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8 毫秒
1.
论精神文化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在人们劳动和改革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社会的人进行创造活动(通过一定的产品体现出来)的一种过程。这种产品具有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客观属性。它是以满足人们利益为目的的客体。价值是文化活动的产物和成果,是一定社会关系的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文化价值的这种性质不是由文化本身的自然性质所决定,而是由社会历史实践的现状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周翠玲 《探求》2000,(1):48-51
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发展的一定水平上所表现的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的概念最初是指人对自然界有目的的影响,以及对人本身的培养和训练,在这一意义上,文化发展的主导方向是从道德上完善人。任何社会的文化观都包含这两层含义。因此,文化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能够满足人和社会发展的全部要求和需要。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生产、提供文化服务和发展文化资本市场活动的行业。它是文化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互动的结果,它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试论人的文化存在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生活于特定的文化情境之中,是由文化塑造的,个体发展的过程就是其所处文化情境塑造的结果。人创造了文化,又被文化所创造,人与文化密不可分。人格是个体在特定文化状态下的生存样态,它的形成和发展受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也就是说,人格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人格,即个体在接受特定文化熏陶时,通过对特定文化的内化及个体社会化后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表现为气质性格、个性特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它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社会文化影响和熏陶的结果。把人格界定为文化的产物,原因在于作为一个生物体的人,跟动物的区别之处在于,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和被创造者,人类创造了文化,但对每个个体来说,文化又塑造了他。人是文化中的人,文化是人的文化。因此,可以说,人格是个人对特定文化内化的结果,也是人的文化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4.
编辑及其活动的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湘源 《学术交流》2002,(4):175-177
编辑活动是对人类实践活动的真知灼见的物化。一旦形成,就变成了人类文化的精神产品,成为文化、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思想、精神的载体。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具有可供人们消费的使用价值,而且还具有文化传播、保存、积累、继承的价值。这就要求编辑要具有精品意识、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5.
随着改革的深人及经济的调整增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价值观念都在急剧变化,各个层次的矛盾交叉混合凸现。严峻的现实迫使我们必须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精神文化的现代化作出深刻的反思。文化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我们所说的文化包含科技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部分。科技文化更多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则更多地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其中,制度文化体现了社会秩序的强制硬件内容,精神文化体现的是价值观、思维方式、情感特征等主观性软件内容。文化的三个子系统是有机联系的,形成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  相似文献   

6.
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二维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相志  魏伟 《学术交流》2006,(10):183-185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人类文化空间中纵横不同的两个维度。前者是以理智为主导的实证性文化,侧重理性思维;后者是以直觉为主导的非实证性文化,侧重感性思维。尽管客体差异及运作规律不同,致使主体思维方式与认识方法不同,但在文化体系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整体中,却彼此渗透,相互影响:依靠科学技术诞生的物质成果越来越依赖于人文文化,人文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科学技术所创造的物质世界;科学的社会建制体现了科学活动的文化价值和惯例,科学文化的制度层面渗透了人文因子,并体现着人文文化的要求;科学精神不仅求真,而且求善,人文精神不仅求善,往往与求真密切相关。二者都致力于人类的文明进步和人自身的完善,因此,促进二者的统一,是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7.
文化与文明的界定及其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凡  马毅 《学习与探索》2006,(2):192-194
文化的主体是人,它是人类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和工具体系的创造、积累和传承,文化发展的核心力量是人类知识的系统化。文明则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实体,它是由文化成果凝聚而成,是人类文化在各个时期所创造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社会体系和行为规范的客观实在和外观显示。文化既产生、传承于社会,又能动地推动着文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化与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是个体在特定文化状态下的生存样态。它的形成和发展深受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诸文化的影响及制约。个体人格在形成期要受家庭文化、当时社会文化氛围、纯观念形态文化的影响。另外,个体人格的发展还深受个体自我发展动机、人生体验、社会实有人格和文化理想人格的推动。文化扩展了个体的生存境界,塑造了个体的人格,但个体人格也为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文化与人格就是在这个双向运动中共同发展的。  相似文献   

9.
文化因素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绩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价值信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安排即可以统称为“文化”的东西,是经济活动赖以进行的社会形式,它通过对人的行为选择和激励作用,以及对正式制度安排的制约,对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据此着重分析了计划体制下的文化价值观念、改革开放以来的主流意识形态、传统文化等非正式制度安排与当代中国经济增长绩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论先秦思想文化的发生背景杨建华思想文化是人们主体精神在外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制约下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产物,是一种体系、形态,它有着一整套价值系统和行为模式,从根本上指导,制约着人类的思维,行为以至情感形成和表现方式。它在社会这一整合系统中,与社会经济结...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人类精神的一般特征、中华文化精神的历史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精神富有社会的内涵特征的论述,阐明了精神富有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主观世界不断洗炼完善、精神内容不断向上向善的过程和状态;是人的知、情、意不断丰富提升,社会的真、善、美不断显现完臻的过程和状态.阐明了精神富有的社会应该是一个物质富裕的社会、具有共同价值追求的社会、政治昌明的社会、法治完善的社会、科教发达的社会、文化繁荣的社会、和谐有序的社会、生态文明的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指明了建设精神富有社会的时代要求——不断营筑和巩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共同的精神家园;不断解放和发展精神生产力,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不断丰富和提升全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相似文献   

