面截取佛教基本教义进行意义的拼贴、置换、认同,展现出这类青年亚群体当下的生活样貌和精神困境。"佛系心态"折射出了处在人生奋斗阶段的"90后"青年群体当前复杂的生存样态,呈现出了处在两个历史交汇期的青年群体既渴望获得成功却又逃避的矛盾心态。对身边的事秉持着无欲无求、不争不抢的心理状态是青年新兴亚文化的主观映射,是对当下青年生存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镜像反映。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通过党和政府助力青年发展,青年增强担当精神,以及舆论坚持正确价值观引导青年,对塑造奋发有为的新时代青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文化发展出现服从与反思、解放与迷茫、理性与矛盾勾勒的变迁图景,也反映出新时代青年文化的发展趋向。新时代的青年文化景观既具有青年文化的预见性与超越性、进取性和建构性、理想性和生活性等共性特征,又突出表现为雅俗共赏、进退有度、家国兼顾的时代特性。新时代,应注重从个人追求与社会理想的统一、独立思想与过硬本领的统一、青春热情与社会担当的统一几方面入手,突出政治引领、思想引领、责任引领在青年文化引导上的关键作用,推动青年文化持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0.
青年是社会历史发展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青年运动是社会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也是青年群体从"自发"转向"自觉"、由"不成熟"转向"半成熟"的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尽管当代中国的社会历史环境发生很大变化,但从历史中走来的中国青年运动的宝贵精神,以及在革命实践中锤炼形成的中国青年特有的群体特质和集体品格,依然是激励当代中国青年拼搏向前、发展进步、艰苦奋斗的精神动力。面向未来,执政党的强力推进是中国青年运动未来发展的根本依靠,宏观目标具体化是中国青年运动未来发展的重要前提,青年组织调试转型是中国青年运动未来发展的条件保障。  相似文献   

11.
"规训"式网络文化教育过于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建设和政治统治功能,导致青年网络主体生活教化理想被放弃,规范消解教化,经验消解理性,重复消解创新。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网络社会公民,促进其内化和谐网络文化价值观念和行动自觉,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协同教化育人的本真意蕴和价值指向。建构协同教化育人机制,需加强党委、政府、社会、网络社会组织、高校等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创设协同教化育人的网络文明礼仪,优化网络传媒的宣传教化机制,建构"社会知识分子"的示范引领机制,培育、强化网络社会组织的育人功能,健全优化高校协同教化育人机制,共同助推新时代网络文化在网络社会中规范化、价值化、主流化,发挥其熏染、陶冶和教化育人功能,使其内化为青年网络主体的文化生活意识、精神存在和行为意志。  相似文献   

12.
当今,青春叙事成为消费领域中最主要的诉求和策略之一,从伦理悖论的角度对青春叙事、青春审美进行观照是一种主要的研究视角。视觉化消解了青春真实,实际上青春已经沦为商品符号,青春审美成为消费的精神标签;在社会期待和自我青春建构的过程中,青春一直在主流意识形态和个人成长的边缘徘徊,无法独立;镜像青春只是青春怀旧的投射,无法破解青年们的现实伦理困境。然而,人们对青春叙事聚合与疏离的不同表现正是对青春审美伦理判断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我国青年社会思潮新动向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思想最开放与最活跃的群体,青年总是各种社会思潮的积极参与者、追随者、传播者和实践者。通过对来自三城市青年定量调查数据分析发现,青年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趋势,邓小平理论仍占主导地位;青年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最熟悉,对新左派思潮最陌生;青年最易认同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新左派思潮;非主导社会思潮对青年的隐性渗透力普遍较强,以新左派最为突出;社会思潮对大学生、青年白领和青年农民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群体差异。为此,以青年社会思潮的最新动向为基础,关注隐性渗透力和群体差异,将提升青年社会思潮的引导效果。  相似文献   

14.
青年组织是青年群体活动、成长和发展的集体,也是培育社会资本的重要平台与形式。当代政党和非政党组织的一个共性特征和普遍做法是通过青年组织开展民众工作,广泛吸纳青年社会精英,务实政党民意基础,完成政治社会化过程。通过对台港澳地区相关青年组织的考察,梳理其开展民众工作的具体理念和路径,有益于探寻青年组织深入社会、服务社会的内在规律,对我国其他地区同类型青年组织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当前,青年发展从社会空间的视阈进行系统研究还几近空白。从当代青年发展的现状来看,其社会空间挤压已经成为值得高度重视的现实困境。青年发展研究向社会空间视阈转向,研究青年发展社会空间挤压的生成逻辑和主要特征,重新审视青年群体社会空间和整个社会空间的结构关系,再构青年发展社会空间的新秩序是青年研究和实践领域的重大课题。因此,要不断探索和建构促进青年群体科学发展的社会空间形态和空间结构,保障青年发展社会空间的安全有序。  相似文献   

16.
利用CiteSpace.5.5.R2对中国青年研究领域三本权威期刊《中国青年研究》《青年研究》《当代青年研究》的发文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发现:新时代中国青年研究的热点内容集中在青少年、大学生、共青团和新生代农民工四类议题上,具有问题导向和本土特征愈加显著、群体研究和组织研究齐头并进的发展趋势。新时代中国青年研究的范式变革则具体表现为关注视域的拓宽、体系建构的深化、技术方法的革新。在剖析现实境遇的基础上展望未来的研究进路,需要处理好国际视野与本土话语、学科逻辑与问题逻辑、"大数据"与"小数据"之间的若干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频发的网络舆情事件展现了网民的惊人力量,也使得网络对集体行动的作用日益凸显。对北京、上海和郑州三地青年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网络集体效能和现实集体效能对青年群体参与网络集体行动的意愿都发挥了显著的正向作用,青年群体对于集体行动可能实现目标的感知,例如监督、反腐、维权,甚至解决社会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其参与网络集体行动的意愿。  相似文献   

18.
为探析"性侵儿童"集体记忆的媒介建构,对《南方都市报》等三家主流都市报中的"性侵儿童"新闻进行系统研究后发现,我国新闻媒体对"性侵儿童"社会记忆的呈现经历了一个从集体失声到开放多元的历程;媒介在报道"性侵儿童"案件时进行着一种仪式化的呈现与编排策略;法制与教育成为媒体报道"性侵儿童"时的主流框架,基于现代新闻伦理道德的考虑,媒体更多地是把创伤复现和创伤处理置于两元对立的地位,对被侵害儿童的"创伤叙事"进行了遮蔽和掩盖。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一新的群体,其社会支持问题El益突出,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厦门“凤凰花助飞体验营”服务项目借助增权视角社会工作理论,在实践中探索出建构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的路径:增强个体自我效能感,提升建构支持的内在能力;集体中参与,多中心地构建近距离的社会支持;倡导创造建构社会支持网络的良好社会与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20.
当前的网络世界是链接交织的意义世界.随着智能手机、电脑、互联网等工具媒介不断便利,广大青年参与到网络社会的运行和发展中,一个为了达到自身目的,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互联网媒介,制作、转载和评价链接的"链接青年"群体日渐形成.对此,有必要厘清"链接青年"的意涵和主要行为类型,反思如何避免"链接青年"受到不良链接内容的利诱和控制,形塑具有正能量的链接行为,强化新时代网络的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