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因其终结了传统的意识哲学而转变为实践哲学,形成了"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解决思维问题的新世界观.这种新世界观的方法论意义在于主张一种辩证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以人的实践为原则解释世界的本质,以辩证的方法理解人类历史,又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追求来改变现存世界,其逻辑既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人为本"的理论宗旨.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哲学与"存在论"的本体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旷三平 《学术研究》2005,46(4):63-69
以德国古典哲学为代表的旧形而上学在"知性制式"、"先验预设"、"学理至上"三原则混成的理论范式和思维方式中构筑了它的"理性存在论".它在后来必然要遭遇到的整体"断裂"之前,曾发生过"内部的颠覆和造反".但是,只有马克思才真正克服和超越了传统的理论范式和思维方式,走出了形而上学的"怪影",并运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唯物史观的方法以及"实践的唯物主义"原则"三维视界融合"的全新思维方式,实现了"理性存在"向"社会存在"的本体转换,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树立起"社会存在论"的理论丰碑,为存在论在哲学上的历史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向.  相似文献   

3.
试论中国传统护"生"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胜良 《江汉论坛》2005,2(2):62-64
基于古人对世界"生"的本质的认识,中国古代思想家们要求顺应天地"生"的意志,维护万物的生成和生长,不阻断自然界"生"之进程.他们认为,不能在万物生、育的春夏季节捕猎动物、砍伐树林,以维护各种生物种群的延续和再生能力.这些思想在宋明理学和中国土生的宗教--道教那里得到发展和发挥.维护"生"成为中国古代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这种思想有助于我们克服当代生态伦理中的一些困难.  相似文献   

4.
与张爱玲齐名的"孤岛"时期的女作家苏青,被评判为"汉奸文学"范畴,或称其作品"无益无害",这样的评判是错误的,不公正的.苏青的认识价值是另类的,不可替代的.由于苏青言语的实录性、再现性,使得她的言语具有历史认知价值,为了解"孤岛"时期的文坛亦或文化界,了解日本人的文化侵略,了解日踞时期的民众生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佐证.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以A为B"构式可表达4种语法意义:选择义、比较义、准则义和描述义."以A为B"构式核心表示客观认定,事件主体使两种客观事物联系在一起,并且进行认定判断.表"选择义"和"比较义"的为该范畴的典型成员,表"准则义"和"描述义"的为非典型成员."以A为B"构式是一个心理上的完形认知过程,凸显原则的作用对构式"以A为B"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A是该结构焦点;通过转喻将次认知域放在主认知域中凸显的位置,传达"以A为B"构式的核心语义.  相似文献   

6.
文学批评史研究,应当坚持"历史化"原则.所谓"历史化"原则,是指在具体的文学批评史研究当中,将批评史文献文本的意义阐发与对其生成语境的分析、考查相结合,将批评史研究与当下的文学理论建设相结合.只有坚持了"历史化"原则,文学批评史研究才能够真正地进入历史、还原历史,也才能够使历史进入到当下,从而使研究行为本身进入历史、建构历史.与文学批评史研究的这一"历史化"要求相反,我国的文学批评史研究则长期存在着"非历史化"的现象,其影响之广、危害之大,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新冠"疫情防控面临一系列复杂伦理冲突。其中,公共健康与经济社会发展、政府干预与公民自主权、病人权利与公共健康、资源稀缺与分配公正、知识产权与信息共享以及公众知情权与患者隐私权之间的冲突是六个焦点性冲突。从实质上看,这些冲突都是主体在进行道德选择时面临的不同道德价值之间的冲突。价值冲突极大地增加了主体的选择难度,甚至常常把主体推向道德两难的境地。解决"新冠"疫情防控面临的伦理冲突,要在区分真实与虚假两类不同性质的冲突、坚持生命至上理念和相应伦理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最大善的目的"与"最小恶的手段"进行道德选择,并给予遭受道德创伤的"少数人"伦理关怀。  相似文献   

8.
龚志宏 《学术论坛》2006,2(6):74-77
作为人类社会最古老的伦理范畴之一,荣辱观的内涵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但只有既汲取传统精华、又反映时代精神的荣辱观,才会拥有牢固的根基,才能引领时代的风尚.胡锦涛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共识和是非、善恶、美丑界限,对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伦理策略集中体现为"新、旧"二元对立伦理价值体系的建立,以及由此派生出的"批判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在这一伦理策略中,隐含着对于进化论的功利化误读.其结果不仅造成传统伦理资源没能被很好地整理、反思和继承,更使得新的伦理倡导充满内部悖论和尴尬,导致道德虚无与伦理茫然.相比于"新"与"旧"这样一组冲突色彩明显的概念,"绝对"和"相对"更容易展开思想谱系之间的互动与争鸣,西方曾借此命题,实现伦理从传统向现代的自然转变."五四"时期,我们也一度获得这一思考途径的契机,但由于功利性的考虑,这组概念最终在新文化运动中一闪而过,留下诸多理论和实践的遗憾.  相似文献   

