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军 《学术论坛》2012,35(12):172-177
美国犹太文学在世界文坛占据重要地位。"历史母题"是二战后美国犹太文学诸多母题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通过文内分析和文外解读,文章指出,二战后美国犹太文学中的"历史母题"既披露了犹太民族曾经屈辱的历史,又起到了督促主流社会反思自我的效果,还传递了美国犹太作家期望犹太民族树立"坚定的历史观"这一讯息;既揭示了犹太人尤其是美国犹太人历史意识整体缺失的状况,又向犹太民族指出了建构历史意识的具体方法;既道明了犹太民族加强宗教信仰,强化身份意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为犹太民族历史意识的建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实现了"告诫犹太人,尤其是美国犹太人在建构历史意识时,应努力寻找引路人"这一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
奥兹克是当代美国文坛著名的犹太作家.她植根于犹太文化土壤,从丰富的民族历史典籍、神话传说中提取素材,创造性地将这些素材与犹太移民的生活现实相结合,用她生花的妙笔创造出全新历史条件下的"礼拜式文学".本文通过分析奥兹克作品探究其"礼拜式文学"的主题,即奥兹克的文化身份主张、对犹太属性的坚守以及对同化的坚决抵制.  相似文献   

3.
经过历代犹太作家的不懈努力,美国犹太文学取得了长足发展,并为世界文坛所瞩目。随着美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当代美国犹太文学越发重视对"美国民族认同"的构建,并采用多种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如对"美国文化"、"美国历史"以及"美国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的认同。当代美国犹太文学对美国民族认同的建构是美国犹太作家指引犹太民族克服困境、不断前进的重要措施,对于犹太民族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藉由小说对美国犹太文学的发生、繁荣和发展进行了纵向梳理,不难发现,美国犹太文学的发展进程可划分为三个时期:边缘期——主要以移民同化、犹太人的"美国化"为主题,入主称雄期——以文化冲突中犹太身份认同的迷失而导致心理病态现象以及"受难"的犹太性为主线,平稳发展期——"在世界中发现家园,在家园中发现世界":文化碰撞下对犹太性的坚守、传承与发扬,并表现出美国犹太文学发展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4,(6):103-108
美国犹太作家亨利·罗思的小说以不无矛盾的方式呈现出清晰的犹太性。罗思的小说着力塑造犹太人物,表现犹太生活,呈现出显性的犹太性。在其小说文本中潜藏着具有犹太特征的文化母题和认知模式,呈现出隐性的犹太性。同时,罗思对犹太传统进行了无情地批判,使其作品呈现出反讽的犹太性。罗思对犹太性的书写隐喻了传统和变迁中的犹太文明所遭遇的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伙计》是美国犹太作家马拉默德的代表作,其主人公的痛苦和困惑表现了美国犹太人在美国实利主义文化的冲击下在坚持信仰、保持传统的同时又对其怀疑困惑的双重矛盾心理,反映了美国强势主流文化对犹太弱势文化的侵蚀。  相似文献   

7.
欲望是隐藏在罗斯小说中的重要话题。他对欲望的探索与揭示建立在美国现代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之上,但传统犹太文化依然在的他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烙印。主人公们在欲望驱使下,呈现出困惑、冲突和回归的动态变化。这在罗斯的代表作品“凯普什三部曲“和“美国三部曲”以及《反生活》中都有体现。从最初揭示第二代犹太移民精神压抑和生存困境到探索本民族文化之根丧失的根源,最后回到追寻犹太人的归属问题,菲利普·罗斯多角度描写了美国犹太人近半个世纪的心路历程,在人物的内心深处,欲望支配着选择的向度。  相似文献   

8.
美国犹太文学作为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本文通过分析马拉默德的《店员》、贝娄的《更多的人死于心碎》和辛格的《渎神者》三部小说中坚守犹太教、淡忘犹太教、反对犹太教三种宗教母题背后丰富的社会功能,进一步证明:美国犹太文学的宗教母题不但对犹太民族,而且对美国主流社会的发展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许颖青 《南方论刊》2001,(10):33-34
写实小说是新时期文学以来最重要、最具影响的小说创作现象。随着八十年代伤痕文学、改革文学、知青文学、寻根文学逐渐式微和现代主义倾向的实验小说难以走出困境,一批描写普通百姓生活而且形态上有着某些共通特点的作品便在当代许多实力派作家的创作中诞生了。池莉的《烦恼人生》、《太阳出世》,方方的《风景》、《祖父在父亲心中》,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单位》等等,便都是被人津津乐道的所谓新写实小说的代表性作品。  相似文献   

