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多个规划期背景下,本文研究了由多个制造商、多个零售商和多个消费市场组成的闭环供应链网络的均衡问题,其中制造商存在库存能力约束并进行制造和再制造活动。特别地,对于再制造过程,考虑了产品寿命次数。利用规划期之间的库存转移和回收废旧品的再制造刻画规划期之间的联系,运用变分不等式、互补理论和对偶理论建立了各层成员和整个供应链网络的均衡条件。最后,结合固定步长的修正投影收缩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并通过算例对有关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算例分析的结果表明:无论制造商是否具有库存能力约束,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润随着两次再制造转化率的变化均大致呈现线性关系;制造商的库存能力约束会改变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润,并使总利润有所增加但不会实现帕累托改进。本文的研究有望为闭环供应链及其网络均衡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研究单一制造商、单一零售商和单一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组成的三阶段闭环供应链下的产品定价模型。首先,依据政府为家电行业制定的不同的补贴策略,分别构建了定价补贴模型(LP模型)和定额补贴模型(SQ模型),给出了供应链中各个企业的最优定价策略,并分别分析了单位产品补贴率和单位产品补贴限额对最优定价的影响关系。最终得到结论,从销售渠道价格角度考虑,定额补贴优于定价补贴,从回收渠道价格考虑,定价补贴优于定额补贴;从供应链成员利润和整体利润角度考虑,定价补贴模型是更优的。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产品存在现货市场时,由供应商和制造商组成的两层供应链网络在两阶段交易情况下的均衡问题.假定制造商的需求具有不确定性,制造商和供应商有两次行动的机会,在初始时刻决定合同交易量,在需求到来时决定现货市场交易量.利用变分不等式方法建立了供应商和制造商的决策模型,考虑了同质的供应商/制造商之间存在竞争并且存在交易成本的情况,讨论了模型解的性质,给出了模型求解算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供应商向制造商供应原材料,制造商制造的产品(其中部分含有缺陷),通过零售商渠道和电子商务渠道销售给消费者,以满足消费市场需求,同时考虑消费者消费后产生的废旧品经由回收中心处理再到制造商处进行再制造的闭环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运用变分不等式理论和互补理论,分别刻画了供应市场、制造市场、零售市场、消费市场以及回收中心的最优行为,进而建立了双渠道闭环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利用变分不等式的对数二次型预测与校正 (LQP-PC)算法,设计了模型求解算法。结合算例分析了双渠道、再制造率和产品缺陷对网络均衡的影响。算例结果表明:当制造商采用电子商务销售渠道时,对传统渠道会造成一定影响;制造商的再制造率增加时,制造商的利润显著增加,供应链的整体利润也有所增加;制造商的产品缺陷率降低时,其自身利润有所增加,而供应链整体利润增加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未来双渠道闭环供应链网络均衡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国际技术扩散是提高一国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企业通过国际贸易获得技术扩散的效应日益减弱。此时,一国如何制定应对策略以提升本国的技术水平并获得经济和社会的长久发展,是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紧迫问题。文章利用纳什均衡、变分不等式和Lagrange对偶理论建立多期国际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分析提高关税和限制技术扩散对技术进步、供应链成员利益和社会整体的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国企业成本对称且两国采取限制技术扩散对等措施之下,加大关税增长的幅度将扩大本土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消费者剩余增加,但企业利润和社会福利减少,产品技术水平降低。适当的技术补贴对消费者、企业和整个社会都有益,有利于技术水平的提高。限制技术扩散对消费者、企业和社会整体都不利,也不利于技术水平的提高。由此得出,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相当的国家或地区应加强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以实现自由贸易和技术合作带来的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6.
考虑在专利完善市场存在的再制造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分析了受专利保护下政府补贴回收再制造的两种机制:补贴给拥有专利的原制造商(GM机制)、直接补贴给第三方再制造商(GT机制),并建立了由第三方回收再制造的闭环供应链分散决策模型.结果表明,在专利产品再制造需要授权的情况下,两种机制下的产品销售价格、批发价格、旧产品的回收价格及回收量是分别相同的,原制造商可以通过收取专利许可费与第三方再制造商分享再制造和政府补贴所带来的收益.利用收益-费用分享契约,能够实现专利保护与政府补贴下闭环供应链的整体协调.  相似文献   

