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19世纪末期的东亚各国中,有能力经营大规模汽船航运公司的只有中国和日本.中国1872年成立于上海的轮船招商局对中国的海运业曾经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其业务不仅局限在中国的水运和海运方面,还曾扩大到海外,开通了日本航线,进行了数次航行,以期扩大贸易.通过对轮船招商局汽船航行日本情况的分析可知,对轮船招商局汽船在日本沿海的活动,日本方面采取了一定的抵制措施,使其经营并没有造成之前以为可以影响日本航运业的情况,并最终无疾而终.  相似文献   

2.
轮船招商局(简称招商局)创立于1872年,它是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在中国创立的第一个近代民用交通企业。在1872~1873年由浙江海运委员候补知府朱其昂领导期间,招商局的处境十分艰难,发展也非常缓慢。而在1873~1884年由著名买办商人唐廷枢、徐润等领导期间,招商局却呈现了一派兴旺发达、蒸蒸日上的景象,除了不断增加的码头、货栈外,其资本额由最初的六十万两增加到二百万两,轮船由最初的1艘增加到26艘,航线由最初的长江航线发展到沿海及远洋航线,业务范围由最初的装运漕米发展到揽运各种货物。十余年间,除付清官息、股息、折旧费以外、尚盈利四十万余两,可以说这是招商局历史上发展最快、经  相似文献   

3.
漕粮海运是清代后期政治生活中的大事。由于牵涉到“雇商海运” ,使得它直接推动了中国传统木帆船业的发展和壮大 ,但由于外国轮船势力的入侵 ,中国木帆船丧失了沿海贸易的主动权 ;在与西方势力争夺沿海航运权的过程中 ,李鸿章利用漕粮海运的利润 ,创办和支撑了洋务运动最重要的企业———轮船招商局 ,同时也直接催生了中国近代化的轮船运输业 ;义和团运动之后 ,铁路运输也加入到漕运事业中来 ,加速了中国运输业的近代化步伐。因此 ,漕粮海运对于清代运输业的变迁 ,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轮船通航梧州的历史,一些论者只注意到外轮首航梧州的记载,却忽视中国招商局轮船首航梧州的史实。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法战争之后,法国吞并了越南。光绪十三年,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法续议商务专条》,规定广西开龙州、云南开蒙自为通商处所;法国商船可经松吉河及高平河从谅山和高平运载货物至龙州,并可使用谅山至龙州的官道。  相似文献   

5.
漕粮海运是清代后期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对于当时的社会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牵涉到漕粮运输路线的变化,使得它直接推动了中国传统经济区域的转移;在与西方势力争夺沿海航运权的过程中,李鸿章利用漕粮海运的利润,创办和支撑了洋务运动的最重要企业之一轮船招商局,同时也直接催生了中国的近代化交通工具。因此,漕粮海运对于清代的社会变迁,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购并美商旗昌轮船公司,是在招商局创建后的第五个年头——1877年。这个局草创伊始,营运的轮船共只12艘,计11854.88吨,码头、栈房、趸船等设施也不齐全,并饱受外商轮船的压抑,竞争中处于劣势。 旗昌轮船公司属美商旗昌洋行,垄断中国近海和长江航运近10年。到1872年它的势力发展到顶峰,拥有轮船19艘,计27769吨,总资产达332万余两。接着英商太古、怡和两轮船公司出现,向它的垄断地位挑战。1873年以后,招商局航轮又投入近海和长江航运,旗昌的垄断  相似文献   

7.
招商局创办于1873年元月17日(清同治十二年),是我国清末民初自办的第一家新式航运企业。初为洋务派官办,后招商集股演变为官督商办,到光绪年中叶,盛宣怀、李鸿章两大家族的私股已占绝大比重,宣统年间盛宣怀利用担任邮传尚书的权力,将招商局改为完全商办。1932年11月15日国民党政府发布《招商局收归国营令》,由当时的国家银行——中央银行将全部商股以低价收购,取缔了该局的董事会制度,建立总经理负责制。刘鸿生是招商局改为国营后的第一任总经理,对该局的兴利除弊,改革新生起过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近代民用企业,作为外商资本的竞争对手,招商局在发展中也利用外资作为企业资本的补充。民国期间轮船招商局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是向外国银行举借债款,以解决企业运营资金的缺陷问题,但也有其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把近代中西文化的撞击与合流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天津是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官僚活动的主要基地,在洋务运动中所处的地位十分重要。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的产物,是对中国城市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企业。过去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大多着重关注天津洋务企业的产生及其历史作用等等,而专门论述轮船招商局与天津城市关系的文章并不多见。文章拟就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与社会环境、企业的主要经营形式以及对天津城市近代化的影响作粗浅的探析,以求认识轮船招商局在中国城市近代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近代早期企业的内部治理来看,轮船招商局实质上是一种"官权"与"股权"的合伙治理,轮船招商局的官款存局、官利制度是企业治理中的一系列"合约"安排,其剩余索取权由股东及其主要经营管理人员共同分享,剩余控制权则由督办及主管大官僚李鸿章掌握,他们同清政府一起享有剩余索取权.轮船招商局的管理人员既是股东又是官员这种双重身份本身就体现了"官权"与"股权"合伙治理的特征.轮船招商局中的生产要素构成、利润分配、权利分享以及人事安排都体现了这一治理特征.  相似文献   

