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当今中国由于计划生育已成为国策,进入了少子女或独生于女的社会。据统计,上海市小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中学生90%以上屯是独生子女。随着人民物质生活不断改善,小康生活已指日可待。富裕家庭的父母,面对独生子女,必然望子成“龙”。那么如何才能使独生子女成长呢?成长有三个条件:先天的遗传、后天的环境与起决定因素的教育。这里的教育,除了学校、社会教育外,就是家庭教育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事实上是每个家庭虽则都在对孩子进行一教育”,然而并非所有的家庭教育都是得法的。一、走出家庭教…  相似文献   

2.
麦佶妍 《探求》2009,(2):58-60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孩子利益、家庭利益与社会利益出现了脱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严重错位。为此,作为政府有义务也有可能为提高父母的素质开展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而作为父母要顺应时势正确处理好养与育、成才与成人、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言教与身教、期望与现实等几个关系,努力探索城市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固然是天然的教师,然而老年人(祖父、母,外祖父、母)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人数较多、时间充足、处境优越,是一支不可等闲视之的教育力量。本文仅就老年人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发挥其优势等问题,简叙如下:  相似文献   

4.
家庭的心理气候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对生产活动、履行社会义务、发挥各种年龄的人的创造力都有直接影响。家庭对儿童个性的形成有特殊意义。儿童都是从小通过家庭进入生活,了解世界,理解社会道德、社会准则和文化传统的。最近,心理学家愈来愈重视研究儿童的家庭教育特点。研究的课题有:家庭教育的特点;家庭教育与社会机构(保育院、寄宿学校、幼儿园、学校)在教育方面的区别;家庭结构(完整的和不完整的家庭、多子女的和独生子女的家庭等)对儿童教育的影响;父母和子女在家庭中的相互关系的心理特点;所谓不和睦的家庭,它们的心理特征以及对儿童个性形成的影响。由于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儿童的影响很大,所以特别重视研究父母的个性及其倾向性、父母生活和工作中的主要动机等。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家庭教育地方立法属于创制型立法,具有探索性的特点,在界定家庭教育的内容、构建社会共治的责任体系、规定强制亲职教育、注重对特殊困境未成年人的帮扶、突出地方特色等方面进行了突破创新.在立法过程中对于家庭教育的定义、立法的性质、牵头部门的确定等难点问题存在着不同观点的争鸣.今后家庭教育立法应加强对父母教育权的尊重和保护,细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具体措施,增强立法的可操作性、避免立法重复.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父母的未来,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我们应该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父母是孩子家庭教育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做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什么呢?应该是启迪、合格优秀的引导和辅导者.  相似文献   

7.
对甘肃省5市城乡2153名中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总体良好;中学生在乐于助人、节能环保、爱国情怀、爱护公共财物、遵守公共秩序、民主观念等方面的发展更为积极,在集体意识、劳动积极性、考试诚信、维权能力、护卫公物和公共秩序所需要的勇气和智慧、网络自律、对父母的体谅和与父母的沟通等方面存在不足。针对上述状况,对中学德育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我国人民政权的建立,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家庭教育不断地有所加强。党中央对少年儿童的抚育、培养、教育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家庭教育也被提到了理应重视的高度,父母们更加自觉地按照国家的要求、民族的利益教育子女。我国的家庭教育,同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一样,仍然没有完全摆脱旧传统教育中陈腐观念的束缚。当前新与旧的矛盾,封闭式的(或叫闭锁式、控制式)教育与开放式教育的矛盾,成为突出的矛盾。例如,哈尔滨某大学的教职员工,在座谈家庭教育问题时反映,几乎每个家庭都或多或少采用了封闭式教育的方式方法。这种状况,十分不利于创  相似文献   

9.
骆兰 《社科纵横》2007,22(5):68-69
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当前一个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其犯罪成因虽说是多方面的,但家庭因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因此,要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首先要加强家庭教育,消除家庭,尤其是父母的负面影响,这是关键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汪文羽 《社会工作》2010,(21):19-21
一 青少年的早期生活经验,将深刻地影响其一生。在家庭诸要素中,如家庭结构、家庭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父母的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家庭环境等都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果在这些家庭要素中出现问题,无疑将对青少年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教育规模的扩张,城乡居民的受教育水平逐年提高,但教育不平等问题并未得到有效改善。本文使用CGSS2008数据,检验户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受教育年限以及兄弟姐妹数量等因素对初中、高中和大学三个教育阶段升学机会的影响及其作用在1978至2008年期间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初中升学机会的城乡差异没有变化,高中和大学升学机会的城乡不平等有扩大趋势;父亲职业地位对子女升学机会的影响保持不变,表明教育获得的阶层差异自1978年以来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父母受教育年限对子女教育获得的作用显著,而且其作用持续上升;因兄弟姐妹数量差异导致的教育不平等也有上升趋势。要理解改革后中国教育不平等的结构及其演变,除讨论阶层不平等外,尚需关注影响居民教育决策的微观机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认为当代大学生在成才总体环境良好的大前提下,还遇到了不少来自学校、社会、家庭以及大众媒体等各方面的障碍,并希望从心理、教育、团队以及政策等五个方面提出促进大学生成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李丁 《社会》2018,38(3):79-104
本文利用“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BCSPS)数据,分析了城乡户籍、家庭背景因素对大学生学校过程及毕业出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学校过程方面,城乡大学生在学业成绩、校园表现、心理素质上差异不大,但在文化资本、毕业预期上差异明显,这种差异受家庭文化资本等背景因素影响;家庭背景在不同层次高校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家庭经济资本有利于非“211”高校学生争取更好的校园表现,而文化资本对“211”高校大学生心理状况影响更大。在毕业出路方面,国内研究生教育机会的分配相对公平,主要受学习成绩和综合表现影响。不过,海外留学机会获得受家庭文化资本和家庭收入影响明显,优势阶层的子女毕业深造选择空间更大。海外留学和留学归国人员规模快速增长对高等教育的主观公平性与民众阶层固化感的影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神性背景下的人生向往与历史观照--马克思中学文献解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聂锦芳 《求是学刊》2004,31(2):34-40
文章对迄今为止马克思最早的作品进行了考证和推断.在对马克思中学习作的解读中探讨其成长和运思的宗教背景,以及在这一背景下对人生职业的考虑和对历史事件的评论.最后,文章分析了当时德国中学教育体系的发达和完善状况、马克思身上开始显现的作为一个思想家所具有的基质、意向和思路以及以少年之眼看世界所达及的有限程度.  相似文献   

