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人文在当下中国,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和趋势。因此有必要对数字人文的“数字”组成部分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第一,“数字”是软件和算法,“数字”是技术和工具,“数字”是基础设施和研究范式。“数字”为人文学术研究带来机遇的同时,其技术困境和伦理困境也已显现。第二,从数字化生存到数据化发现,不仅带来新的思维模式和研究视角,而且实现了载体的转型进而导致意义的变迁。第三,从思辨式研究方法到数据驱动研究范式,实现了人文学术研究的“计算转向”。但问题在于“数字”一家独大,不能很好体现人文理念,影响了中国原创性学术成果的生产。如何突破数字人文的“数字困境”?加强问题导向、提升复合素养、跨界合作创新、提倡文化批评,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3.
数字人文起源于人文运算,是数字化信息技术与人文学科交叉衍生的新兴学科,广阔的理论前景与实践空间使其成为国际高端科研领域的前沿热点和高等教育体制的固定专业。目前国内的数字人文研究主要集中在图书馆与情报信息学科,因此作为数字人文与文学研究的"新大陆",数字文学领域大有可为。从学科发展史角度理清数字人文在国际和国内的发展源流,有利于认清数字人文的演进脉络与发展方向,推动数字人文学科理论体系的宏观建构。中国数字人文应在同国际数字人文的对话中汲取学科发展的思想与经验,进而为世界数字人文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4.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扩展,数据技术与人文学科的深度交流催生数字人文的诞生。比较文学在长期发展中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较少使用定量方法。大数据技术支撑下,数字人文在比较文学中应用的可能性已得到充分的验证,数据分析、可视化等方法的引入将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鉴于此,可引入数字人文对比较文学领域展开研究,对研究主题、研究人员、研究机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并以可视化方法展示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比较文学领域研究主题呈现大致以文学翻译、现代主义、比较研究为三大核心领域扩展延伸;研究热点以比较文学这一主题为发轫,文本批评、互文性、民族主义、文学融合等系列新热点以时间线性方式逐步演化产生;领域作者之间关系紧密,具有明确的核心作者群;重要文献具有不断突破欧洲中心主义、侧重翻译与世界文学的特点;国际力量上,重镇仍在美国,同时波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等新兴国家也发展迅速;国际合作上,美国、中国、巴西国际合作态势明显,新兴研究国家仍主要以国内作者合作为主。  相似文献   

5.
百年来,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随着科学技术与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传统人文研究的自限性逐渐显现。近年来,数字技术与人文研究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一方面,数字技术的渐臻成熟给予学术研究“整理——分析——呈现”等环节方法论的革新,促使女性文学研究由人力主导向人力与数字共同驱动的转变成为可能。另一方面,跨学科、定量化、关联性的数字分析不断刷新女性文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将推动女性文学研究在整体式把握、主观定性与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个体批评与多维关系等方面取得突破。然而,面对一种新兴的研究思维与研究方式,学界在肯定其价值的同时,仍要审视其内在的限度与应用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数字与宗教文化的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先民的思维中 ,数字构成了一个蕴含着意义、象征、价值和观念的文化系统 ,这个系统的生成及运用 ,均与宗教文化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原始的祭祀、占卜与历算等宗教活动促进了数字的抽象化进程 ,但同时 ,也使数字成为了神秘的宗教符号 ,其与多种宗教文化形态构成了观念上的对应。特别是数字的奇偶形式 ,其于古老的阴阳观念作用下 ,在上古祭祀文化中具有系统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概述数字人文的概念、现状及趋势的基础上,探讨了数字人文理论对外国文学研究范式的影响,并从跨学科和交叉性的视角出发,建构了数字人文视阈下的外国文学研究范式,以期为外国文学研究方法与范式转换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数字人文是当今人文社科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采用数字工具、数字技术和数字媒介塑造、改变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从而出现了"数字"与人文结合、平台与"远读"联通、交叉与多元融合、项目与团队共生四个明显的新特征.伴随着这股热潮,欧美许多人文院系和专业组织都制定和发布了数字人文学术成果评价指南,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提供指导.我国数字人文研究起步较晚,学术成果评价更是任重道远.但我们要借鉴欧美经验,研究分类评价、同行评议,构建超越传统、跨越媒介的评价体系,为明天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9.
由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未来必将驱动中国的经济转型、教育转型、社会转型、文化转型,当然人文社会科学也不例外。新技术的应用和新方法的普及,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时代特征。一是智能学术引擎开启文献检索新视野,二是大数据重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新范式,三是"学科融合"引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新探索,四是"人机协作"创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新场景。凭借大数据获取和超级算法的模式正在颠覆"凭借经验和直觉"的模式,这将促使大部分人文社会科学走向具有自然科学的特征,"科学性"显著增强。当然,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未来,如果不想成为恐龙,我们必须变得极其开放,拥抱转型,接受变革,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0.
数字人文是基于数据并采用编程语言等数字技术来进行人文科学研究的一种新型研究范式,对于推进文史哲等学科学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将数字人文引入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研究,成为近年来的学术前沿。以之研究古代文论具有可行性,亦是一种时代趋势和学术创新。采用定量分析辅助定性分析、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文本挖掘、采用超文本“远读”等模式或方法研究古代文论,将引发此学科研究范式的重大变革。使该学科不再停留于传统“资料分析+理论阐释”的范式,从而实现研究观念和方法的巨大改变,促使文论史观念及方法的更新。引入数字人文研究古代文论,要增强跨界合作的意识、提升数字运用与分析的技能、增强自身复合素养、弘扬学科人文精神,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变革。  相似文献   

