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著名学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总结了西方自柏拉图以来的文学批评史并概括为四大学说即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及客观说.他还用三角形图示出作者、作品、读者和宇宙之间的关系.美国另一位学者基思在1994年出版的<批评视角>一书中继承和发展了艾氏理论,也构建了一个文学批评图,图示出作者、作品、读者、现实和文学五者之间的关系.二者的共同点都是采用了系统的方法示意文学批评理论中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不足之处是二者都是平面图,建议在此基础上建立文学批评的立交桥.  相似文献   

2.
由《黑暗的心脏》不同解读及殷企平与王丽亚学术争鸣说起,讨论了文学批评理论对文本意义理解的作用及文学批评理论与文本意义多样性之间的关系,重点指出依据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理论,读者在文本意义生成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3.
美国当代文论家韦恩·布斯的《我们所交的朋友:小说伦理学》是西方文学伦理批评复兴的奠基之作。书中,他把文学比作"朋友",强调作者、文本、读者间的伦理责任。本文侧重考察布斯文学伦理批评提出的现实语境和理论基础,及其文学批评的三个原则:多元主义、朋友和共导。  相似文献   

4.
清代叶燮的《原诗》是我国文学批评理论史上一部十分重要而特殊的著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它:“虽极纵横博辨之致,是作论之体,非评诗之体。”虽意在指责,然也道出了《原诗》一书不同于前人的诗话以记录诗坛掌故与作品评骘为主的特征。正由于它的体系严密、理论详备而引起了当代研究者的极大兴趣,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在批评史上它是仅次于《文心雕龙》的理论巨著。  相似文献   

5.
日内瓦学派是20世纪西方十分重要的文学批评流派,强调文学批评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意识批评。在该学派的"全景式的宣言"著作《批评意识》中梳理了各个批评家的思想和理论来源。目前,国内对于日内瓦学派的研究也多集中在此书中,对于意识批评的理论把握,对学派各个成员之间的理论、观点、方法的差异性很少涉及。本文将从理论源流上来阐述日内瓦学派几位最重要的批评家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现象学文论由读者意识与作者意识的融合去揭示语言艺术作品的本质以及文学批评的功能,并由此而衍生出文学理论的新观念,开辟文学批评的新境界;其观点和方法与中国传统文论的"识照"之说及比拟之法多有扣合,为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生态批评是西方最新出现的一种文学批评潮流和视角。可以说生态批评是研究文学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问,因为它试图从文化领域来探索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当今生态危机日益恶化的时代,以生态文学批评独特和全新的视角来解读劳伦斯在小说《菊馨》中所体现出的生态批评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述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近年来,国内学界对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及其与文学关系的探讨渐多,但是直接以“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题的论文还较少。以文学为中心视角,在借鉴国内文学研究者的成果基础上,参考了国外学者的专著;既有对该理论的宏观梳理,又有对男女作家自然写作个案的分析,试图对这一新的文学批评做一个相对全面而深入的论述。论文涉及该文学批评的基本概念、形成条件、文本特点和批评特色等。作者认为,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融合了女性主义批评与生态批评二者之长,在生态学术的热烈探讨中,将成为有前途的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9.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之一、同时又是美国读者反应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沃尔夫冈.伊瑟尔,他的现象学文本阅读理论,主要关注读者与文本的交流。另外,他还提出了"隐含的读者"等一系列富有创见的理论思想,深刻影响了美国读者反应批评。文本与读者在阅读行为中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成为伊瑟尔审美反应阅读理论的中心内容与核心理念,而具有鲜明现象学色彩的"文本的召唤结构"和"隐含的读者"则共同构成了伊瑟尔阅读理论的独特知识建构。作为对读者一极关注的文学理论,在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界、美学界刮起了一股强劲的理论风暴,并实现了文学批评研究第三次重心的转移,即从作者中心、文本中心到读者中心,并在当代西方文学批评与当代中国文论建设中产生了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文学批评方法论热潮的掀起,文学批评阅读法作为一门必将出现的新学问定会引起人们重视.人们通常认为,文学批评的新观念和新方法来源于作家纯技艺的创新,理论家纯理论的概括和评论家纯模式的批评,却忽略了它还来源于一个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文学批评阅读法.本文试图对形成文学评论的观念、方法和技巧的阅读法作一探索,就教于读者.一所谓文学批评阅读法是指为研究文学现象,写作文学论文,从阅读中获取作品传达的信息,选择批评角度的阅读方法.文学批评阅读法是连接作品和读者(评论者)的中间环节和桥梁,它的可能存在是有根据的.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不论我们是否意识到,文学批评阅读法这个生成性的中间环节是客观存在的.文学创作是一种生产美的活动,它不仅生产审美对象,也生产欣赏文学作品的审美主体.特定的艺术效果的产生,依靠主体的读者和客体的作品之间的对应性关系.一方面,它取决于读者的欣赏力,另一方面,它取决于作品的表现力.“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鲁迅谈到对《红楼梦》  相似文献   

