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出现在《老子》第三十六章之中,历来学人多以“权谋”思想目之。然而,核之三十六章原文与《老子》之其它篇章,皆无“权谋”之相关论述;反而同章之“微明”概念、“柔弱胜刚强”之思想、“利器”之意义指向等,频频见诸其它章节,且明显体现出一种“无物”、“无欲”、“无为”之反向运动趋势,符合《老子》所谓的“反者道之动”的“无为”主张。而作为三十六章的收尾之句,“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其实就是本章所提到的各种要素的归结,即“无为”思想在治国方略上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2.
《老子》讲的道,最终是自然之道,所谓"道法自然"。自然界的发展变化,大多从柔弱开始,刚强告终,从而提出了"反者道之动"的符合辩证法的著名命题。但忽略了矛盾运动中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得到统一,其辩证观难免偏执、刻板。《老子》讲权术,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老子》把自然界无为而又无所不为的现象,企图运用于人类社会,让庶民百姓"无思无欲",回归到"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状态,是脱离实际的空想。  相似文献   

3.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指无所事事,而是要求人们的思想言行听从“天之道”,即听从自然法则。“天之道”在政治生活中的主要表现是“善政”和“无事少争”。“无为”思想的社会原因是统治者的奢侈和暴虐,哲学依据是“柔弱胜刚强”。“无为而治”的方法主要有“不见可欲”、以“愚”治民和实行宽政。《老子》指出,只有具有“玄德”的人才能自觉地按照“天之道”办事,“无为而治”归根结底是要求统治者按“玄德”办事。所以,“无为”实质上是一种道德治国论。  相似文献   

4.
道家看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与归宿是"道"的存在。大道无形、道法自然可以约略说明"道"的玄妙与空无。而水为万物的生命之源,它并不独施惠于人,这种不偏私是水的品性,也正是道的精髓所在。水不与任何生命争荣,而是甘居下位,所以能纳百川而成海。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则使"道"的运用祥和而优美。道家有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慈产生勇气,勇者无惧;节制和简单的生活能让人减少对外物的依赖,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而谦卑、谨慎则是谋事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无"是老子哲学中一个重要范畴,本文力图以"无"为立足点来重新阐释老子的哲学.老子哲学以"道"为本体论,"道"具有无形无象的的特点,是对一切实有的超越,其本质就是"无"."无"不是无形无象的原始之气,不是无限,也不是乌有,而是指对"有"的无限超越,这是一种否定的形而上学.正因为老子以"无"为本,所以老子哲学决不是权谋之术,而是主张因顺自然,追求体无的生存智慧.以"无"为哲学基础,老子的哲学充满了无限的自由.  相似文献   

6.
"无"是老子哲学中一个重要范畴,本文力图以"无"为立足点来重新阐释老子的哲学.老子哲学以"道"为本体论,"道"具有无形无象的特点,是对一切实有的超越,其本质就是"无"."无"不是无形无象的原始之气,不是无限,也不是乌有,而是指对"有"的无限超越,这是一种否定的形而上学.正因为老子以"无"为本,所以老子哲学决不是权谋之术,而是主张因顺自然,追求体无的生存智慧.有"无"为哲学基础,老子的哲学充满了无限的自由.  相似文献   

7.
《老子》讲的道,最终是自然之道,所谓“道法自然”。自然界的发展变化,大多从柔弱开始,刚强告终,从而提出了“反者道之动”的符合辩证法的著名命题。但忽略了矛盾运动中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得到统一,其辩证观难免偏执、刻板。《老子》讲权术,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老子》把自然界无为而又无所不为的现象,企图运用于人类社会,让庶民百姓“无思无欲”,回归到“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状态,是脱离实际的空想。  相似文献   

8.
"守中"的"中"不是"中间位置"的描述性、客观性判断,而是"行、成、好、适合、适当"的评价性、主观性判断,"守中"是具有价值导向的方法论。老子坚持"反者,道之动","守中"就是"守道",也是从相反的方面去理解,具有否定的意义,而且这种否定是辩证的否定,也就是有肯定的否定,并不是绝对的否定,是否定较低层次的部分,并以此肯定较高层次的部分。"守中"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自然、道、无为,二是柔弱,三是静虚。"无为而治"是老子政治哲学的精华,在他们所处的轴心时代是领先的。"守中"过于强调消极面,其实是守住"消极"的一面以图达到最终的积极结果,完成"反者道之动"这一辩证发展过程,这无疑忽视了事物发展的复杂性、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托尔斯泰高度评价老子思想,其思想中有与老子相近的观点,如"禁欲"和"无为"。他提出了自己的"勿以暴力抗恶"的主张,认为这与老子的"无为"相通,并以老子"柔弱胜刚强"佐证。他看到统治阶级的奢侈享受,和老子一样反对统治阶层扰民。但是,将二者比较后可以发现,托尔斯泰在接受老子思想的同时进行了带有浓厚博爱色彩的变通。老子"无为"是深谋远虑的治国之策,托尔斯泰的"无为"则带有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0.
《老子》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宏宇 《南都学坛》2004,24(4):118-119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奠基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它不仅是一部美妙的哲学诗篇,而且也是一部深刻的管理典籍,是中国管理思想遗产的珍品。《老子》中所包含的"自然无为"的管理艺术、"柔弱胜刚强"的辩证管理方式及"言下"容"慈"以身后之"的领导素养和领导艺术对现代企业管理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正《道德经》云:"道可道,非常道"。在我看来,教育之道没有什么神秘可言,就是追求人生幸福之道,而这种幸福之道,应该是全程的、全方位的,惠及每一个人。其实,教育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复杂。我们的幸福课堂就是要让教师快乐地教、学生快乐地学,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作为学生的助学者出现。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幸  相似文献   

