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管宁 《江汉论坛》2001,(11):78-83
本文认为,新时期小说知识分子形象所体现出来的人格姿态发生过三次流变一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期,其人格姿态体现为道德理想、价值取向与传统价值观的一致性;二是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人格姿态普遍表现为价值取向的迷惘和精神世界的幻灭感;三是90年代中后期,则向世俗化转变,其情感态度、道德理性和价值观念表现出与商业社会价值体系相融合的趋向.文章对这些变化的社会历史及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也作了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2.
革命历史书写是当代中国文学创作的主流叙事。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革命历史书写对于"人"的写作态度,既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在不同的文学历史阶段所持的文学观念,也历史性地述说了中国当代文学在"人学"思想上的递进演变与不同的时代特征。从十七年革命历史书写对人性的轻视,到文革政治化语境对人性的践踏,再到新时期文学所表现出的人性的复归,从中可以分明地感受到文学"人学"精神的顽强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闻丽 《兰州学刊》2005,(3):246-248,208
"革命"在亨廷顿那里是作为政治现代化和政治发展的基本单位出现的,毛泽东则将其作为构建意识形态战略的基本理念.由于二者完全迥异的东西方背景和时代背景,以及世界观和价值取向的不同,使二者的革命观有很大差异,但是相同的研究领域又使得他们的革命观表现出诸多共同点.  相似文献   

4.
国家近年来深化农村和农地制度改革的政策中,改革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存在可作不同理解的问题。这种状况会导致当前地方基层政府正在主导推进的农地制度"先行先试"改革创新在不恰当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引导下展开,引发农村新的利益矛盾和社会冲突。当前国家行为转向了"规则的"意向类型;国家的统治也从"管理"转向"治理";国家行为的新转变,体现在当前农村和农地制度改革中就是国家开始重视农村特别是农地利用中的"规则"建设。但研究发现,国家当前出台的农村和农地制度改革中仍存在突出的问题。这与国家行为转变之后国家促进农村社会"公正平等"的动机和价值取向和国家长期以来"农业经济增长"、"农村政权稳定"的动机和价值取向之间"缺乏整合性"有关。国家"公正平等"的动机和价值取向尚没有较好地贯穿到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各方面政策中。其深层原因,是国家对农村和农地制度改革的科学认知尚需进一步提高。国家需要有科学的态度和认知把握农村改革的"内容体系、展开路径和协同机制",国家"公正平等"的动机和价值取向才会真正贯穿到全面深化农村和农地制度改革的各方面内容中去。  相似文献   

5.
现实社会中有关“荤段子”的“争论”体现了社会学的价值取向,而争论本身已经构成了事件的组成部分,社会学在这场争论中话语实践过程则体现出社会学价值取向与学科实践之间的悖论。  相似文献   

6.
法律人性化价值取向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危玉妹 《东南学术》2005,(5):147-153
法律人性化的价值取向是法律对和谐这一价值选择的具体体现。立法的人性化价值取向表现在对人权的保障、对权利的保护、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支持、对强势权力的制约;执法的人性化价值取向转变了执法的理念、执法的模式和工作机制,更好地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而司法的人性化价值取向不仅仅转变了司法的传统理念,更是体现了社会制度变迁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因此,法律的人性化价值取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为作家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的表达,其创作过程表现出特有的意识形态倾向。"文学模仿说"和"文学表现论"预设文学作为一种神性职业的存在,体现出潜在的神秘主义色彩,其意识形态表现为一种神学观念。20世纪后,随着对文学的本质、功能等问题认识的加深,西方批评理论对文学的神学观念进行了批判。"文学生产论"将文学艺术活动看作一种生产实践形态,从文学与革命政治、意识形态等视角阐释文学构成,要求将文学作为生产的本性还给文学,实现文学对意识形态的生产。解构主义批评对支配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予以反叛。它们都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的价值观念,动摇了文学意识形态的根基,体现出试图超越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统一起来,把人民历史主体地位和价值主体地位统一起来,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体现出这一布局在价值目标取向上鲜明的人民性特色。  相似文献   