11.
陈美兰教授撰写的《文学思潮与当代小说》,是一部富有真知灼见的文学评论集。作者以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总体把握为视点,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的主要理论观点、创作流派及创作形态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展示了文学发展的新的内涵,且文字流畅、优美,全书读起来真切自然,又不乏理论深度。读者从书中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理性的思考,更多地感受到的是作者心灵的悸动及其对艺术美的追求和再创造。别林斯基在论述文学批评时曾说过:“批评是哲学意识,艺术是直觉意识。”文艺批评这种理论形态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它的主要任务不在于向读者介绍作品的一般内容,而在于把作品中为一般读者所不易理解的深刻意义和它在艺术上的独特创造揭示出来,并作出自己准确的科学的艺术评价。这就是说,这种文学批评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性的概括,而且是一种审美艺术的创造。本书作者的出色之处正是在于深刻地把握了这一点,因而对当代文学及其发展史进行了回顾、总结和探讨,考察了文学演变的轨迹,把具体作品的创作论争作为把握近40年文学思潮特点的一个新通道,具有较大的涵盖力。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思潮篇所选文章,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研究中,东汉晚期(桓灵时期至建安时期)的文学批评头绪繁多,不易梳理,较少受到学者的关注.青岛大学宋亚莉所著《东汉晚期士人活动与文学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一书,从东汉末年士人活动与皇权更替、人物品评与文学批评等入手,探讨早期文学批评的形成与特质,勾勒了魏晋美学、文论中诸多理论和范畴之源,打破了笼统的魏晋主流式的文学批评写作模式,是研究此时期文学批评的一部新作.  相似文献   

13.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文学批评界。读者反应批评学者认为文本不是孤立的自足体,它并不是确定了的意义。一个文本可以有诸多可能性的阐释,但它不会自我阐释,更不能自发地解答读者的问题,而是读者本身在积极主动的参与整个阅读和阐释过程,填补文本的"间隙"和"空白",并在读者自身的"期待视域"指导下最终完成对文本的阅读和评价。《跨国的雪》讲述的是一对好朋友在欧洲滑雪的故事。读者的作用在海明威含而不露的写作风格下得到充分的体现。本文将结合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对《跨国的雪》一文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4.
关心美国文学研究的人都会注意到近二十年来在这个领域里发生了大变化。从出版物分析,变化主要体现在讨论重点由解读作品转为用作品说明理论或用理论读出作品潜在内容。理论由“美学”范畴延伸至语言学、心理学、历史、经济等。变化并非始自一日,但结构主义的传入从多种意义上说都是变化的发端。虽然美国学者们普遍认为结构主义尚未在美国学术界把话蜕完就被后结构主义的批判淹没了,但是令中国读者感到疏离的概念词语、导致目前状况的理论问题可以说皆始自结构主义。本文拟从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两方面谈谈结构主义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析布思的小说伦理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们所交的朋友——小说伦理学》是美国当代著名批评家布思的一部重要论著。布思小说伦理学的理论基础是亚里士多德和芝加哥学派的学说。布思根据作者、读者、作品和世界四方的关系阐述了他对小说伦理学种种问题的观点,并把它们运用到批评实践之中,从而形成了他的小说伦理学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一王宁先生的《深层心理学与文学批评》一书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收集了作者研究弗洛伊德主义与文学关系的论文共十余篇,这些论文多曾在各种刊物上发表过,有一些还曾激起过学术界和文艺界的反响。这次结集出版使我们得以更全面地了解王宁在这一领域中所取得的扎实的进展,也可以使我们在这本书的基础上构成新的对话和探索。可以说,这本书十分典型地表现了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文学理论批评在精神分析理论的介绍、分析、运用与阐发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是大陆学者在广阔的全球性文化背景下探索本土文化及其嬗变的一个重要侧面。正象作者在本书《后记》中所指出的:在比较  相似文献   

