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厢记》中的一些方言词语,研究注释者不少。但有的注释不符合有关方言词语的原义,例如“颠不剌”一词的解释就是这样。 该书第一本第一折:“〔鸳莺引红娘撚花枝上云〕红娘,俺去佛殿上耍去来。〔末做见科〕呀!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 《元和令》:“颠不剌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则着人眼花撩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他那里尽人调戏軃(按:軃音朵,垂下的意思)着双肩,只将花笑燃。”“〔末云〕世间有这等女子,岂非天姿国色乎?……” 王季思先生说:“颠不剌,解者不一。王伯良曰:‘颠,轻佻也,不剌,方言助语辞。’凌濛初则认为‘没头脑没正经之意,在可解不可解之  相似文献   

2.
《中州学刊》一九八二年第一期发表了刘溶同志的《“颠不刺”试释》,提出了很有见地的解释,认为“颠”同“不刺”合成“颠不刺”一词,作“拔顶”讲,在王实甫《西厢记》杂剧里,是极口称赞莺莺之类的。这一解释接近王实甫《西厢记》的原意。 对于“颠不刺”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王伯  相似文献   

3.
偶读董解元《西厢记》,“卷一”内有夸张生“德行文章没包弹”的话。《董西厢》校注者凌景埏先生注云:“包弹——义同‘团剥’,也是批评或指摘的意思。有时也写作‘褒弹’,可能原意包括褒扬和弹劾,义近于议论。”凌先生的注解是不够贴切的。 所谓“团剥”,见《董西厢》开卷处:“放二四不拘束,尽人团剥。”团剥,或写  相似文献   

4.
元曲和《水浒》中有不少词语的含义与今语大不相同,兹将读书所见集录、例释如下,供参考。所录的词语今义易懂,不再作解释。二四:放刁、耍赖。《元曲选》:《气英布》三折:“我不认得你刘沛公!放二四,拖狗皮,是不回席!”(以下曲目未注明出处者,均出于《元曲选》董《西厢记》二出:“当初遭难,与俺成亲事;及至如今放二四!”兀刺靴:马靴。《渔樵记》二折:“直等的蛇叫三声狗拽车,蚊子穿着兀刺靴。”上盖:上衣外罩。《神奴儿》一折:“与孩儿做领上盖穿。”《百花亭》一折:“我便与你换上盖也。”  相似文献   

5.
日许多时 《董解元西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下同)卷八“中吕调·安公子赚”:“忆自伊家赴上都,日许多时,夜夜魂劳梦役。” 本书校注者对“日许多时”一语的解释是:“时间已有许多日子,也就是时间很长久的意思,有时也写作‘日许时’。”按“时间已有许多日子”一句颇拗口,看来,注释者是把“日许多时”中的“日”理解成名词“日子”的意思。其实,这里的“日” 系指示代词,它是“偌”字一声之转,“日许多时”即“偌许多时”,意思是“这么多时间”或“那么多时间”。近代汉语著作中“日”和“偌”时见通用,例如《敦煌变文集》卷二《韩擒虎话本》:“皇帝闻语,亦见衾虎一十三岁奶腥未落,有日大胸今(襟),阿奴何愁社稷!”“日大”即“偌大”(刘坚先生校,见《中国语文》1981年第6期  相似文献   

6.
江蓝生同志《敦煌写本<燕子赋>二种校注》之一的《燕子赋》(甲)校注(见甘肃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室编《关陇文学论丛·敦煌文学专集》),校勘精细,诠释详透,但还有数条似乎还欠斟酌。略述管见,以共商讨。“安不虑危,不巢于翠幕”句,注[11]言第二个“不”字衍,但这只是句义的一种可能,从层次意思看,“安还虑危,不巢于翠幕”的意思更顺一些,“还”字是草体字,丢掉走之旁在今日的稿本中也多见。正因为“虑危”,才“不巢”,才“卜胜处”。此句也可歧解为:安虑危,因而不巢于翠幕。即第一个字衍。“生不一回,死不两度。”注[160]言:“此言生死只有一次。  相似文献   