11.
轮船招商局福星号轮船被英国澳顺号轮船撞沉,造成65人死亡,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大的海难事故。然而,这桩原因清晰、责任明确的海难案,其最终的处理结果却很难令死难者家属与国人满意。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英方进行明目张胆地袒护,使得招商局的合法权宜受到严重践踏。这充分显示了弱国无外交真理。  相似文献   

12.
一百四十年前,洋务运动如火如茶之时,中国首家民族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在上海宣告成立,次年即在长江中上游枢纽,素有九省通街之称的汉口设立分局,同列强的轮运公司逐鹿沪汉线,继而在川鄂咽喉要地宜昌、沙市设立支局,投入汉宜、宜渝航线营运轮船招商局湖北各分支局在维护长江航运利权和促进湖北地方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招商局与湖北从而结下了百年之缘。  相似文献   

13.
轮船招商局崛起发展于西方航运公司严厉排挤和制约的时代,它采取怎样的经营管理技巧以争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成为了一种必须。本文将探究轮船招商局如何运用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杠杆激励股东和员工,在夹缝中求生存,以追求更大的利润。尽管其激励机制还不完善,但对今天企业管理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女革命家秋瑾,原籍在浙江绍兴,诞生在福建。关于她的诞生时间,自六十年代初开始,发生争议。现有1875、1877、1878、1879年等几种说法。其实,在近代历史资料中,关于秋瑾的生辰,向来只有一说,即秋瑾异母弟宗章于1934年为乃姊就义二十七周年时发表的《六六私乘》中写:“先大父(秋嘉禾)宦闽久,先君(秋寿南)随侍,全眷侨寓,故伯姊(秋瑾)实生于闽,时为光绪元年夏正十月十一日(1875年11月8日)也。”此外,尚未见过有秋瑾生于光绪三年(1877)或光绪四年(1878)光绪五年(1879)的任何直接记载。以上  相似文献   

15.
洋务派在创办轮船招商局之初,就有着以其民用企业之体,而达到海防之用的设想,并力图将这种设想付诸实践。轮船招商局在晚清海防中确实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它在北洋、南洋海防的筹饷、军运等方面以及台湾海防方面作出了贡献;它租领马尾船政局所造船只,对维系马尾船政局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它寓兵于商,对增强晚清国防实力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丁日昌是中国近代史上洋务派的重要成员,1967年由江苏布政使升任江苏巡抚后,始正式涉足洋务。丁日昌在苏抚任内,曾经办上海轮船招商局并处理收买美商“旗昌轮船”一案。他在当时敢于将洋人在上海架设的电线及福州已经商订的电线合同全部拆毁撤销。首先提出在中国建设北洋、东洋、南洋三支海军以及开拓台湾,创办铁路、电线、矿务、垦务、茶务等近代企业。他虽未曾建树过象林则徐抵抗英国侵略和左宗棠收  相似文献   

17.
轮船招商局作为中国近代第一个国人自办的股份制公司 ,具有进步意义 ,但由于最初其官督商办形式的确立 ,决定了商人们始终要为自己的产权而周旋于历届官僚的政治纷争中 ,并最终没有逃脱被官僚资本侵吞的厄运。招商局的历史也再一次证明了产权是现代企业的核心 ,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本文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对轮船招商局的发展历程作一简要回顾 ,并着重分析了其产生的历史根源及决定其产权结构的制度性因素 ,从而表现产权对现代企业的影响。本文认为 ,中国近代企业制度之所以没有成长为社会主要力量 ,是因为企业内部产权制度的不合理 ,导致企业经营不善 ,管理成本过高 ,成为近代企业制度发展的桎梏  相似文献   

18.
刘斌 《天府新论》2006,(4):63-66
(一)盛宣怀(1844—1916),字杏荪,别号愚斋,江苏武进人。其父曾任安徽庐州府知府,而庐州乃李鸿章老家,所以1870年盛宣怀入李鸿章幕后甚得信任。李鸿章兴办了一些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其中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申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比较重要的洋务企业。盛宣怀与这些企业  相似文献   

19.
义和团运动对晚清的漕粮运输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八国联军侵华,占领津京等地区,慈禧太后挟光绪帝出逃,导致漕粮海运中断,并转而将部分漕粮向山西、陕西运送.其次.义和团运动被镇压后,朝廷被迫与联军签定<辛丑条约>,偿付巨额赔款,清朝的财政体系完全崩溃.为筹措赔款,清廷不得不颁布"漕粮改折诏".虽然江浙后来又恢复本色100万石,但漕运制度已经遭到致命打击.再次,为节省费用,清廷开始采纳铁路剥漕的方式,结果成为继轮船之后,漕粮运输工具史上的又一重大突破.简言之,义和团运动是晚清漕粮运输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20.
社会变迁中清政府的一个官员群体──总理衙门中的大臣们吴福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于1861年1月(咸丰十年十二月)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辛丑条约》签订前夕,清廷又在列强的要求下于1901年7月(光绪二十七年六月)将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