10.
朱娟辉 《云梦学刊》2011,32(6):110-112
当代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的小说《凡人》,其死亡主题和对人性本能欲望的描述契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即“死的本能”和“力比多”(Libido)说。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犹太文化的角度,剖析了马拉默德《店员》中蕴含的悖论性文化内涵。《店员》主人公的痛苦和困惑从侧面传达了现代犹太人皈依民族精神传统的复杂心态,反映了犹太民族在坚持信仰、保持传统的同时又对其怀疑困惑的双重矛盾心理。作家在作品中既认同犹太传统信仰的价值观、道德观,肯定对这个传统的精神把握,同时又呈现了犹太传统所面临的考验以及受到质疑、挑战的趋向。马拉默德在小说主题思想以及创作上表现出的困惑与悖反亦昭示了犹太民族在犹太文化与异质文化之间寻求生存点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神话已经成为浸润犹太作家"集体无意识"的一种绵延无尽的文化力量。神话原型所体现的人性模式、情感特征和文化心态在几代犹太移民中具有持续的连贯性,且常常在被主流文化的同化中留下比较稳定的轨迹。这种潜意识于不知不觉中左右着犹太作家的创作。马拉默德笔下的主人公常常是一些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这种经历其实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追寻。马拉默德把这种文学传统与犹太移民的历史和神话意象联系起来,描写主人公不满现状,竭力寻求自我实现,探索新生活。在此主要从神话角度对马拉默德的创作进行探索分析,尤其以其小说《天生运动员》为例,以此勾勒出马拉默德创作中的神话式追寻。  相似文献   

13.
美国犹太小说蕴涵着丰富的犹太文化内涵,文学与文化形成了一个精妙的全息系统."悖逆--整合"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品性作为一种文学观念,如同中国文学艺术理论中的"经路"和"气"一样,成为一条联结犹太文学与犹太文化整体、贯通犹太文化各个方面、各种范畴的全息链.这务全息链主要采取显性和隐性两种方式实现小说文本对犹太文化本源内涵的呈现.  相似文献   

14.
《店员》的叙事角度转换与语言特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店员》是美国犹太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的代表作,本文拟研究这部小说叙事角度的转换,即客观叙事与人物的内心独白之间的转换,以及小说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5.
刘炳范 《齐鲁学刊》2007,(2):110-114
《世态》是战后日本著名作家织田作之助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具有典型的无赖派文学特点,它以自嘲手法对战后日本混乱的社会现实、人们苦难的生活及卑琐的心理状况进行了深刻揭示;它又是一篇私小说,真实反映了作家的心理世界和思想特点;它也是一篇元小说,鲜明体现了作家的文学观念和创作过程。  相似文献   

16.
犹太人的解放一直是欧洲思想界的热门话题之一。马克思关于犹太人问题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他的两篇著作《论犹太人问题》和《神圣家族》中。这两篇著作发表之后,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不但引起了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与犹太人关系的争论,而且为学术界研究马克恩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把文学与新闻视作两个不同的意识形态,二者礼尚往来的现象在西方文苑中并不鲜为人见。记者和作家集于一身者多得很。美国的杰克·伦敦、德国的海涅、英国的狄更斯、法国的加缪等已独知名作家不必待说,眼下一个最好的例子便是意大利当代著名记者、女作家奥莉阿娜·法拉奇。她的创作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有名人采访记、报道文学、散文、小说等。她所有的作品都已被译成英文和法文,有的译本竟达20来种。她的访问记和小说曾多次获得意大利和欧美各国颁发的新闻奖和文学奖。在新闻中寻觅题材的作家亦不乏其人。法国当代文学批评家、小说家让一雅克·戈蒂埃在从事文学批评和影评的同时,经常从新闻中选取题材,创作了《耳朵》、《一则社会新闻的由来》、《这是违反规定的》、《成年人》等长篇小说。英国作家伊夫林·沃还发表过题为《独家新闻:一本关于新闻记者的小说》的作品。运用新闻笔法进行文学创作的文学家亦大有人在。美国作家多斯·帕索斯的作品最基本  相似文献   

18.
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家,以幽默曲折而又出人意料的短篇小说成名,欧亨利非常善于观察到生活当中最为细节的人物和情节,并且加以雕琢,成为经典流传的形象。选取了欧亨利小说当中比较独特的一篇《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通过探究这篇小说当中的文学修辞特点,从比喻、象征以及象似性三个方面出发,来对该篇小说的文学意义进行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刘林 《文史哲》2011,(4):130-138
美国"红色三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在苏联"无产阶级文学"观念影响下,表现出明显的"向左转"倾向,同时延续了此前现代主义文学倡导形式创新的艺术追求,激进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与前卫形式相融是其显著特点。美国主要左翼作家和批评家具有很强的理论反思能力,在1930年代后期"法雷尔之争"或"左倾错误"讨论中,他们就批评了左翼小说中流露的"口号化"、"政策工具论"、人物形象重复单调等弊病;而且他们发现了左翼文学作为"阶级的文学"沦为了"党的文学"是文学的穷途末路,这也正是美国左翼文学衰落的原因。美国左翼文学的论争,实际上触及了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如何组织和领导左翼文学运动、如何妥善处理政策宣传与作家创作自由的关系等重大问题。汇聚了多斯.帕多斯、斯坦贝克、亨利.罗斯等小说名家的美国左翼小说创作,对中国的影响颇巨。美国左翼作家史沫特莱积极参与1930年代中国左翼文学运动,伊罗生仿照美国左翼刊物《新群众》在上海创办和编辑英文杂志《中国论坛》向全世界介绍中国左翼作家,斯诺夫妇借用美国"红色三十年代"文学的理论框架观察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颇有心得。但美国左翼文学的教训并没有引起中国文坛的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铁凝作为中国当代文坛最有影响的作家,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创作风格傲立文坛,她的短篇小说《哦,香雪》借"台儿沟"一角,表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受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村蹒跚前进的身影。透过《哦,香雪》的时代主题,也折射出中国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当两种文明对接时传统与现代的种种矛盾与冲突。今天重新审视这篇小说,也留给我们进一步探讨和认识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