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面是翰老3月13日逝世后我写的一篇悼念文章。4月13日在中国太平洋学会召开的追思会上,我又加了这样的几句话:我是翰老的晚辈、后辈,缅怀他得回溯百年来的中国历史。在这百年里,作为“欧美派”的知识分子,在学成回国后,能立即投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洪流中的,翰老是第一人;具有像他那样的学术地位,作为共产党员长期从事艰苦的地下工作的,翰老是第一人;在这种工作中能把革命活动和学术研究完满地结合起来,并取得卓越成就的,翰老是第一人;在中国知识分子不幸受难的时代,能坚持学者革命气节,拒不随波逐流的,翰老是第一人;同样,在国际反法西…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对何光沪先生发表在<浙江学刊>2003年第4期上的论文<"使在"、"内在"与"超在"--全球宗教哲学的本体论>的回应,围绕"存在"问题提出三个问题:一、所谓本体究竟是"存在",还是"非存在"?二、存在或上帝是实体,还是象征?三、"全球宗教哲学的本体论"如何面对无神论的挑战和诸宗教本身的突变?作者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试图从她在研究的当代思想家雷蒙·潘尼卡的思想出发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3.
人们常把旅游业喻为大文章.写好这篇大文章,自然很难.让旅游联姻文化,并将其作大作妙,应该说,更是难上加难.人在中年的姜国新先生,以其挥洒自如的大手笔、深厚广博的文化素养、卓然超群的经营才识,已将盛京旅游文化广场这部卷帙浩繁、文采斐然的鸿篇巨制,捧现在世人的面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全球宗教哲学”的角度出发 ,把哲学本体论的根本范畴即“存在” ,界定为“使在”(使世界存在 )、“内在”(内在于世界 )和“超在”(超越于世界 )的“真正的神秘” ,即无形无相又难以描述、看似“空、无、非”实为“实、有、是”的世界本源。作者从儒、释、道等中国宗教哲学以及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圣经宗教哲学的本体论引证大量的理论表达 ,支持了上述界说 ,表明了这种宗教哲学的界说所具有的普遍根据 相似文献
5.
6.
7.
9.
由中国改革与发展论坛委员会与联合国全球契约办公室、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金融所和全球契约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主办的“国际金融论坛”于2 0 0 3年1 0月2 8~30日在北京召开。国内外的经济学家、银行家和政府官员参加了会议,并对中国金融与世界金融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讨论。展望2 1世纪的全球经济发展,随着贸易自由化和生产国际化的进一步扩大,世界性的金融发展和国际金融自由化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加入WTO后的中国如何正确认识金融全球化的利益和风险,如何在金融全球化这一进程中审慎稳妥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速金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梦学的著名命题"想因说"有他自己的含义;对比苏轼、唐顺之等古人的论述,可以辨析钱钟书、刘文英等学者对其含义的误解.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辩论证明当今不再可能存在"全球宗教哲学的本体论"之类的东西了;宗教哲学不需要一个本体论基础;人们对宗教哲学本体论的设定不可能基于任何宗教传统的经验根据,因为宗教经验本身是由宗教哲学的语言规定的;宗教哲学不是揭示任何宗教传统的真理,而是一种艺术的创造. 相似文献
12.
"后新时期"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但是,文学观念的更新不等于对过去科学认识的全盘否定。在"多元化"的文学观念中,各元之间也并非无差别的对等关系,在"多元"合奏中必有主旋律。文学属于意识形态,文学作品是经由作家的中介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所谓"个人化"只不过是一相情愿而已。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和日本一桥大学共同举办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国际学术研究会,2008年3月1日在北京举行.来自中日两国政府部门、学界、企业界的专家、学者40余人与会. 相似文献
14.
【于光远小档案】于光远(1915──),上海人。著名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抗战前曾在陕甘宁边区从事经济研究和教育、文化方面的工作。1948年起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从事理论宣传和科学研究的管理工作。历任国家科委副主任、国务院政策研究室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在党的十二大和十三大上当选为中顾委委员,十四大和十五大为特邀代表。 主要研究领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经济学,同时涉猎社会学、教育学等。主要著作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探索》1~6卷、《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治理这一术语开始广泛传播,然而无论是其价值诉求还是政治主张都面临着太多争议。本文对全球治理的结构、过程、合法性和原动力进行理论总结,并对全球治理的规则和机制进行了相关分析。本文认为,全球治理的原动力在于适当地赋予非国家公共权力治理的合法性,以及普通公民对普遍价值和世界主义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6.
古树新枝好会题沈阳师范大学孔子研究所对“儒学”有多年的研究,2004年8月曾以“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创会团体之一参加了这次国际会议。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 相似文献
17.
18.
开拓与坚守--访刘中树教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俊秋(以下简称王):东北受多方因素的限制,难以成为中国学术研究的中心,这就意味着本地的学者欲获得中心发言权的位置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您作为为数不多的处于边缘地域而能获得中心发言权的学者之一,不仅是因为您学风端正,功底扎实,更重要的是自上个世纪 50 年代以来,您就一直致力于中国现代文学和鲁迅研究,并以丰富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风格,从而确立了自己的学术地位。是否能介绍一下您在这方面的情况。刘中树(以下简称刘):鲁迅研究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显学,人们长时间以来对其所做的阐释与积累,已使鲁迅研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 相似文献
19.
20.
这本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浸透了作者五年心血的集著《成事之道》,虽然这是一本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的集著,因其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因其内容纷繁,国事、家事、天下事兼具;因其有感而发、大开大合、声情并茂;置身其中,就像登上飞驰的列车,凭窗望去,祖国大好河山扑面而来。这风光雄奇也罢、险峻也罢,总之,这本书像一个窗口,会使你耳目一新,眼界大开……这本长达38万多字的集著,有研究、有调查、有访谈、有言论、有附录5个篇目,有各类文章56篇之多,所反映的诸多事物,同上面比喻的,有很多相似或相近之处,所以,本书给人的感觉是… 相似文献