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世涛:杨先生,您在北京大学从事美学研究和教学已经四十多年了,您参与、见证了中国当代美学的建设.首先希望您介绍一下您是如何走上美学研究的道路的,也请您顺便介绍一些1950年代和1960年代北京大学的美学研究及教学情况.  相似文献   

2.
美学的存在形态,应当既有纯粹理论的,也有包含理论于事件之中的,后者,往往被美学史和美学研究忽视.美学事件具有极为深远的重要性,从根源上看,一切美学理论均来自美学事件,中国和古希腊文献皆可证明;另一方面,美学自身特性,决定了美学事件的研究是美学研究的根本.美学事件是在实有或虚拟的事件中,包孕着深邃复杂乃至阐释无尽的美学意蕴.这既取决于造成事件发生的动机,来自于情灵摇荡的感性欲求,又贯穿在事件的过程与结果中,经由特定媒介呈现出来.古希腊美学中,诗与哲学之争,导致逻各斯与密索斯分道扬镳,让美学丧失了重要内涵,美学需要以新的思维方式接纳美学事件.美学理论中,需要展现概念性人物的事件性内涵,把美学叙事以新的思维方式纳入其中.在美学事件的研究中,对易于理论化的"话",在"事"中做语境与语用的阐释与悟解,则可令美学思想呈现出其原本具有的复杂意蕴.  相似文献   

3.
李世涛:李醒尘先生,您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了刚成立的北京大学美学教研室,不久后又参加了<美学概论>的编写工作.众所周知,<美学概论>是新中国第一部集体编写的美学教材,对普及美学知识,培养美学人才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想请您谈些1960年代北京大学美学教研室的教学研究和<美学概论>的编写情况.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30年来的美学发展,出现了文革后美学的复苏、美学热及美学的大发展、文化研究的兴起和美学低潮,以及从世纪之交开始的美学的复兴这样几个阶段.文革后关于"形象思维"的讨论,是美学复苏和意识形态领域里思想解放的先声.由此出现的美学热,以及相应的研究热和翻译热,对中国学术话语的转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化研究的兴起,冲击了美学,出现了美学的低潮,这是美学话语转换的重要契机.从世纪之交开始的美学复兴,以与国际学术界直接同步对话为特点,中国美学从此直接加入到世界美学的创造和发展之中,从而成为国际美学大家庭真正的一员.  相似文献   

5.
"十七年"时期,在"美学大讨论"和苏式美学话语及其研究范式推动下,美学研究逐渐朝着体系化方向发展,其标志是制度化的学科编制和研究人才的培养。编写美学教科书作为一项国家工程,是当时美学学科体系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美学教科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需在国际比较视野中评判其得失。  相似文献   

6.
现代美学的一个重要事件是"存在论美学"对古典"本体论美学"的挑战.虽然作为一种文化思潮的存在主义曾因其所产生过的巨大社会影响而引人注目,但对其所蕴含的丰富而宝贵的美学资源的重视迄今仍很不够.本文试图从柏格森的"生命绵延"说、胡塞尔的"生活世界"说和海德格尔"生存筹措"说入手,对这一思想的美学特色与贡献作出某种总结.  相似文献   

7.
建构现代形态的中国美学——高建平研究员访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冰:高老师,我查了一下近年来您发表的文章,有些讨论中国古代画论,有些论述西方当代美学,有些谈全球化,还有些讨论国际互联网、图像转向.我想知道,您在学术研究上的主要设想是什么?  相似文献   

8.
郭勇健 《学术月刊》2023,(7):142-151
美学应当具有两个维度,即作为知识/科学的美学和作为生活/文化的美学,或简称为“系统美学”和“审美文化”。系统美学属于“理”的研究,审美文化属于“事”的研究;系统美学的言说方式是美学概念、命题、论证,审美文化的言说方式是审美意识、警句、描述。为美学扩充一个审美文化的维度,就能超越美学的知识论取向,并化解理论与实践的对立。超越美学的知识论取向,并非否定美学是科学或知识,而是主张美学不必囿限于科学或知识。作为知识/科学的美学源于西方,作为生活/文化的美学则是非西方文化也拥有的。在审美文化的意义上,应当承认古代中国已有了美学。“中国美学”同“日本美学”一样,通过美学的审美文化之维而获得合法性。“中国美学”也有两个维度,即古代审美文化的维度和现代系统美学的维度,前者无需索要普遍性,后者亦可追求普遍性。  相似文献   