12.
《孙子》有这样两个句段: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重点号引者加)——《孙子·计》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孙子·虚实》  相似文献   

13.
所谓"吾丧我",就是丧"我"之"成心",成心以己之方式切割世界,从而给他者造成了伤害,所以"成心"必须破除。破除成心的方法"莫若以明"是要求人们从道的角度来观物。以道观物即以无的态度观物。"以道观物",则"万物齐一"。所以庄子所说的齐物,不是说事物的界限消失了,而是人看世界的角度变化了。庄子在物的世界中坚持和发现了生命的意义在于生命本身。  相似文献   

14.
老子"无为而治"的当代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老子>以"道"为核心,阐述了关于宇宙之起源、世界存在方式、事物的发展规律,以及人类社会中的种种矛盾与其解决方式,充满辩证逻辑体系和智慧的光芒."无为而治"是老子社会政治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主要有两层意义:首先它是道法自然的引申,认为天道与人道相殊而相通,主张以天道统摄人道,既可使天道与人道统一,又可使社会关系和谐.第二,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求在客观中显现主体的能动性,通过柔弱胜强之途,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这正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体现."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理性自觉的思维方法,自古以来便深受重视,其"无为而治"被喻为"南面之术"而宝之,是很自然的.当今人类面临着天道与人道关系的种种问题,自可从中受到启迪,寻求借鉴."无为"、"不治"的主张,开启了"治"与"为"的另一扇大门,使管理者入乎其内,又出乎其上.  相似文献   

15.
父亲的肩膀     
第一次骑在父亲肩头,我便想,自己何时才能长得像他一般伟岸刚强?于是,在艰涩而又漫长的成长之路上,父亲成了我人生的标尺。每隔一段时间,我就要嚷嚷着走到他跟前:"爸,别动,别动!你  相似文献   

16.
解释学的两种类型: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者认为,无论是以伽达默为代表的当代解释学,还是其所试图超越的以施莱尔马赫和狄尔太为代表的启蒙解释学,尽管差异很大,都可以看作是为己之学,即其目的是解释者自己(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的自我认识,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这当然无可非议,但作者在这里则试图提出一种目标不同的解释学,即为人之学.这种解释学的目的主要不是自我理解,而是要理解他者,而且不是为了自我理解而理解他者,而是为理解他者而理解他者.而理解他者的目的则是为了寻找与他者行为处世的道德方式.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柏拉图《斐多篇》中的命题"哲学即以习作死态为职志者",来阐述其对哲学之本质的基本洞见。就认识真理、与真理世界共在,人才能回归于自身的本质而言,哲学可以称之为"成己"之学;就守护真理而言,哲学同时又承担着示普遍之理于普天之下这一"为生民立命"的使命,因此,哲学又可称之为"济世"之学;而无论"成己"还是"济世",其终极目的都在于确认与维护人之为人的自由。  相似文献   

18.
师者如水     
沈从文说:"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并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入生命中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中则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却无坚不摧."水似乎最柔弱,其实最刚强.  相似文献   

19.
小笑话(3则)     
一 以前,我认识一个来台湾学习中文的外国朋友,也是教会的传教士。他为了快速学好中文,所以付费要求我教他国语,每星期到他办公室,上三次中文课。 有一次,他请我到他家吃饭,也让他有更多机会练习讲国语。一到他家,就看到他已准备好四道“中西合并”的菜,手艺还算不错! “哇!你真是厉害!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太厉害了!”吃饭时,我很客气,也刻意地恭维他几句。 “还好啊!这没什么啦!”外国传教士用生硬的国语说,“这只是小便饭而已啦,不是什么大便饭啦!不用客气!” ……  相似文献   

20.
枟道德经枠言"大",除有"四大"之论,更主张以"大"名"道",可见其非同一般的重要性. 但为老子所重视的"大",并不是日常的程度比较之"大",而是指"容"或"有容乃大". 是故,以"大"名"道"就不仅意谓"道"之崇高伟大,更意谓包容性是"道"的基本特征. 它包括三个层次:大道以潜藏万物的一切可能而称"大";大道以总揽万物的一切生成而称"大";大道以保全万物的一切价值而称"大". 第三层次最为核心,也是"域中四大"的"大"之所在. "四大"之"大"表现为价值上的包容,又被老子界定为"公". 这既是指不以外力干涉具体存在者的发展,也是指存在者因自身之故堕落时能有所补救. 总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保全"万物之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