9.
现实社会中有关"荤段子"的"争论"体现了社会学的价值取向,而争论本身已经构成了事件的组成部分,社会学在这场争论中话语实践过程则体现出社会学价值取向与学科实践之间的悖论.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发展的不同历史时空中,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存在,人的存在会表现出不同的现实形态。以不同的现实形态为基础,人们形成不同的人学理念,从而导致人们的道德价值取向发生嬗变。在这种嬗变中的道德价值取向,体现出更加理性、全面地包含了对人类生存和未来命运之价值的关怀,符合历史运动的逻辑规律,是对虚假的整体主义和利己的个体主义的一种扬弃、一种超越,体现的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文学"在今天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具有双重的意义和价值。一方面,它是来自1980年代的一份文学和文化精神的遗产;另一方面,它也是实际参与创制其后及至当前文学、文化形态的一种思想资源。但无论就哪方面而论,"新时期文学"本身都存在深刻的内在矛盾。在历时性的维度上,这种矛盾体现为以1980年代中期的"方法年"和"观念年"为界的前后两个不同追求目标、不同演变机制的"新时期文学"片段;在共时性的维度上,这种矛盾与社会政治意义上的"新时期"紧相纠结,显示出了历史主义和经验主义、决定论和实证论、先验信念和理性批判等多重思想潮流错综交织的复杂局面。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当代题材的苦难文学,是指新时期以中国当代社会性苦难为审美对象的创作.它们对苦难的描述,揭示了中国当代社会某些根本矛盾与普遍问题,体现出对人的基本权利及生命价值的尊重,显示着文学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它们破除了"社会主义没有悲剧"的神话,证明中国当代文学存在严重的伪现实主义现象.它们也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态度,总体上具有文学史意义、严肃文学意义和社会现实意义等多种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部典型的"新时期"小说,《芙蓉镇》相当完整而深层地叙述出"新时期"人性论的起源。通过对前三十年历史的重新叙述以及对革命叙事模式、革命人物谱系的改写和颠覆,《芙蓉镇》从内部瓦解了革命和阶级政治的正当性,建立起改革的正当性。在这个过程中,《芙蓉镇》对改革逻辑下的人和人性作出了新的阐释和定义,证成了"经济人"的历史性生成,同时也表征了新的生活政治和生命政治的出现。  相似文献   

14.
戈雪 《江汉论坛》2001,(4):85-88
本文认为,进入后新时期的中国小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出现了众多的作家作品,体现了迥异的创作风格,其中,创作主体表现出来的多元的价值取向尤其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5.
红色经典中的英雄之死是英雄形象塑造的重要表现内容,是革命者英雄人格的最终完成、革命理想价值的最高体现。红色经典中对英雄之死进行了价值替代和有意义补偿,个人价值被融入了集体价值,肉体的湮灭意味着精神的永生等崇高意义的诠释。红色经典还对英雄之死的描写采取特殊的叙事策略,使用了“观看”模式和仪式性话语,这对当时人们的思想情感产生重大影响,但也形成对死亡的单一价值判断和僵化的写作模式。  相似文献   

16.
"四个一样"到"四个不一样"理念的转变,实现了大庆石油企业文化的不断创新,体现了新时期大庆精神在石油企业的发展,更体现了新时期石油人对大庆精神坚定的信仰和继承、发展大庆精神的强烈使命感,增添了大庆精神科学理念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以俄苏"同路人"文学和上海左翼文艺运动为背景,瞿秋白对鲁迅作为革命"同路人"的思想转变及其历史意义作了深刻的阐述。鲁迅去世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背景上称鲁迅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瞿秋白和毛泽东对鲁迅的崇高地位所作的结论代表了鲁迅思想研究的不同阶段。梳理鲁迅从革命的"同路人"向"圣人"的历史移位与归位,并重新思考"同路人"在左翼文艺运动中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将丰富和充实"鲁迅本体"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房玫  韩燕 《江淮论坛》2007,4(3):5-7
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发展的内涵、本质、目的和要求的总体性看法.在价值视野中,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的一个"理想性要求",既体现了目的和手段的高度统一的价值取向,又体现了价值主体的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有机统一的目的,更体现了理想和现实互动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9.
"重构产业、重聚动能、重组要素、重塑环境"即"四重奏",是大庆新时期实施的重大发展战略.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大庆精神,对大庆实施"四重奏"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为大庆精神为弹好"四重奏"提供动力取向、价值取向、科学取向、道德取向.  相似文献   

20.
一个时代具有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特征,会毫无遗漏地表现在那个时代的服装上。每个时代的服装,都会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人具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折射出那个时代的人具有的审美价值取向,并表现出特定的审美意味。产生于民国时期的中山装,其审美价值取向受时代背景的影响,因急需"救亡图存"而取"便于动作"、"壮于观瞻";因迫于经济困顿而取"宜于经济";因渴望国富民强而取"师夷长技"、中西合璧。这些特定的审美价值取向,体现在服装的审美意味上,便表现为一种威武雄壮的力量美、一种经济实用的素朴美和一种中西合璧的时代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