9.
○潘老师,许多人都觉得美学理论研究非常枯燥、乏味,因而望而生畏,但我看到您在美学研究领域纵横驰骋,不但把它当作一种教授的职业,而且成为您生命的体验。请您谈谈您是如何与美学尤其是生命美学结缘的呢?●与美学的结缘,对于我几乎可以说是一种“宿命”。我出生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文革”期间父亲被打成走资派、历史反革命,我也因此而经历了世态炎凉。但形形色色的丑恶反而使我更渴望美好与圣爱。1978年2月,我考上了郑州大学中文系。这所大学在中国并不著名,但是它的美学研究与文艺批评方面的师资,在当时却颇具声望。李戏鱼、蓝…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人类文化视野中,民族美学研究不仅是一种部门性质的美学理论活动,而且是美学走向文化过程中对自身全面本性的立体展示。有关民族美学问题的探讨,应该说,既是美学的应有之义,也是当代美学自我发展的文化迫力之一。一、“民族的”与“民族性”  相似文献   

11.
美学的构型研究包括物态文化的设计构型、制度文化的规范构型、心智文化的策划构型三个方面。构型研究的展开是美学介入现代生活的第一站 ,也是美学泛化的一个重要的突破点。从三大构型的人文化发展趋势看 ,美学的人文传统只有先突破 ,才能在新的起点上再回归  相似文献   

12.
刘阳(以下简称刘):朱老师,您好!很高兴和您围绕实践美学这个话题作一次愉快的思想对话.据我所知,您是我国当代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先生的高足,但上世纪90年代您追随蒋先生攻读博士学位时,研究方向并非实践美学,那么,您是如何关注起实践美学来的呢?  相似文献   

13.
为什么美学所解释的审美经验与我们的实际经验很不相似?为什么美学所解释的艺术不像艺术家创造出来的艺术?美和艺术是心灵的一种生活,我们在这种生活中存在.我们在经验中得到了美和艺术,但在理论中失去了它们.一维特根斯坦在一次美学讲演时说:“美学是个大题目…….”美学的确应该是与真理、道德并列的大题目,它所要研究的问题也是人类文明生活的一个基本方面.但从实际的研究情况看,美学却是个小题目,因而被大多数哲学研究者所轻视.从研究规模上看,美学不像是个学科,倒像是某个专题.但在中国的状况似乎有些异常,有些人认为中国文化原本有着强烈的审美倾向,甚至认为这种审美倾向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其原因是中国由于“缺少宗教”,因此只能在审美追求中注入最高目的.按这种解释,审美活动应该是中国文化中最热烈的活动,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种解释包含着一个错误,即把“缺少宗教”做为一种理由.中国文化中确实缺少宗教,但中国并不因此而不完整,这就像人类没有长出三头六臂,但不因此就觉得缺少三头六臂.不存在的东西永远不可能是存在的东西的原因或理由.中国文化的审美倾向不见得是“根本的”精神,很可能是在儒家文化收敛心性的压力下所产生的一条放纵心性的精神出路,它意味着另一种精神生活,这对于美学  相似文献   