12.
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不只是生产、居住、交通、文化等子系统在空间上的统一体,而且是人的生存的物质、自然、社会和文化诸条件的有机联系的统一环境,是一种生活方式。马克思主义认为,现代社会生活中城市具有主导作用。对乡村来说,城市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效能高而且集中。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统一的社会主义文化,统一的生活方式。由于城乡间还将长久地存在社会差别,消灭这一差别将是建设共产主义的重要任务之一,因而目前现实存在着  相似文献   

13.
电视的自律与他律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可扬 《唐都学刊》2006,22(5):66-68
电视首先是一个他律的存在,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范畴而存在的。它处在整个文化的大系统中,与经济、政治、宗教、哲学等其他社会文化范畴密切相关,决不是一个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系统。电视的他律性体现为它与整个社会文化与文化大系统以及各个子系统之间复杂的联系。一方面它明显地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影响、制约和决定,它只能在文化大系统的胚胎中发育生长;另一方面,它反过来又影响制约着文化大系统。只确认电视是—种社会文化现象的他律性还不够,必须进一步限定它有别于其他社会文化现象的特殊性,明确它是一个独立的社会文化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4.
社会发展说到底就是人的发展。人是一种自然的存在物,又是一种社会的存在物。人的需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文化素质的提高而不断地丰富和增长,在每一个新的实践阶段都会形成新的需求模式。所以马克思指出,生产从来都是社会的生产,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消费也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的、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具体的消费。人所消费的物质生活资料、精神文化产品是社会创造出来的,人的消费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国农村的社会关系逐步改变了私有制社会那种生产与需要、劳动与消费相分离…  相似文献   

15.
精神产品是精神生产者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所创造出来的,能够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的产品。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精神产品作为精神生产者的创造物,是一种精神客体,凝结着人类的劳动,因而它与社会主体之间具有多种价值关系;它本身具有多种价值属性。 1.精神产品具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价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各种精神产品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同时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它能满足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需要,因此具有巨大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价值。自然科学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斗争经验的结晶,是自然规律的正确反映;社会科学则是人类改造社会的经验的结晶,是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它们具有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象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的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的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的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即是说,企业经营者的法律地位是由企业经营活动所决定的,而企业经营者所处的经济活动地位决定着企业承包经营者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17.
李寒蕾 《创新》2011,5(3):58-60
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一项提升企业发展潜能的核心性活动,其在开展的过程当中由于牵涉到企业相当大层面的人、财、物,影响企业资源相互之间关系的调整,所以毋容置疑地影响到企业文化的整体构建。以广西玉柴集团为例,通过技术创新对企业深层精神文化、中层制度行为文化、表层物质文化所起到的培育效果进行分析,力图引发管理者对于技术创新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拉动作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陈艳  孙峰 《唐都学刊》2006,22(6):66-69
和谐首先是人们精神心理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宁静。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政治和法律的事情,而且也是道德伦理的事情。习俗作为社会“隐性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建构和谐社会中的道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习俗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约定俗成的模式化的生活方式,以其所独具的社会调控功能而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一种特殊的文化要素。习俗与道德具有密切关系,道德教育要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起到引导人们有意识地选择优良习俗而摒弃、批判陋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所讲的社会文化,是指人类社会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法律、制度、宗教、信仰以及语言、艺术等等物质的和精神的规则。社会文化是在一代一代相互传递中积累的,是社会群体共有的,它告诉人们应该怎样生活,怎样对待周围的生活环境。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其社会心理、习性、气质、性格、行为等等无不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人们在社会现实生活中,不仅在家庭、社区等民间礼俗社会教化过程中奠定其性格倾向  相似文献   

20.
人类学是研究人的一门科学。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有其自身的起源、分布、演化和发展,形成人种、种族、民族的体质特征和类型的历史。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是体质人类学的任务。另一方面,人类从动物状态分离出来,就同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同时产生不可分离的辩证发展的关系。因此,作为研究人的科学,就必须研究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的规律。这便是文化人类学的任务。文化人类学所研究的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包括:人类创制和使用的生产工具及生产方式,如:石器、铜器、铁器,采集、狩猎、畜牧及早期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在物质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相应的精神文化,如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制度(包括亲属制度、家庭关系、婚姻形式等)。上述丰富的内容通过地下发掘的历史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