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一、“务头”之谜 “务头”,是我国古代曲论中一个“千古难明”的谜,围绕它人们争论了数百年,官司一直打到如今。 “务头”一词,最早见于《中原音韵·作词十法》。周德清提出,“要知某调、某句、某字是务头,可施俊语于其上”,并反复强调“务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曲家突出“务头”便“如众星中显一月之孤明”。然而,究竟什么是“务头”,周氏却没有回答,他所举的定格四十例,评语中论及“务头”的有二十五处,对“务头”的含义也始终未着一字。可见,“务头”这个概念一开始便是模糊的。  相似文献   

2.
务头论     
林先生治学严谨,对古诗词戏曲的研究有较深的造诣,留有一批遗稿,《务头论》是其中的一篇。本文对戏曲史上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务头”作了详尽的论述。全文约三万字,除前言外,分上、下两篇。上篇批评历来的八派学说,下篇详细论证作者自创的“务头乃曲中之强调回应律”说,用了三十六个例证,包括《中原音韵》中定格的全部四十个曲调。我们请何士龙同志对原稿作了初步整理:进行标点,改正笔误和订正若干音读;至于文体前后不一(前言为白话,正文为文言)等,则一仍其旧。全文将分两期刊完。  相似文献   

3.
务头论(续)     
下篇棠按:务头者,曲中之强调回应律也。平仄重复,使全篇声音紧严,令读者重闻故音,作者受个人自己美感之支配,非如此不能使声调得协和之妙,读者感到重复处有起伏颤动之余波,而击节称善。西国大音乐家之作品,其乐势之最高度常在篇末或后半,故曲中之务头亦常在曲尾即此故也。兹举《中原音韵·定格》而详证之: 【仙吕·寄生草】《饮》: 长醉后方何碍?不醒时有甚思?糟腌两个功名字,醅渰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评曰:命意、造语、下字,俱好。最是“陶”字属阳,协音;若以“渊明”字,则“渊”字唱作“元”字。盖“渊”字属阴。“有甚”二字上、去声,“尽说”二字去、上声,更妙。“虹霓志”、“陶潜是”,务头也。  相似文献   

4.
元周德清所著《中原音韵》一书,是最早的一部曲韵韵书。它无论是对当时还是对后世北方戏曲语言的规范统一,都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汉语史的研究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自其问世以来近七百年间,由于牵扯到如何看待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来源及其发展问题,有关《中原音韵》所代表音系的争论,也就从未止息过。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关于《中原音韵》所代表的音系争论,大致有三家意见: 一、《中原音韵》代表当时的大都话; 二、《中原音韵》代表当时的河洛音; 三、《中原音韵》代表当时的北方话。 认为代表大都话的有赵遐秋、曾庆瑞、宁继福先生。他们认为:  相似文献   

5.
对于《中原音韵》音系的性质,大多数同志都认为是一种单一音系。但也有认为《中原音韵》音系不是单一音系的。如赵诚先生即对其中的鱼模韵是否符合语言实际提出质疑,汪寿明先生则从《中原音韵》是艺术音韵出发,指出它不可能是一地的语音系统,带有一定的综合性。但汪氏没有指明《中原音韵》音系究竟综合了哪些内容。因此,这一认识尚有待深入。笔者是赞成《中原音韵》音系不是单一音系的看法的,曾  相似文献   

6.
<中原音韵>是近代汉语语音研究的主要依据,但由于它的编排体例而引起了很大的争论,"知庄章"三组的分合问题便是焦点之一.我们认为"知庄章"应该分为两组互补的声母,即/ts、ts'、s/和/tc、tc'、c/.同时,根据现代汉语方言材料可以证明"知庄章"两分在<中原音韵>时代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7.
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作词十法》说:“扇面对,《调笑令》第四句对第六句,第五句对第七句,《驻马听》起四句是也。”王力《汉语诗律学》论近体诗对仗时也说:“第一种是上一联出句和下一联出句相对,对句亦与对句相对。这种对仗叫做隔句对,《中原音韵》论曲时称为扇面对。”隔句对在近体诗中极为罕见,词中也不多。元人散曲继承了这种对仗后,进行了全方位的拓宽,数量大量增加,质量也极度提高,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景观。  相似文献   

8.
《中原音韵》是一部曲韵著作,元代以来的文献大都记载是江西高安人周德清所著。但从明 代开始就有人怀疑《中原音韵》不是周德清独立创作的,而是在前人韵书基础上加工改编而成。事实上, 从南宋以来就有北音韵书传世,周德清在创作《中原音韵》的过程中确曾参考过这类著作,周氏因某种原 因没有作出明晰说明,后人才怀疑周氏的著作权问题。然而细致分析周氏定本《中原音韵》,虽前有所承, 但《韵谱》中所有韵字都经过周氏的重新估量和安排,故《中原音韵》的著作权主要还应归之于周德清。  相似文献   

9.
心性论是宋明理学重构时的重要切入点。吕大临兼传关学与洛学,他的心性论以"中"与"仁"为基点,将张载关学重视的"中"与心性思想相融合,以"大本之中"统摄心性,且在与程颐往复辩论后走向成熟;同时将张载关学的气本论与程颢的"万物一体为仁"相融合,开创出北宋道学思潮中颇具特质的心性论。  相似文献   