17.
虽然杜夫海纳将批评家的使命设定为三点:说明、解释与判断,但他对后两点却加以了极度的贬抑,在杜夫海纳的理论中,艺术作品具有一种对于作者、表演者与欣赏者的超凌性,大家一起臣伏于它。与杜夫海纳以现象学理论来要求批评家不同的是,布莱直接就是以现象学来从事文学批评的,他对文学批评的定义是,意识的意识;他认为,阅读行为是读者的意识和作者的意识的重合。他将作品分为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是精神对于形式与物质的解脱过程。他对于文学体裁的否定,更是大大超过杜夫海纳。两人采用的都是现象学理论,但杜夫海纳依据的是回到实事的原则,布莱遵循的是研究作为纯粹现象的意识的要求。现象学批评是一种意识批评,结构主义旨在探索事物的深层结构,因此,当结构主义兴盛后,它同现象学就产生了冲突。与杜夫海纳的调和态度不同,布莱对结构主义采取了激烈的否定态度,但两人都看到了结构主义对于现象学批评的好处。这表明不同思潮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现象学批评,明确排斥对作品进行外部的社会学的、历史学的研究,它的目标虽十分有限,却难以实现;他给予批评家的地位相当低,这与其让作品存在的要求之间存在着深刻的悖论。然而,现象学的批评主张,对于避免批评家的任意诠释及保护创作中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多元社会中的文化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元社会中的文化批评张隆溪作者在香港《二十一世纪》1996年2月号发表文章介绍,1995年2月号《十一世纪》在“评90年代中国文学批评”的题目下,发表了赵毅衡和徐贲讨论中国文学批评与西方当代理论之间关系的文章,接着又在4月、6月和10月各期发表了张颐...  相似文献   

19.
以生态文学批评的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劳伦斯的三部长篇小说《儿子与情人》《虹》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进行生态批评解读,读者不难看出这些作品从多层面体现了劳伦斯的生态思想和生态意识:劳伦斯认识到工业文明为人类带来的是对自然的破坏和对人性的异化,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要性,表现出自己对生命的关爱,对自然的热爱,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追求,力求能唤醒人类的生态意识,达到人与自然的交融。  相似文献   

20.
杰拉德·热奈特的类文本理论受到中西方学界的关注与重视,一些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和修正工作,也有不少学者将其用于文学研究。类文本理论视阈下,文学研究的对象为环绕于文本边缘的类文本要素,如作者的署名、序言、献词、题记、版权页信息等。将作者重新纳入批评视野,类文本理论有效修正了文本理论将文本与作者相割裂的不当做法;将出版商引入批评框架,类文本理论不仅拓展了传统文学批评体系,还起到限制读者过度阐释的目的。同时,类文本理论促进了叙事学的进一步发展,使文学研究从文本中心走向文本边缘,并将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相结合,从而推进了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鉴于类文本与文本的互存关系,某些类文本和文本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它们在具备类文本属性的同时,又不乏文本的属性,而这一特性又恰恰佐证了类文本之于文本而存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