11.
乔治·爱略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女作家.根据自身的经历和对宗教的理解,乔治·爱略特形成了她自己的宗教观--人文宗教.她的这一宗教是一切从感情出发,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宗教.  相似文献   

12.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古籍数字化建设已经有30余年的发展历史。一方面,随着科技,如OCR、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的进一步发展,古典文献数据库建设已渐成规模;另一方面,全球视野下数字人文研究趋势正在兴起,技术驱动研究、数据驱动研究已成为人文学科发展的一个方向。在这一学术背景下,充分利用古籍数字化的各方面成果,适时调整研究思路,改变研究方法,是我们进一步开展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西方宗教理论下中国宗教研究的困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一直努力使用西方观念、理论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与信仰,于是在理解中国宗教方面就无法避免地出现了各种问题和困扰。首先是宗教研究的基本词汇和概念问题。中国学者不仅接受了"宗教"等西学词汇和概念,而且在以西方的"宗教"视角来分析中国社会时,竭力靠近西方人对宗教的界定。其次是近代以来中国学者基本上都是以西方宗教价值观来看待和评价宗教在中国之存在,很多自远古以来形成的中国人世界观和共享性精神遗产都无法进入学术讨论的范畴之中,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中国宗教的主体性解释难以确立、中国宗教研究理论难有突破。因此,摆脱对西方理论的过于依赖已成为中国宗教研究必须突破的瓶颈。  相似文献   

14.
从早期人文计算的单纯量化研究,到数字人文背景下跨学科的研究视野,文学研究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不断呈现出新的态势。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数字人文在英语古典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中呈现出不同的发展倾向。在英语古典文学研究中,文学数据库的庞大与检索技术的成熟,使其研究方法突破传统的风格辨析与著作权判断,呈现出多样化与大跨度的特性,并能与读者接受结合,发展出互联网时代特色。中国古典文学也显现出跨学科(如GIS等)特性,但受制于语言契合度与技术发展,在研究方法上仍有待开拓。  相似文献   

15.
当互联网文化成为人文文化的今天,主流的品牌宣导已经无法满足大众的营销需求,数字营销已然成为了营销的主流趋势。这个以圈子为营销阵地的营销模式在互联网时代下绽放出迷人的光彩,让O2O的从大趋势变成了必然趋势。在数字化变革的今天,几乎所有营销的背后都可以看到数字营销的影子,单一的营销手法已经很难取得用户的兴趣。更新颖的营销方式,更独特的营销体验,更广泛的营销传播,才会为企业和品牌带来超出预期的回报。  相似文献   

16.
大数据时代的数字人文研究方兴未艾,传统史学从研究资料、方法乃至范式上在面临着挑战的同时也迎来新生机。而中国现代化研究虽已有诸多成果,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发展呼吁学界深化对中国现代化实践与理论的研究。有鉴于此,作为中国现代化研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早期现代化的研究可以借助数字人文研究方法,通过量化数据库和若干指标体系的建立,将早期现代化研究的诸多方面进行量化,与当代现代化发展指标体系进行比较、对接,以贯通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整个过程,可以突破现有教育早期现代化的研究范式。这或许是深化当前中国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尝试之一。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宗教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性地解决中国宗教问题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目前当代中国宗教工作研究在基本概念阐释、宏观历史考察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呈现出从宏观到微观、从应时性到学术性的发展趋势,地方文史档案挖掘、跨学科研究模式受到空前重视,但宗教工作诸概念辨析、宗教工作反思、地方宗教工作等方面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8.
宗教和谐是两种以上不同类型宗教之间基于平等、交流、互补、理解而产生的一种彼此依赖关系和可持续性结构。宗教和谐包括情境的和谐、资源的和谐、结构的和谐与行动的和谐,其过程模式可以概括为“相遇-聚合-扩散-互补”。宗教和谐共处状态的实现,需要信仰政策上的相扶,信仰理性上的相通,信仰伦理上的相合,信仰身份上的相容,信仰背景上的相符,信仰结构上的相类,信仰功能上的相补,信仰思维上的相近,信仰情感上的相惜。  相似文献   

19.
近二十年中国宗教旅游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宗教旅游作为一种以宗教文化为核心的旅游体验活动,是国内外旅游学术界重要的研究内容。通过对中国期刊网上检索到的244篇(1991~2009)相关研究文献的分析,发现20年来国内的宗教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宗教旅游内涵、宗教与旅游的关系、宗教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宗教旅游可持续发展、宗教生态旅游等5方面。这些成果从总体上反映出我国宗教旅游研究领域狭窄、研究方法单一、成果水平不高、适用性不强的特征。今后应加强宗教旅游的基础理论研究,建立系统的宗教旅游理论体系;丰富研究内容,拓宽研究领域;创新研究方法,注重多学科联合,并加强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20.
中国宗教的三色市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加强宗教管制的实际效果是否能够减低人们的宗教信仰和行为?加强宗教管制只能是导致宗教市场的复杂化,即出现三个宗教市场:合法的红市,非法的黑市,以及既不合法也不非法或既合法又非法的灰市。只要宗教组织在数量和活动上受到政府限制,黑市就必然会出现;只要红市受到限制和黑市受到镇压,灰市就必然会出现;宗教管制越严,宗教灰市越大。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宗教灰色市场越大,新兴宗教就越有可能兴盛,从而带来社会的不稳定。灰色市场的存在及运作机制,显示宗教管制效果的局限并不以人们的主观努力为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