7.
针对由多个制造/再制造工厂和多个需求市场构成的闭环供应链网络,考虑两种碳税政策:单一比例碳税政策和超额累进碳税政策,分别量化两种碳税政策下工厂需支付的碳税,分析两种碳税政策下闭环供应链网络各成员企业的均衡条件,建立闭环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提出修正投影算法求解模型,最后,通过算例,对比分析两种碳税政策对闭环供应链网络成员企业新产品产量、网络间正向/逆向产品交易量、需求、价格、减排投资、碳排放量、碳税及成员利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再制造设计已应用于企业实践,利于产品的再制造过程,但需要额外的投资。本文以多个规划期为决策环境,以包含需求市场层、零售商层和制造商层的闭环供应链网络为研究对象,其中每层包含多个成员,研究了制造商产品可再制造性设计水平决策问题。政府规定最低可再制造设计水平,各制造商对新产品的可再制造设计水平、生产和交易等变量进行决策;正向渠道中零售商同时销售新产品和再制造品,逆向渠道中零售商受制造商委托,在每个规划期末,回收各需求市场产生的废旧品;消费者对新产品和再制造品评价不同,通常对新产品评价较高,而对再制造品评价较低,其对两种产品愿意支付的价格也会不同。利用变分不等式等理论获得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均衡条件,并获得整个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采用修正投影收缩算法求解。通过算例对再制造投资影响因子、政府最低可再制造水平、消费者对再制造品的评价系数等参数对均衡结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获得了在多规划期供应链网络环境下,制造商的产品可再制造设计水平和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时需关注的问题等管理学启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政府提供消费补贴以鼓励消费者选择购买再制品的视角,构建了政府消费补贴下的闭环供应链博弈模型,得到了政府的最优消费补贴策略,并探讨了政府消费补贴政策对闭环供应链新品与再制品的定价、供应链总利润、消费者剩余、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只有满足特定条件时,政府才需提供再制品消费补贴;2)政府的消费补贴在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进行平均分配,因而补贴政策对制造商和消费者均有激励作用;3)政府消费补贴政策有利于供应链总利润、消费者剩余、社会福利的提高;4)政府应引导制造商专注于再制造,将废旧品的回收交由第三方回收商来完成,这有利于提高废旧产品的回收率;5)政府消费补贴政策将造成再制品对新品的市场挤兑效应。论文最后利用数值试验对研究结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0.
杨玉香  周根贵 《管理工程学报》2012,26(4):112-118,106
水平合并是企业面对激烈竞争而选择的一种扩张发展战略,企业合并后通过供应链网络整合以实现协同效应是决定合并成败的关键,因而对合并后协同效应的量化分析对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考虑由描述制造/再制造业务、EOL产品处理业务、运输业务和储存业务的多个运作链构成的闭环供应链网络,网络中的各个企业生产同质无差异的制造/再制造产品,分别建立了水平合并前和企业合并后的经济模型,在传统成本的基础上,增加了环境成本的考量.并分别给出了两个模型的变分不等式形式,提出了以模型结果为基础的企业合并协同效应的量化法.最后利用提出的模型对算例进行计算,并分析整合带来的协同效应以及整合成本对合并后企业利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考虑政府奖励机制的影响,文章对闭环供应链中的利他关切性决策进行研究。文章首先构建了制造商是否利他关切的两种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模型,并求解给出最优回收决策和政府最优奖励决策;然后,对各模型的最优决策进行比较分析,讨论制造商的利他关切对决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设计“数量折扣联合固定费用-成本共担”契约,对闭环供应链系统进行协调。最后,通过数值算例验证模型结论。研究表明:(1)政府奖励强度的设置存在阈值。只有当奖励强度大于阈值时,奖励机制才有效,才能促进废旧品的回收。(2)制造商的利他关切行为有利于系统获利,但不利于制造商利润的增长,但是这种利他行为扩大了制造商和零售商的谈判空间,有利于协调机制的实施;(3)政府最优奖励强度与WEEE回收价格和价格敏感系数正相关,与利他系数正相关。并且,政府奖励强度的增加有利于“数量折扣联合固定费用-成本共担”契约协调机制的达成。  相似文献   

12.
考虑损失规避零售商的多期多产品供应链网络均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供应链是一个具有层级结构的复杂网络,一般包括制造商层、零售商层和需求市场层等渠道成员。为描述供应链网络的动态特征,本文将决策时间离散划分为多个规划期,同一规划期内各类成员的决策环境相对稳定;相反在不同规划期之间可能发生改变。制造商生产多种类型的产品,零售商面临随机需求环境且为损失规避者。运用前景理论描述了零售商的损失规避行为,利用制造商的库存转移来描述相邻规划期间的关系。利用变分不等式、对偶理论和互补理论刻画了制造商层、零售商层和需求市场层的最优决策行为,并推导整个供应链网络的均衡条件。设计了求解模型的修正投影算法。通过算例阐明了零售商盈亏平衡点的特征,分析了损失规避系数对供应链网络企业最优决策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损失规避系数的增大,零售商的第1盈亏平衡点减小,第2盈亏平衡点增大;零售商的订货量减小,其期望利润和期望效用增加,相反制造商和消费者的利益均受损;随着缺货成本的增加,零售商需向制造商订购更多的产品来规避缺货损失,但这也同时增加了其过量订货和滞销的风险;当零售商在某一期的损失规避系数发生改变时,零售商和制造商需在整个规划期范围内调整策略。  相似文献   