10.
周德清所谓务头,乃是一个音乐文学综合概念,具有形制格律综合因素,需要解决理论实践综合问题,可做抽象具象综合分析。对于小令,务头应是一个词汇;对于传奇,务头应是一句或数句。而不管小令、传奇,务头都是若干字一组音,均需"施俊语于其上"。其俊语多为上声起音,最好有上去、去上的搭配,俊语的四声阴阳,有严格的声律要求,要唱得顺口,唱得"音律浏亮",唱得抑扬顿挫,唱得婉转动听。务头无"收钱"之义。  相似文献   

11.
贫困成因分析主要有两个理论取向:结构解释和文化解释.我国城市贫困群体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转型导致的"结构性"贫困.当贫困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并呈现长期化与固定化的趋势时,单纯的结构视角已无法拯救贫困,需要文化解释的介入.当前,城市"文化性"贫困从贫困群体的精神特征、社会交往状况和子女的受教育状况三个方面凸现.因此,政府的反贫困政策不仅要消除"结构性"贫困,更应该着手"文化性"贫困的疗治.  相似文献   

12.
先揭示出"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培根名言的出典语境,并依此语境又把它解读为"知识就是能力"。同时,通过对培根时代科学不发达状况的分析,进一步论证了培根不可能在当时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样具有超前意识的命题。即使把这个命题改读为"知识就是权力",也仍与培根本人的宗教观相冲突。相比之下,反而是把培根名言误读为"知识就是力量"最为合理。总之,三解培根名言旨在印证解释学关于"误读"有其正面意义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梦蝶"寓言历经千载有着极为丰富的阐释,然条分缕析,大抵可分为三类:第一类解释抉发其梦幻之义,因其中多羼杂着浓烈的情绪感受,故称之"情"的体验。第二类解释则从"梦蝶"寓言中寻绎出万物变化的道理,故称之"理"的思致。第三类解释以齐物之境解读蝴蝶梦,故称之"境"的领悟。三种解释路向各有其合理之处,自成一说,但三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而且它们在理解的层次上是有高低之分的。  相似文献   

14.
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震撼了世界,导致此次疫情的重要病源来自野生动物,而"元凶"似乎是人们的"野食"。野生动物纵有危险之虞,如果人们不捕杀、不食用,危险终究不会发生。因此,"野食"成了关键性的话题,本文从人类学的角度对"野食"进行分析。文中个别观点曾经在拙著《饮食人类学》[1]中有所论及,只是在当下的特定语境重新讨论更不寻常,语义也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5.
西方环境伦理思想诉诸抽象的人性现念。以形而上学的人性论为其理论基础和立论依据。非人类中心论的人性预设是"自然人"。所谓"自然人"。指的是立足于人的自然性,在生物学或生态学意义上理解的"人"。"自然人"预设的逻辑悖谬表现为"德性"悖论、"利己"悖论和"歧视"悖论,其理论原因则是由于误解了生态学。  相似文献   

16.
晚清对戏曲的"发现"经历了一个颇为复杂的过程: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晚清改良派知识分子出于"新民"的目的而提倡的"戏"、"说"合一的"小说中国"理论,已经看到戏曲"剧本"对"营造人心"的作用;而稍后的戏曲研究者对剧场与舞台表演的功能的认识,已经涉及到戏曲艺术与"小说"的差异;民族危机的加剧和"民智"的现状使得晚清的"小说中国"理论遭到搁浅,而"戏曲"因其独特的存在方式,遂成为晚清"中国叙述"的重要载体,晚清知识界对"剧场国家"效应的聚焦由此发生,"粉墨"英雄遂成为"戏曲中国"的主体。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三农"问题成败的角度有很多,但从地缘政治视野中去探究"边缘地带"这一特定空间区域的成败经验,目前尚属空白。二战后的"四小龙"、日本和以色列都是成功的案例,而印度、伊拉克、伊朗则是失败的案例。总结其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后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边缘地带"的国家和地区,必须采取符合当时形势要求的外交战略和自身定位,通过至少与一个全球强权国家结盟,争取机遇和资源,实现"三农"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8.
"但出符合形式犯罪构成的行为说"主张刑法第13条"但书"所"但出"的是"符合形式犯罪构成"且又属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行为。该说的不足之处主要有:对我国的犯罪构成进行形式化解释打破了"我国的犯罪构成是犯罪成立的唯一法律标准"的信条;混用了"犯罪构成"与"构成要件"这两个属于不同理论体系且内涵不同的术语;忽视了我国刑法分则许多条文都明确规定的"情节严重"为入罪门槛并以此对刑法总则第13条"但书"做了照应性规定的事实;对我国犯罪构成的形式化解释会导致刑法第13条与刑法第63条、第101条规定在体系上的矛盾。在我国的熟人社会尚未彻底解体、人治文化统治尚未彻底改观,以及司法的整体水平和司法体制仍处于社会主义法治初创阶段的现实状态下,"但出符合形式犯罪构成的行为说"在司法实践中难以得到贯彻。  相似文献   

19.
《女神》和《星空》是郭沫若最早出版的两部新诗集,它们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不同的审美特征。两部诗集审美特征迥然有别,但都给我们以较高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中的"惟一"是一个区别词,其用法并不具有单一性,有典型用法和非典型用法.一般情况下,"惟一"与"-X"搭配使用,不合语法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