14.
论斯图亚特·霍尔"族裔散居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族裔散居"是当下文学理论研究的热点.族裔散居的美学意象是其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族裔散居、族裔散居美学为研究的出发点,阐释其文化内涵,以霍尔的"族裔散居美学"为研究重点,彰显其"差异的政治"的美学价值,突显其对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卓越贡献,为我们从事文学理论研究提供参照点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人类虽然处于不同的文化区域、文化环境,但为了维持人与自然系统的平衡,他们有许多共同的遭遇,反映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着许多共同的理想追求和意识构想,在美学上也有许多共通的审美心理和美学理论.然而这毕竟产生在不同的文化区域、文化环境,必然要受到不同的文化形态的牵制,会出现不同的理论形态,即使是一些比较接近的理论范畴也常常隐含着内在差异.本文所讨论的"虚静"论和"距离"说就是曾经被人们混淆的一对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16.
美学,作为艺术哲学的传统观念,已经被超越了。新技术革命使当代世界文化迅猛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随着物质财富和精神价值的发展与变化,正在显示它的新生命力。几乎没有什么非美学的文化存在着。自然环境的改造、野外风光的鉴赏、人文景观的建设、园林和公园的设计、国家和城市风貌的设计、劳动实践和工矿企业的生产过程、科学的发现与研究、艺术和文学的创造、人体健美和美容术、人的心理结构模式……无一不涉及审美的内涵与形式。只要我们回顾一下,美学的教科书、百科全书的美学条目撰写人的美学观点的微妙变化,或者,您再审视一下工业社会未来学的著作,便不难发现这  相似文献   

17.
李世涛:李老师,您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您一直在朱光潜先生的指导下从事西方美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尤其是在"文革"后,你们接触得更多了,希望您谈一些"文革"后朱先生的情况. 李醒尘:文化大革命后,北京大学恢复了美学教研室,许多高校都也纷纷成立了美学教研室,全国性的中华美学学会召开了成立大会,朱先生被选为会长.美学复兴了,我们又有机会搞美学了,大家的热情很高,出现了新一轮的美学热.这时朱先生已年逾八十,但他的精神状态很好,他说,"文革"后他得到了第二次解放,心情非常舒畅,要以老骥伏枥的雄心壮志,重理美学旧业,趁八十开外的余年,为毕生所从事的美学事业"添砖加瓦","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他觉得中国经过"文革",许多问题都能得到解决,是很有希望的.  相似文献   

18.
<正> 美学的对象是什么?我国美学界有很大争论,现在把我个人的看法说一说,以就教于同志们。(一)建国以来关于美学对象的争论我国关于美学对象的讨论,是由苏联美学界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引起的,因此,在回顾我国对美学的对象讨论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苏联对这个问题的争论情况。最早在苏联提出这个问题的是文艺理论和美学教授铎尼克。一九四○年他为苏联《百科全书》写了一篇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论文(一九四一年由焦敏之翻译过来,发表在重庆《中苏文化杂志》上,一九四六年、一九五二年在我国两次出单行本,题名为《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美学是关于艺术创造和欣赏的哲学,苏联美学界把这一提法视为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正确提法,大多数文艺理论和美学著作遵循此说。一九五一年,《苏维埃艺术报》对美学  相似文献   

19.
苏荟敏 《兰州学刊》2007,(3):175-177
美学的跨文化研究的提出本身就是当代语境中的一种跨文化现象.只有在跨文化的当代性视野之中,才能理清美学的跨文化研究的理论前提、研究路向与学术理想.全球化及其文化自觉构成了跨文化的当代语境,也构成了美学的跨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前提.美学对自身作为地方性知识的文化自觉及其在全球化语境中的互动认知是美学的跨文化研究的基本路向.在此路向中,美学的跨文化研究把探寻一种多元普遍的审美共识确立为自己的学术理想.  相似文献   

20.
唐善林 《社会科学辑刊》2024,(1):191-200+239+24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不仅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美学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且彰显了意蕴丰富的中华美学精神。通过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审美内涵与品格特质的考察可知,在“美学大讨论”中,无论是对美的本质、自然美等美学基本问题的探讨,还是对审美意象、艺术意境等艺术实践范畴的阐发,均表现出了一种接受、传承与创化中华美学精神的致思理路。此外,巩固新生政权,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领导权,也为“美学大讨论”的发展和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提供了现实动因。总之,“美学大讨论”对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