13.
废旧工业产品的回收再制造活动具有较大的正向外部经济特性,常常导致企业从事该项活动的动力不足。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出发,各国政府大都制定了给予补贴以鼓励回收再制造活动的政策。而且新产品和再制造产品一般具有一定的感知价值差异,可能会影响到再制造成本优势的发挥。将政府也作为一个决策主体,建立了以政府为领导者、制造商和再制造商、回收商为跟随者的三级非线性闭环供应链上的Stackelberg主从博弈模型,其中嵌套了基于委托代理关系分析基本技术框架的再制造商对回收商回收努力的最优激励契约。分析求解了政府和制造商、再制造商等的最优决策。政府的补贴政策将有效提高再制造品的竞争优势,同时有效降低废旧产品的掩埋等处理成本,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政府最优补贴下再制造商对回收商的最优激励机制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废旧工业品的回收再制造效率。新产品和再制造产品的相互替代程度将间接影响到政府的最优补贴决策。同时通过数值分析得到再制造的比较成本优势对闭环供应链决策的影响。可供政府有关部门在政策制定以及闭环供应链上的企业决策时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不同渠道权力结构下的S-M两级闭环供应链绩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与传统正向供应链相比,闭环供应链关注对消费阶段后的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再制造,从而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资源消耗,对推动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与深远的意义。为了探讨产品再制造战略对闭环供应链中成员企业的影响,本文采用博弈论对一个供应商和一个制造商构成的S-M两级闭环供应链进行研究,着重分析供应商强势、制造商强势以及供应商和制造商双方势力均衡时的定价策略和供应链系统绩效。研究结果表明:当实施产品再制造战略时,产品的销售价格降低、产品的市场销量增加,零部件的批发价格则上涨。从成员企业个体来看,再制造战略总是有助于制造商获得更多额外收益,而对供应商的影响效应则与供应商在渠道中的权力地位有关,处于强势地位的供应商可以通过大幅提高零部件批发价格的方式来保证自己从再制造中获益,而处于弱势地位的供应商则有可能遭受利益损失。从系统整体绩效来看,再制造战略具有提升供应链系统整体赢利水平的积极作用,但是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的权力结构会影响再制造的经济价值。具体而言,供应商和制造商势力均衡时的供应链绩效最优,其次是制造商主导的供应链,最差的是供应商主导的供应链。  相似文献   

15.
本文考虑了由一个制造商和两个竞争零售商构成的闭环供应链,其中制造商是供应链Stackelberg博弈的领导者,两个零售商作为博弈的跟随者,研究政府再制造补贴下供应链的决策及合同选择问题。以集中决策为基准,分别建立零售商内部采用古诺双寡头博弈和Stackelberg博弈时的决策模型,分析了零售商的不同竞争行为、竞争强度及政府补贴对最优结果的影响,同时对零售商采用古诺双寡头博弈时成员间签订成本分担契约及收益共享契约后闭环供应链的决策及利润进行了对比,并设计出可以协调整个供应链的新契约。结果表明零售商之间的竞争行为会使其最优零售价格增大,最优废旧产品回收率及供应链最大利润降低,当零售商内部采用Stackelberg博弈时闭环供应链所获得的利润最低;竞争越激烈,三种模型下各成员的最优定价、回收率及利润都越低;政府补贴可以有效激励集中决策下的回收行为及促进该模式下供应链利润的增长;当零售商采用古诺双寡头博弈时,成本分担契约的签订可以提高闭环供应链的最优回收率,而收益共享契约能够使得供应链及制造商的最大利润有明显增长。  相似文献   

16.
依据《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将处理基金和拆解补贴引入到电器电子产品闭环供应链中来。在第三方回收、制造商回收和销售商回收三类回收方式下,从拆解资质的视角,分别分析了每类回收方式中制造商的拆解策略。通过对三类回收方式的比较,依据单位处理基金的大小,得出回收方式对制造商申请拆解资质与否的影响。对具有拆解资质的制造商,得出分散决策下制造商的最优策略是委托销售商进行回收。合作决策下,制造商申请拆解资质也可能使系统收益不增反降,出现供应链不稳定的局面。因此,具有拆解资质的制造商应加大回收力度,确保回收率不低于单位处理基金和单位废旧品补贴之比;不具有拆借资质的制造商也要在衡量自身逆向回收渠道的竞争力后,再决定是否申请拆解资质。最后用算例对结论进行了详细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