10.
命运观是古希腊悲剧的根本,是三大悲剧作家创作的主题.所不同的是, 欧里庇得斯以过人的胆识,将神圣命运的主宰者定位于人,改写了古希腊悲剧中命运高于一切的历史.对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三人主要作品的对比分析,可以论证欧里庇得斯的创作对古希腊神圣命运观的颠覆.  相似文献   

11.
清末现代"民族"概念形成小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现代意义的"民族"概念的出现与早期运用,是认知民族主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现代概念的萌生可能与19世纪西方民族的接触和文化碰撞具有一定的历史关联,而流行得益于日本汉字新词对译西方的用法,是中、西、日文化交流互动的结晶.  相似文献   

12.
本文站在时代精神的高度,从"游方之内"的相对自由、"游方之外"的绝对自由和追求"逍遥游"的"坐忘"之路三方面.在理论上全面深刻地揭示了庄子"逍遥游"的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的哲学意蕴,在实践上也阐释了它的现代价值.对于构建现代人的心灵境界和理想人格都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德"是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的一个文字,它的本意是"依目之正见,从而行之".从<周易>开始, "德"由其本意逐渐被提升和抽象为一个具有哲学色彩的概念. <尚书>将"德"和天联系起来,以天论德,使"德"成为一个最高哲学本体的概念.在西周之后, "德"的内涵逐渐被引申.其意义趋于多元化.春秋之后经过各家学者、尤其是儒家学者的形而下改造,其道德伦理色彩增强,乃至最终基本等同于道德伦理的含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叙事伦理"逐渐成为时髦词汇,走俏干中西文论界.但由于具体语境的规约,中西学者各自强调叙事伦理意涵的一端:布斯等西方学者在"叙事学新发展"的意义上,侧重叙事机制的分析;刘小枫等中国学者则在"伦理批评新道路"的向度上,偏重伦理意涵的阐释.这两种理解和运用方式有其具体历史语境的合理性和不可否认的学术意义.但设若跳出中西文化语境的制约,从文论自身的逻辑类型及其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中西学者对叙事伦理的阐述,其实均未触及它所潜含的真正价值:两种文论类型也即伦理批评和形式批评有机结合的综合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周秦社会变迁与"友"的衍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现今所说的"友"或"朋友"一词的含义,在历史上曾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西周时期,"友"指同姓同族之兄弟,亦指兄弟相处的伦理规范;春秋战国时期,"友"的含义逐渐发生了衍化一是作为人称,所指的对象由亲属关系(同姓同族兄弟)向社交关系转变;二是作为一种伦理规范,则逐渐丧失了宗法政治的功能,而向家庭伦理转变;三是由于社会交往的范围日益扩大,异姓同族之人交朋结友的现象不断增多,又相应地产生了以"信"为核心的"朋友之道"."友"的含义的如上改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周秦之际的中国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16.
董玲 《北方论丛》2012,(2):145-148
消费主义是消费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批判消费主义是当前消费伦理学的前沿性课题,追问消费主义的伦理基础是文化批判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自消费革命以来,西方消费伦理思想大致经历了两次变革:一是消费的去道德化;二是消费的伦理价值重构。两次变革一方面以过度消费取代了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自然消费;另一方面,还以奢侈消费为善的道德判断颠覆了节俭消费的美德传统。解读西方消费主义文化与消费伦理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认清当前消费生活颠倒性的实质内涵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文化语境下的鲁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文化语境中,鲁迅大致遭到以下几种文化思潮的消解颠覆其一是后现代文化思潮,其二是后殖民文化思潮,其三是全球华人区域中兴起的以"新儒学"为标志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但鲁迅终究是无法被解构的,其原因一是鲁迅文学已经成为一种跨民族、跨区域、跨文化的"世界性文学经典";二是鲁迅不仅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现代作家,更重要的是他已经成为一种独异的具有生命力的"精神资源主体",永远具有当下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前历史影视剧创作呈现出"历史正剧"与"历史戏说剧"相合流的倾向,这一合流是当下文化现实中"三元"将"历史戏说剧"的核心文本--"民间文本"当作"共谋"载体被张扬的结果,"民间文本"由此改写了官方/精英文本对历史的常规书写.当前针对这一现象的批评话语则十分单一,基本是站在主导意识形态的立场上抨击"戏说化"的弊端,对历史影视剧创作的改观缺乏现实参照.  相似文献   

19.
杨桂森 《江汉论坛》2004,1(6):48-50
本文以"应当"隐含着"能"与"不能"的价值旨趣为路径,认为"能"一方面是道德之外的有为,另一方面是道德之内的准许.前者是道德主体的能力所为,后者是道德原则的划界.由此认为,"应当"包含着已然与未然的张力,实现主体应尽之责与其能力、善与可欲之善有机结合,预示着伦理原则对人的引导和激励,并担当教化、教言的使命.  相似文献   

20.
公民道德建设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工程,它在实践中体现为社会之"面"与个体之"点"的有机统一.在"面"上,要围绕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新确立,建立符合现代化建设实践需要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在"点"上,要着眼于提高每个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