7.
《回回药方》与古希腊医学宋岘,周素珍《回回药方》卷之三十杂证门记有“说阿牙刺只等方。欲纳尼地面上古人所用。”句中的“欲纳尼”,是阿拉伯语“希腊的(Yunani)”一词的音译。“欲纳尼地面”当指“希腊地区的、希腊国的”意思。由此可见,《回回药方》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王慧刚 《船山学刊》2011,(2):129-132
陶渊明一般被认为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但作为魏晋风流的代表性故事集《世说新语》却只字未提陶渊明,这不禁让人感到诸多遗憾。事实上,只要我们分析一下魏晋风流的具体表现。加以比照。就会发现,陶渊明与魏晋风流是有所背离的。他之所以没有被选入《世说新语》当然有诸多的原因.但总体上.他不符合《世说新语》的选入标准。当然,陶渊明生活在那个时代,身上难免会有一些魏晋风流的影子,而且,陶渊明所追求的“真”与“自然”对魏晋风流“佯狂”的表现缺陷有所补充.其三教融合的思想也纠正了魏晋名士玄学人生观的不可实践性。  相似文献   

9.
<正> 《诗经·齐风·东方未明》是春秋时代齐国的诗。全诗三章章四句:“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东方未晞,颠倒裳衣,倒之颠之,自公令之。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诗序》云:“《东方未明》,刺无节也。朝廷兴居无节,号令不时,挈壶氏不能掌其职焉。”近代研究《诗经》者都不同意《诗序之说》。例如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说:“这首诗写劳苦的人民为了当官差,应徭役,早晚都不得休息。监工的人瞪目而视,一刻都不放松。”袁梅先生的《诗经译注》说:“这是周代一个小官吏,苦于差役纷繁,他没早没晚地替官府当差,使他寝食不安,满腔怨恨。这首诗反映了周代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等级制度造成的上下差别与对立。”高亨先生  相似文献   

10.
在光明日报社主办的《文摘报》1986年11月13日第364期第7版上看到《新发现的一首文天祥佚诗》一文。该文系从《福建论坛》第5期转摘的。作者林如求同志向读者明确指出:“查北京市中国书店据1936年世界书局影印的《文天祥全集》(1985年3月第1版),不见收录此诗,可见其为文天祥佚诗。”不知林如求同志是否仔细认真地通检了《文天祥全集》,就如此言之凿凿地下结论说:“不见收录此诗”,从而武断地判定为“文天祥佚诗”? 其实,只要稍微严肃认真一点,在林如求同志所指的这本《文天祥全集》中是不难找到此诗的。请翻至该书影印本的第382页,诗题作《赠许柏溪惟》,即林如求同志所谓的“佚诗”。此诗连同另一首题为《早起》的五言诗均作为“拾遗”附在《文山先生全集》卷之十四《指南后录》卷之三的末尾。载于《许氏家谱》的所谓佚诗与全集中的《赠许柏溪惟》诗的基本内容相同。均为五言十二句。  相似文献   

11.
走自己的路     
夜读吴唅同志的《朱元璋传》,作者在自序中说了一个小故事:1941年,重庆的“国立编译馆”约他写一本《明史》,稿子写好一部分送去了,不久退回,附有一个条子:“红军之起,拟改为‘民军之起’,以下一律照改。”意思是:必须改红为民,《明史》才能出版。吴晗认为:国民党怕红军,连将近六百年前的明朝红军都怕,不敢让红军这个字眼出现;研  相似文献   

12.
陶靖节《归园田居》诗中有“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句子,似由汉乐府诗《鸡鸣》“鸡鸣高树颠,犬吠深宫中”承袭改制而成。杜诗《羌村》中也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的句子。何以鸡与树如此紧密相关? 六十年代初在《文汇报》的《笔会》上读到丁辛百同志的《读书偶得》,很受启迪。丁文引用了贾思勰氏《齐民要术》中《养鸡》篇的有关记载:“鸡栖宜据地为笼,笼内著栈,虽鸣声不朗,而安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 读李文初同志《释王勃诗中的“儿女”》(贵刊1981年第1期),感到把“儿女”一词只解释成年轻的女子,似不太妥当。唐诗里使用“儿女”一词很多,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宜一概而论。例如,杜甫《赠卫八处士》,有“昔别君未婚,儿女已成行”之句。很难想象,卫八处士的孩子全是“年轻女子”。到了近代,儿女的用法固然有专指女性的(如毛主席诗《为女民兵题照》),但也有兼指男女的。例如,孔厥、袁静合著的《新儿女英雄传》的“儿  相似文献   