15.
We test the predictive power of perception as it relates to Allport's (1954/1979) classic articulation of the conditions of contact conducive to reducing intergroup prejudice and increasing tolerance. After summarizing theories of prejudice and models of prejudice reduction, as well as recently published reviews of evidence relating to the Contact Hypothesis, we present results of an evaluation of a prejudice reduction program that trains and places college student facilitators in middle and high school classrooms to lead discussions about race. We show that a composite of five classroom climate conditions that the Contact Hypothesis suggests are conducive to prejudice reduction predicts teachers' and college student facilitators' perceptions of change in three aspects of middle and high school student racial attitudes.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the school interracial climate are modestly predictive of their changes in these three aspects of racial attitudes. However, teacher and facilitator estimates of student outcomes are uncorrelated with actual student outcomes. Implications of these results for prejudice reduc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background and school‐to‐work transition (STWT) patterns in South Korean young adults. The transition from school to work has been linear, a simple change in status from full‐time student to full‐time worker. In the recent past, however, segmented (unemployment) and unstable (frequent status changes) patterns (have been increasing). While individualization theorists propose that family background is no longer a strong influence on STWT, stratification theorists posit that family background still plays a key role in STWT. There are a few studies that examine these theoretical arguments using empirical data. The research question is whether nonlinear and low labor market attachment STWT patterns stem from a disadvantaged family background (i.e., parents with low levels of education or low family income). This study applies Group‐Based Trajectory Analysis (GBTA) to the Korean Labor and Income Panel Study (KLIPS). Results show that young adults from disadvantaged family backgrounds are more likely to have segmented and unstable STWT patterns compared to those from advantaged family backgrounds, suggesting that family background still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as young adults prepare and enter the labor market. This study supports the use of stratification theory for understanding STWT in labor market uncertainty.  相似文献   

17.
沈洪成 《社会》2005,40(2):168-203
基于对同一城区两个初中班级的跟踪调查,本文考察了中国家长参与的特征以及不同群体在适应上的差异。文章发现,通过资源激活、能力塑造和责任伦理,城区学校在新的教育情势下建构起有关家长参与的话语。家长参与在学校空间的公共事务上发育缓慢,在家庭空间的私人事务上却发展迅猛,不同群体之间差异较大。基于参与意识、参与能力和参与行为的差异,不同群体的家长参与表现为:外来务工群体被唤起教育失败者的经验,采用被动应对的策略;城市普通工薪群体激发出难以胜任的经验,采用模仿依循的策略;中产群体则激活出教育成功者的经验,采用主动建构的策略。由此,家校之间成为阶层运作的重要场域空间。  相似文献   

18.
张凯 《社会工作》2009,(6):23-26
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的学生学业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学业、促进教师教学以及促进学校管理等多种功能。学业评价的领域包括学生认知学习评价、技能学习评价、价值学习评价等多个方面。在学生学业评价中,可以综合采用多种方法,也可以针对性地采取特定方法。要切实改进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的学生学业评价,需要在结合中国现实、丰富课堂教学、提高教师素质、加强专业支持等方面积极努力。  相似文献   

19.
叶晓阳  丁延庆 《社会》2015,35(3):193-220
本文利用2011年首都高校生发展状况调查的数据,分析北京高校学生的分层现状,并讨论了1999年高等教育扩张对大学生入学和就业分层的影响,发现这一轮扩张强化了社会阶层的复制而非再生产。一方面,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来自社会优势阶层家庭的学生有更大概率进入具有更好教育质量的精英院校,这说明中国高等教育在这一时期具有排他性的特征;家庭的社会阶层背景对子女教育分层的影响在中学阶段更加明显;家庭背景对专业选择没有显著影响。另一方面,在控制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的影响后,教育质量与学生选择市场化部门就业的概率和工作起薪显著正相关。如果高等教育扩张降低了教育质量,就可能削弱高等教育对社会阶层流动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孙元  丁彩红 《社会工作》2009,(12):34-37
在校园生活中,中学生之间的言语欺凌行为并不罕见,在某种程度上,言语欺凌行为对中学生带来的伤害并不比肢体欺凌的小,甚至会留下永久的心理阴影,对其今后的成长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就中学生言语欺凌行为的现状来看,言语欺凌行为既受社会认知、个体情绪、人格特征等个体因素的制约,也受家庭、校园、社会以及情境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个体因素是最主要的因素。个案工作方法中的行为治疗模式对预防中学生言语欺凌行为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