14.
出东门 ,不顾归。来入门 ,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 ,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 ,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 ,贱妾与君共饣甫糜。上用仓浪天故 ,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 !”“咄 !行 !吾去为迟 ,白发时下难久居。”这首汉乐府《东门行》 ,见于《乐府诗集》。各家古文选本上基本上都是如上标点。《宋书·志第十一·乐三》所载“今非”一句变为“今时清廉 ,难犯教言 ,君复自爱莫为非”后面又添“平慎行 ,望吾归”为末句。《乐府古题要解》中“今非”一句为“今时清 ,不可为非”。余冠英先生认为 :“这诗写一个男子因为穷困要做为非的事 ,其…  相似文献   

15.
中华书局2003年12月出版的周叔迦、苏晋仁先生的《法苑珠林校注》,是目前《法苑珠林》的最好校注本。然因该书卷帙浩繁,有些校点和勘正可再商榷,笔者不揣浅陋选取数条略加考辨,以就正于方家时贤云。1.“[僧亡]名便礼拜,都不慰问。便引尽北行,东出至本客房中,欢笑通宵,屡求住彼。曰:一任和尚,不敢为碍。待明为咨报。曰:和尚不许。”(卷三九“齐相州石鼓山竹林圣寺”,第1248页)按:“报”当属下读,原句应标点为:“待明为咨。报曰:和尚不许。”这里意思是说“等明天为你(向和尚)咨问。(于是)回报说:和尚不答应。”“报曰”连用在本书中屡见,还如…  相似文献   

16.
南朝乐府《吴声西曲》中有不少诗提到“扬州”,如“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懊侬歌》)“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探手抱腰看,江水不断流。”(《莫愁歌》)“人言襄阳乐,乐作非侬处,乘星冒风流,还侬扬州去。”(《襄阳乐》)这里的“扬州”并不是隋唐以来的扬州,如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隋唐以来  相似文献   

17.
“四句教”是阳明晚年对自己学问的最终理论提炼,认为是不可移易的宗旨.但“天泉证道”表明其最重要的弟子钱德洪和王畿对“四句教”有着不同的理解,从而引出阳明学中“顿悟”、“渐修”的进路分歧,对阳明学的发展发生了重大影响.邹守益作《青原赠处》对钱、王在“四句教”问题上的分歧做出回应,强调工夫只在良知发显的寂感神应之“几”,通过致良知实践工夫的回归消解了“顿悟”、“渐修”在理论层面的对立.  相似文献   

18.
五十年代,我曾参加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捻军调查组到皖北的涡阳、蒙城、毫县一带,作了为期两个月的实地调查。回来以后,写了篇《捻军起义前的活动》(以下简称“前文”),谈到“捻”与白莲教的关系,对江地同志在《论捻党》  相似文献   

19.
一《元史》卷137有《曲枢传》,传主是西域啥刺鲁族人(又有啥儿鲁、合刺鲁、匣刺鲁、罕禄鲁、哈鲁、合鲁等名称)。哈刺鲁在唐代称葛逻禄或葛禄,是突厥族的一支,和唐朝有朝贡关系。西突厥衰亡后,她据有中亚七河流域,建庭于碎叶城(今苏联中亚托克马克)。九世纪后半叶,一部分回鹘人西迁,和哈刺鲁人共建了喀喇汗王朝(在十世纪后期),并共同信奉了伊斯兰教。西辽(公元1124——1211年)盛时,她成为西辽藩属。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六年)前,其部长阿儿斯兰汗投降蒙古,并出兵帮助蒙古西征和南进。元朝建立后,哈剌鲁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的为数不少,也有  相似文献   

20.
庆阳地委张锋同志来信说:今年《社会科学》第2期所载《毛泽东主席为谢子长烈士亲笔写的碑文》系传抄件。6月我赴子长县枣树坪核对了原碑文,发现有三处差错:一是“后改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句中没有“后”字;二是“即是红二十六军之前身”应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